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昼夜是怎样形成的》教学设计
鸾山镇中心完小:尹跃新内容摘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生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采用阅读理解、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游戏实验的方法对《昼夜是怎样形成的》进行了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活中的资源多种形式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游戏实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关系国家人才的培培养、科技的发展、国家兴衰的一件大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创造能力,这是教育和时代的呼唤。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有阅读理解、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游戏演示等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学得轻松。
下面浅谈我的《昼夜是怎样形成的》的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一课,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形成了昼夜交替这个科学道理,那么宇宙中的太阳和地球又是怎样运动的呢?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昼夜交替是怎样形成的?(运用提问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课题:《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自学:教材第24、25、26、27页。在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画上记号。
二、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提出问题。
公元二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说”认为昼夜是由于太阳绕着地球转动形成的。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它有公转运动和自转运动。于是对昼夜交替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说法:昼夜交替时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你们赞成哪一种说法呢?(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理由)
学生甲:我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学生乙:我从模拟实验中也可以看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学生丙:我对地球是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个问题有怀疑。……
三、学生演示实验室,模拟昼夜的形成。
实验材料准备: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代表太阳)。
实验项目:⑴地球自转。⑵地球自转,又绕着太阳转。⑶地球绕着太阳转。
⑷太阳绕着地球转。
学生代表重点演示实验⑶和⑷两项。
学生甲:把地球仪放在讲台上,用手电筒(代表太欧阳)照着地球仪(代表地球),另一只手按照地球自东向西方向拨动,学生清楚地看到:地球在自东向西转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乙:把地球仪放在讲台上,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照着地球仪(代表地
球)并绕着地球仪(代表地球)转,也可以看到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是两种不同在实验,出现同样在现象。谁对呢?再指导学生阅读最著名的法国科学家傅科(1819—1868)的实验。
科学家结论:昼夜交替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运动,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
四、我们自己做科学家:学生分组实验,模拟验证。
学生模拟实验⑴:学生将各自把自己带的乒乓球作地球(不透明)手电筒(或蜡烛)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一天中的什么?(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学生模拟实验⑵:在“地球”上贴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在同一地点(贴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五、学生总结,谈体会。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验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我的感觉到是太阳绕地球转,这种现象是假的。
六、学生游戏演示。巩固结论。
为了证实地球绕着的轴自西向东的运动,我们用做游戏演示的方法验证。
每天早晨是在北京的人先看到日出,还是在西方的乌鲁木齐的人先看到日出?
学生到黑板前游戏演示:,一位学生站在圈外(当作太阳)不动,其余学生背向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由两位学生分别头上戴北京版图(代表北京人)和头戴乌鲁木齐版图(代表乌鲁木齐人)背着太阳不动,然后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头戴头饰的学生见到“太阳”就叫一声:“亮”。教师提醒观察游戏演示结果:是在北京的人先看到日出,还是在乌鲁木齐的人先看到日出呢?
学生:北京人先看到日出。太阳东升西落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七、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动手演示实验,用地球仪按照一定轨道绕着太阳转,让学生看到在北极和南极的极昼和极夜现象,进一步证实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是怎样自转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查资料或从学校查阅图书资料,去探究地球自转的奥秘。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小学自然教学》、《新课程怎样教》。
201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