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实践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深日久,坐落于广园东地段的原占地8万平方米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已经残存无几。广园东路、广深铁路将仅存的墓门牌坊、东纪功亭、纪念塔三处建筑分割开来,淹没在周边密集的建筑群中,不复可辨。
建成于1947年9月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原陆军新编第一军赴印缅抗击日本侵略军为国捐躯的2.7万多名将士而建,位于白云山马头岗上(今天的濂泉路、广园东路一带),原来总占地达8万多平方米,如今被周边单位分割,只剩下零零散散的个别建筑。
新一军阵亡将士墓地,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公墓入口牌坊、纪念塔以及纪功亭。“文革”期间,墓园遭到严重破坏,面目全非。公墓的三个组成部分被割裂成三块。如今,纪功亭被一个菜肉市场包围,公墓入口牌坊则位于濂泉路布料批发市场内。最主要的纪念塔,则位于周边单位的管辖范围内。
昨天下午来到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所处的广园东地段。墓门牌坊上字迹已经非常模糊,一对牌坊分别在濂泉路两边。其中位于西边的墓门牌坊整个被服装批发档口包围,牌坊的钢筋混凝土柱子上挂满童装。东面墓门牌坊已经被改成门房,但还能看清原来的结构。
再往北跨过广深铁路以北,当年的西纪功亭早已不知所终,在附近的广园中综合肉菜市场里,有一座破旧的八角攒尖顶亭子,这就是东纪功亭。亭子中间的“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石碑,向人们提醒着这幢建筑的身份。
从菜市场出来,往北越过广园东路,原来的纪念塔位置已经被建筑物挡得严严实实。 抗日阵亡将士后代分布在世界各地,如今,仍然有许多台湾老兵回到广州马头岗凭吊当日与他们一起英勇抗战的英雄。
1945年9月16日,广州受降典礼一结束,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立即着手筹备建设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孙立人曾3次乘坐军用飞机盘旋广州上空,最后公墓选址定在广州白云山马头岗上,因为“广州是一个抗击侵略者的城市,马头岗附近有黄花岗72烈士、廖仲恺、朱执信诸位先生的墓园”。
根据当年《大公报》驻军记者吕德润的回忆,1945年1月,史迪威公路(即中印公路)通车。他在随军前行的前夜,到伊洛瓦底江边的一所木屋向孙立人道别。屋里只有孙将军孤身一人和一条猎狗。
吕德润问孙立人“是否有需要捎带的国内物件?”孙立人沉思片刻说:“如果你方便时看昆明街头有没有卖冥钞的,如碰上就请你代我买一些回来。”孙立人接着说:“并不是我迷信,只是我实在不知道还能用什么别的办法去祭奠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们。”
1945年6月,带着缅甸俘获的3头大

象和日军俘虏,新一军回家了。同行的还有上万阵亡将士的骨冢,一如孙立人的承诺,“招魂随旆,同返中原,永享春秋,长安窗梦”。
公墓于1945年10月动工,1947年9月落成。整个公墓由墓门、东西两座纪功亭、纪念塔三部分组成,门额顶上的“陆军新编第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两侧的“顶天立地”、“震古烁今”以及两座纪功亭正面的“勋留炎徼”题匾均为蒋介石手笔。纪功亭后面的“浩气长存”匾额由孙立人将军题写。纪念塔正面石碑台座顶安置的一只重逾千斤的展翅铜鹰,是用新一军在印缅作战时发射后的炮弹壳铸成,鹰为新一军的军徽。台座的左、右、后三面墙刻有全体阵亡将士的名字。台座上耸立着4条尖顶石柱,高达20余米,直指云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