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少。
肝硬化患者用药后消除半衰期延长至!"#$。
!适应证与剂量
泮托拉唑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中度及重度的返流性食管炎,也可用于预防非甾体抗炎药所致的消化道溃疡。
推荐剂量每日为%&’(,早饭前一次服用,不要将肠溶衣片嚼碎或压碎后服用,本品只用于急性期的治疗,不能长期使用,用药时间不超过)周。
肾透析和非透析患者的!"#只相差%*,所以肾功能不良和透析患者用药不必减量,老年人、肾功能不良和肾透析患者的每日剂量不超过%&’(。
一项随机双盲试验比较本品每日%&’(与奥美拉唑+&’(治疗内窥镜证实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周治愈率分别为!,*和!%*,%周治愈率分别为#-*和#,*,两组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区别。
如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进行三联疗法,疗效可大大提高,幽门螺杆菌清除率高达#.*。
"药物相互作用
/+受体阻断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易产生药物相互作用,而泮托拉唑较少与其他经过012酶代谢的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当与地西泮同用时,受试者的心率、血压、304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均无变化[-],地西泮的代谢不受影响,故与地西泮合用时不用减量。
大剂量的西沙比利可导致304的567间期延长。
一项泮托拉唑%&’(与西沙比利+&’(在+&名志愿者中$%的实验结果显示,除了西沙比利的&
’89
降低,!*外,其他的药动学参数没有改变[!],304的560间期也未延长,合用时不用调整剂量。
另一实验在:;泮托拉唑%&’(后立即$%微粉化的格列本脲<=.’(,结果显示两者的药动学参数没有变化,另外本品对葡萄糖和胰岛素的药效学没有影响,合用时不用调整剂量。
抗真菌药伊曲康唑在酸性条件或餐后用药利于吸收,如与泮托拉唑合用,可随可乐饮料服用伊曲康唑。
#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为了找到泮托拉唑与心脏功能不良反应的关系,,+名健康志愿者接受高剂量:;实验,每次在长于+’:>的时间内:; +%&’(的泮托拉唑,连续!?后,受试者中未发现心率和心电图的改变[-]。
本品不良反应有:!肝脏:可出现肝酶升高。
"中枢神
经系统:头疼(,=<*)、头晕(&=!*);少见思睡或者失眠。
#内分泌@代谢系统:有发热和水肿的个案报告。
$胃肠道:有腹泻(,=.*)、恶心或腹痛。
%泌尿生殖系统:偶见血尿、阳痿。
&血液学:罕见嗜曙红细胞增多。
’视觉失调:有视力模糊的个案报告。
(皮肤:皮疹、瘙痒(&=.*);个别患者用药后患秃头症和剥脱性皮炎。
对本品过敏或严重肝功能不良或肝硬化的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动物实验显示泮托拉唑能够延迟胎儿骨骼的发育,但尚无对人类胎儿影响的数据,将其对胎儿危险的等级定为A
<类药物。
乳汁中可检出给药剂量的&=&+*,故不能用于孕妇、授乳妇。
因无儿童用药的资料,故也不能用于儿童。
轻、中度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慎用。
尚未发现泮托拉唑能影响肝药酶系统,但建议当与依赖肝药酶代谢的药物合用时应当密切观察。
%贮藏
室温、避光、干燥处贮存,并置于儿童不能得到的地方。
参考文献
[&]AB:C D,EF88G H,EBI:>(JK=28>FLMG8NLCB:8>L;BC/O@J O PQ628RB :>$:S:FLG I:F$8>:’MGL;B?M/RF8S:C:FT[U]=’()*+,-).-&%/,,##+,
+,):+-.=
[’]2VB WQ,X8GL7$B U,WB:>BYB Z,01-/=2$8G’87LY:>BF:7R L[M8>FLMG8P NLCB[LCCLI:>(R:>(CB:>FG8;B>LVR8>?LG8C8?’:>:RFG8F:L>FL$B8CF$T
’8CB RVS\B7FR[U]=’()*#/23+,-).-&%/,,##<,%%:.!.=
[!]AC:BR8F$/,/VSBG],/8GF’8>>W,01-/=^LRB C:>B8G:FT L[F$B M$8GP ’87LY:>BF:7R L[F$B>BI/O@J O PQ628RB:>$:S:FLG M8>FLMG8NLCB8[FBG
R:>(CB:>FG8;B>LVR8?’:>:RFG8F:L>[U]=431*#/23+,-).-&%/5,0),
,##%,<+:%%=
["]Q>?BGRRL>6=2$8G’87LY:>BF:7R,’BF8SLC:R’8>?:>FBG87F:L>R L[87:?
MV’M:>$:S:FLGR:[L7VR L>L’BMG8NLCB,C8>RLMG8NLCB8>?M8>FLMG8NLCB
[U]=#/23+,-).&%62301,,##-,<,:#=
[#]/8FCBS8YY U4,ABGRF8?Q=2$8G’87LY:>BF:7LMF:’:R8F:L>:>F$B FGB8FP ’B>F L[(8RFGLPLBRLM$8(B8C GB[CV9?:RB8RB[U]=#/23+,-).-&%62301,
,##-,<,:<)-=
[$]4V(CBG],/8GF’8>>W,]V?:U,01-/=X87Y L[M$8G’87LY:>BF:7:>FBGP 87F:L>L[M8>FLMG8NLCB I:F$?:8NBM8’:>’8>[U]=7)*#/23+,-).-8
&%/,,##-,%+:+%#=
[%]KBGGL>4W,28VC U0,KGV>7:CCL]U,01-/=X87Y L[M$8G’87LY:>BF:7:>P FBG87F:L>SBFIBB>LG8C M8>FLMG8NLCB8>?7:R8MG:?B:>$B8CF$T8?VCFR[U]=
*#/23+,-).-&%/,,###,<#:#%.=
(收稿日期:+&&&P&!P,))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徐晖,李中东,王宏图(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上海+&&&%&)
中图分类号:]#!!=,O.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_+%#%(+&&,),&_&!,,_&<
瑞格列奈(GBM8(C:>:?B,]4),商品名诺和龙,是一种全新的非磺酰脲类降糖药物,由(德国)ALB$G:>(BG Z>(BC$B:’公司研制,‘L;L‘LG?:RY公司开发,美国K^Q于,##!年,+月批准上市,现已在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上市。
]4是一种具“餐时血糖调节剂”之称的新型口服抗糖尿病药物,特点是吸收快、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作用持续时间短等,在饮食治疗失败的+型糖尿病患者中,可作为一线药物应用。
结构式如下:
·
,
,
!
·
中国药学杂志+&&,年,&月第<-卷第,&期#,23+,-).*,9::;<&1%=0),>%/?@A B%?;:万方数据
!
作用机制
作为第一个餐时血糖调节剂,!"可明显提高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水平。
其刺激胰岛素分泌的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通过与胰岛!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细胞膜的#$%依赖性&’
通道关闭,抑制&’
从!细胞外流,
使细胞膜去极化,从而开放电压依赖()*’通道,使细胞外()*’
进入细胞内,
促进储存的胰岛素分泌[+]。
它适用于*型
糖尿病而对+型糖尿病无效。
对骨骼肌和心肌的离子通道影响甚微。
其作用强弱取决于体内血糖浓度高低和用药剂量,低血糖和过高血糖均会降低!"促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
药动学
静脉注射,其清除半衰期为./0(./1,+/2)3,血浆清除
率为--(+1,14)5·36+
,
表观分布容积为:*7/85。
口服!"后可迅速完全吸收,空腹与进食时吸收均良好。
-.,0.9:;达血浆峰值,
血浆半衰期约+3,约经23基本代谢消除,稳态表观分布容积./25·<=6+。
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0->。
!"主要在肝脏由(?%-#2酶系代谢,几乎87>的!"被代谢,
少于*>的以原形排出体外。
8*>经胆汁清除,7>由肾脏排泄。
其主要代谢产物为二羧酸衍生物(@+)及醛糖酸衍生物(@4)
,二者皆无降糖活性。
有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健康受试者(+7,2.岁的成年人,01岁以上的老年人)服用*/.9=单剂量!"或多次服药后,其!"#、$9)A 、
%9)A 及%+B *无明显差异。
其耐受性及低血糖发生率相同,其药动学及药效学相似
[2]。
健康者及*型糖尿病患者的单次或多次服药的量C 效关系表明,!"血浆$9)A 呈剂量依赖性。
*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者单次或多次服药后,药动学参数保持一致
[1]。
不同种族人群无明显差异。
对老年*型糖尿病患者给予2/.9=单剂量!"及多次服药的试验发现,多次服药者的!"#高于单次服药者,但无统计学意义。
二者的$9)A 、%9)A 相同,多次服药者的%+B *为+/43,
其!"谷浓度低,无低血糖事件报道,从而表明老年*型糖尿病患者可耐受!"[0]。
慢性肝病患者服用2/.9=单剂量!"后,血浆药物浓度较健康者升高,与健康受试者相比,药物的$9)A 及!"#值显著升高,并且平均滞留时间(@!$)延长,药物%9)A 与健康者无明显差异,%+B *虽明显延长,但引起低血糖反应却不严重,因肝脏受损患者的!"清除率明显降低,故应慎用
[4]。
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9=单剂量!",4D 后其清除速率常数减小,但与健康受试者相比,给予单剂量或多剂量!"后,其!"#显著升高,$9)A 及%9)A 无明显差异。
血液透
析对!"的清除无明显影响
[7]。
#药物相互作用
具有诱导或抑制细胞色素%21.(?%-#2酶系活性的药物皆可能与!"产生相互作用,如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类固醇及环孢素,因抑制细胞色素%21.(?%-#2的活性而延缓!"的清除,
增强疗效;而诱导%21.(?%-#2活性的药物如曲格列酮、
利福平、卡马西平及巴比妥类药物,则可加速!"的代谢,缩短其作用时间,降低疗效。
但研究表明,!"与茶碱、地高辛、西咪替丁等药物合用时,无药动学相互作用。
因茶碱在肝脏的代谢主要依赖%21.(?%+#*酶,
极少依赖(?%*E+和(?%-#2酶,因此!"不影响稳态时茶碱的药代动力学。
同时服用西咪替丁,也不影响!"的药动学。
因西咪替丁较少影响(?%-#2酶,
因此两者不产生相互作用[8]。
!"主要与血清白蛋白及"+C 酸性糖蛋白结合,其结合率为87/1>,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会发生替换,从而增加游离!"水平,使降糖作用增强,增加低血糖的危险。
而二氮平、格列本脲或尼卡地平对结合的!"无影响。
与水杨酸、非甾类抗炎药、磺胺类药、双香豆素、丙磺舒、#(E 抑制剂、
乙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合用时也会增加!"的降糖效果。
$
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饮食和运动控制血糖均不满意的*型糖尿病,尤其适用于餐后的高血糖患者;也可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单用后者无法充分控制的高血糖症,效果比单用任一种药
都好[+.],但会增加低血糖危险。
对于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疗
效不佳的*型糖尿病患者,可用!"替换或联合用药。
!"治疗糖尿病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模仿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胰岛素分泌减少甚至消失,导致餐后高血糖,并易引起糖尿病并发症。
利用!"作用时间短,起效迅速,消除快的特点,每次餐前服药,餐后产生接近生理状态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对血糖的控制更有效,不仅
保护胰岛!细胞,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4]。
有研究发现,无论服药方式如何,患者餐前血浆胰岛素水平均能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均能避免餐间及空腹状态时的高胰岛素血症,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
表明!"对这
些患者有保护作用[-,++]。
因!"极少经肾排泄,对于肾功能
低下者,如某些老年患者,尤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还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的最小有效剂量为每次./19=,
最大剂量为每次29=,
用药方法:首次服用降糖药的患者起始剂量为./19=,对已服用过降糖药的患者,剂量为每餐前+,*9=,用药次数由进餐次数而定,每日总剂量不超过+09=,遵循进餐服药,不进餐不服药,服药期间应根据空腹血糖调整剂量。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一般可发生胃肠道反应,也可出现皮肤过
敏反应。
低血糖的发生率(+0>)较其他降糖药如格列吡嗪(+8>)、格列本脲(*.>)低。
此外,对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痛、头背痛、肝酶升高及对视力的影响较少见。
%/"
注意事项
禁用于#+型糖尿病;$(C 肽阴性糖尿病;
·
*+4·#&’()&*+,-,.//01$%234+,526789:270/
中国药学杂志*..+年+.月第-0卷第+.期
万方数据
!糖尿病酮酸中毒症。
对!"过敏者及不宜口服降糖药者。
另外,对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孕妇或哺乳妇女,#$岁以下儿童,服用抑制或诱导%&’()*酶系药物的患者均应禁用本品。
!剂型及规格
片剂,每片+,-./(白色),#,+./(黄色),$,+./(红色),每包装(+片。
"用法用量
推荐起始剂量为+,-./,主餐前服用。
已使用过另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者推荐剂量为#,+./。
最大单次剂量*./,最大剂量为#0./(饭前服)。
参考文献
[#]1234!,5367819,:38;3<9.<=2>2/6=<>98?@=76242A B>22?/>@=2C864 ;<76847C D6737E;8$?6<B878C.8>67@C[1],!"#$#%&"’#&()*)+,#FFG,#0:
$,
[$]H@3>84?29AA1,!29C.<4’,I2A2?J)*&",K76.@><76242A64C@>6498>8<C8 BE98;</>646?8<4?/>6B84=><.6?864L2>L8C B273=2..24<4??6<76487
;92=8CC89[1],’#&()*)+,#FFG,*M(():(*-,
[%]ND84C O!,!8;</>646?8P;9<4?6<>/>@=2C898/@><729:<48D=><CC2A29<> <476?6<B876=?9@/C[1],’#&()*,)-,#FFG,#-(*):K$G,
[&]J<729;Q,J@<4/5%,K79<4/’,!<;</>646?8;3<9.=2R64876=C64
38<>73E E2@4/<?@>7<4?8>?89>E C@BS8=7C[1],!"#$./)0,#FFF,$#(*):
M+$,
[’]N>6L89K,)3.<?K,J<729;Q,’3<9.=2R64876=C<4?B62<L<6><B6>672A 98;</>646?8,<48D NJ)A29;<76847C D673TUOOV[1],’#&()*1"12#&,
#FFM,*+(K@;;>#):)($+,
[!]J<729;Q,J@<4/5%,K79<4/’,’3<9.=2R64876=C;92A6>8C2A98;</>64P 6?8648>?89>E C@BS8=7C D6737E;8$?6<B878C[1],3!"#$4$-1%0#$1"
,)*&(,#FFF,G*(*):#*M-,
["]J<729;Q,5<>7389IJ,%396C784C84VK,)*&",K64/>8P?2C8;3<9.=2R6P 4876=C2A98;</>646?864C@BS8=7C D673=39246=>6L89?6C8<C8[1],3!"#$
5/&06&%1",$+++,*+($):#*$,
[(]V<9B@9E:%,!@=R>81W,J<729;Q,)*&",’3<9.=2R64876=C2A 98;</>646?864C@BS8=7C D673984<>6.;<69.847[1],!"#$5/&06&%1"
./)0,$+++,0M(#):M,
[)]J<729;Q,:32.C84VK,O9@/64789<=7624C7@?68C D67398;</>646?8:98;</>646?824?6/2X64297382;3E>>648;3<9.=2R64876=C<4?=6.876?648
2498;</>646?8;3<9.=2R64876=C[1],3!"#$5/&06&%1",$+++,*+($):
#G*,
[#*]V2C8C!,K>2B2?46@R!,Y2E</8C K,)*&",ZAA8=72A98;</>646?8<??6P 762472.87A29.64.2427389<;E24/>E=8.6==24792>64;<76847C D6737E;8
$?6<B878C[1],’#&()*)+!&0),#FFF,$$(#):##F,
[##]ND84C O!,!8;</>646?8:<48D C3297P<=764/64C@>642792;6=</847A29 738798<7.8472A7E;8$?6<B878C[1],4703!"#$8$9)+*,#FFF,$F(K@;;>
$):(+,
(收稿日期:$++#P+$P#()
抗肾移植排斥药———达利珠单抗
安富荣#,刘刚$(#,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药剂科,上海$++++#;$,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上海$+#$+()中图分类号:!FMF,-文献标识码:Y文章编号:#++#[$*F*($++#)#+[+M#([+$
达利珠单抗(?<=>6\@.<B)商品名为]84<;<X,由瑞士!2=38公司于#FFG年*月在美国首次上市,并于#FFF年在欧洲上市[#]。
每毫升制剂含-./达利珠单抗、(,-0./磷酸二氢钠P 水合物、#+,FF./磷酸氢二钠七水合物、*,0./氯化钠、+,$ ./聚山梨酯G+,并用盐酸或氢氧化钠调节;J至0,F。
#作用机制
达利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U/"#单克隆抗体,它是白介素P$受体(UWP$!)拮抗剂,能与UWP$!的:<=亚单位(%O$-)特异性地结合,从而阻断了后者与白介素P$(UWP$)的结合,抑制激活状态下:淋巴细胞的增殖,减少免疫应答致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临床可用于抑制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药效学
本品是一种由重组OT)技术生产的免疫抑制单克隆抗体。
体外研究显示,它与UWP$!的:<=亚单位具有高度亲合力,通过阻断UWP$与UWP$!的结合,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即对异型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的选择性灭活或破坏[$^(]。
但不影响整体的免疫系统。
本品给药后可抑制UWP$介导的淋巴细胞活性,而后者是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途径。
在推荐剂量(#,+./·R/[#,每#*?静注#次,共-次)下,本品与UWP$!的:<=结合大约#$+?,其他抗体不影响其效力、血清浓度、安全性或其它相关临床指标。
"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本品治疗组移植0和#$个月后患者的生存率比安慰剂组显著提高,且0个月后患者的肾
功能(肾小球滤过率)亦明显优于安慰剂组。
因急性排斥而接受抗淋巴细胞治疗的患者数,本品比安慰剂组少。
因本品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F+_序列是人类的,#+_是小鼠的,因此具有一些特点,如*
#‘$
较长($+?),免疫原性小,"期临床试验未发现与本品相关的抗体产生。
%药动学
#期和"期临床研究中[*],分别有#F例和#+*例肾移植患者静脉注射]84<;<X#,+./·R/[#,每#*?#次,共-次。
用二室开放模型处理数据,得到药动学参数如下:全身清除率%WC较低(#-,#.W·3[#),并与体重有关,因此给药剂量应以./·R/[#计算;分布体积(Q?)较小,中央室和周边室Q?分别为$,*F和(,*(W;首剂量、第-个剂量以及稳态时:;!分别
为:(-FF,-+0-和-$FG./·3·W[#;消除半衰期*
#‘$
平均长达*G+3($M+^F#F3),与内源性U/"相当(*($^--$3)。
在推荐的给药方案下,本品血清浓度保持在-^(G./·.W[#范围内,而-./·.W[#是体外饱和白介素P$受体并抑制其生物活性所需浓度,因此在移植后危险的(个月内本品仍可维持其免疫抑制作用。
·
(
#
M
·
中国药学杂志$++#年#+月第(0卷第#+期!/#$5/&063,<==>?%*1()0,@1"A BC D1A>=万方数据
餐时血糖调节剂——瑞格列奈
作者:徐晖, 李中东, 王宏图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刊名:
中国药学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PHARMACEUTICAL JOURNAL
年,卷(期):2001,36(10)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11条)
1.JOHN R;White Jr The pharmacological reduc tion of blood glucos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itus 1998
2.Hatorp V;Huang WC;Strang P Rapaglinide ph armcokinetics in healthy young adult and elderly subjects 1999(04)
3.Owens DR Repaglinide-prandial glucose re gulator:a new class of oral antidiabetic drugs[外文期刊] 1998(04)
4.Fuhlendorff J;Rorsman P;Kofod H Stimulation of insulin release by repaglinide and glibenclamide involves both c ommon and diatinet processer[外文期刊] 1998(03)
5.Owens DR Repaglinide:a new short-acting insulinotropic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外文期刊] 1999(Suppl 2)
6.Moses R;Slobodniuk R;Boyages S E ffect of repaglinide addition to metformin monotherapy on glycemic control in pa 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外文期刊] 1999(01)
7.Hatorp V;Thomsen MS Drug interaction stu dies with repaglinide:repaglinide on digoxin or theophylline pharmcokinetics an d cimetidine on repaglinide pharmcokinetics[外文期刊] 2000(02)
8.Marbury TC;Ruckle JL;Hatorp V Pharmcokinetics of repaglinide in subjects with renal impairment 2000(01)
9.Hatorp V;Walther KH;Christensen MS;el al Single-dose pharmcokinetics of repaglinide in subjects with chronic liver d isease[外文期刊] 2000(02)
10.Hatorp V;Huang WC;Strang P Pharmcokinet ics profiles of repaglinide in elderly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1999(04)
11.Oliver S;Ahmad S;Hatorp V Pharmcokinetic s and bioavailabilit of repaglinide,a new OHA for patients with NIDDM 1997(Suppl 1)
引证文献(18条)
1.李纪伟.信艳艳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降糖药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4)
2.陈云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外健康文摘 2011(45)
3.秦红梅.宋怡.孔祥晨我院内科门诊降糖药处方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医疗前沿 2011(12)
4.钱理华.蔡鑫元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56例临床观察[期刊论文]-吉林医学 2011(33)
5.徐彤彤2006-2008年我院降糖药应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10(19)
6.赵晓辉荣成市人民医院门诊口服降糖药使用情况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业 2010(16)
7.彭勇.郑学忠.赵亚楠瑞格列奈及其中间体合成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
8.郑宏强2007年-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分析[期刊论文]-海南医学 2010(11)
9.丁钢.龙晓英.袁飞.陈莉.钟雪萍.叶美华.朱树强瑞格列奈片的制备和质量标准研究[期刊论文]-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9(6)
10.王学玲诺和龙和拜糖平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3)
11.罗红梅口服降糖药的分类和应用[期刊论文]-中华全科医学 2009(4)
12.覃开羽我院2006年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药房 2008(11)
13.黎明丽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期刊论文]-医学临床研究 2008(1)
14.张惠君我院2005年-2007年口服降糖药利用分析[期刊论文]-天津药学 2008(6)
15.邬晓岚.蔡长坤.袁波医院2003~2005年治疗糖尿病药物用药分析[期刊论文]-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7(1)
16.赵萍.车道标2003~2005年南京地区医院糖尿病用药分析[期刊论文]-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6(6)
17.张石革.马国辉.宋非“餐时血糖调节剂”--非磺酰脲类降糖药的作用优势和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刊2005(3)
18.彭向前.张鉴.李军口服降糖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评价[期刊论文]-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5(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yxzz20011002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