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体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王崧舟《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讲座心得

体会

听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有感

长乐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爱华

在王崧舟工作室求学的第四天,我和几位学友一起聆听了王老师的《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专题讲座。一个下午沉浸在王老师充满诗情、禅意的解读中,静静地听,细细地品,确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们了解了文本细读的;知晓了文本细读的四大基本特征:细读姿态的多元性、细读指向的言语性、细读结论的兼容性、细读经验的共享性;明白了文本细读的三种常见姿态:作者崇拜、读者崇拜、文本崇拜。听王老师的讲座的确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常因王老师的慈悲情怀而感动,因王老师的博闻强记而感叹。

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和点化学生的言语悟性和灵性。王老师认为文本细读,是对教师言语智慧和精神境域的

一种砥砺和修炼。通过文本细读,老师的精神触角将会变得越来越细腻、越来越敏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富有诗意。的确,文本细读需要智慧,要真正进入文本细读的堂奥,需要不断修炼。

一、练就一双慧眼,发现文本的秘妙

文本细读贵在“细”,细心观察,细密分析,要对文本进行细品、玩味、赏读、评析,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诚如王老师所言:在进入文本时,要始终保持一种全然进入的敏感和警觉。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发现文本的奥秘,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真正做到叶老说的:“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关注整体,聚焦细节,在每次的语文之旅中去发现,去感悟。

1.立足整体

文本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存在独特的“文本意义”。细读文本是一个亲近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领悟和“建构”的过程。我们不但要借助文本“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还要通过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等来揣摩文本所表达的意义。文本细读,要让文本返回到原初状态去。优秀的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向我们传递的信息也很多,但我们要立足文本的整体把握,抓住本质的东西,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从整体入手来解读文本,其中一点是要立足于整组教材,了解文本主旨。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其中选编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同时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所以,细读文本,要认真揣摩作者季羡林先生表达的特点,在语言文字中穿行,从字里行间感受异国风情,感悟异域文化。在细读中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也收获细读言语的经验、情绪和感受。

2.聚焦关键

教师要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解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

读出词句的“前世今生”。指发现文本中的用典之处,并进行有效地处理。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本中有一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一句出自《世说新语》: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王子敬即书法家王献之。

山阴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王献之是说在山阴的路上走,山水相映,美不胜收,让人有应接不暇的感觉。

季羡林先生恰如其分地运用“山阴道”的典故形容德国的街道上家家户户都种着花,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教师应透过文本读懂季先生的博学,读懂季先生的用意:引经据典,把我们带进了哥廷根花的世界,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德国的民俗风情。

读出标点的内在意味。文本细读要见微知著,即使是一个标点也要细细品味,读懂标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共有六处使用了省略号,读文本时,我们要紧扣省略号,联系上下文,想象省略号背后所包含的千言万语,读懂人、鸥之间的心灵对白。

读出意象的潜在情感。《月光启蒙》一文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文中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等语句中出现了“月”的意象,中国文化中的月亮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心中也总有那么一丝难以割舍的“月亮情结”。在月光世界里,我们心中的那根情弦总会被轻轻拨动。我们要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读懂《月光启蒙》中月光中的柔情,读出月光中的温馨。柔美的月光下,母亲把文学的种子悄然播在“我”的心田,月光如此皎洁,母爱如此深沉,作者的心中永远珍藏着那轮明月。读着文本,我不禁想起方文山创作的《发如雪》一歌中的歌词“邀明月,让回忆皎洁,爱在月光下完美”。月华如水,母爱如水,相信月光下的母亲那伟大而圣洁的形象已在作者心中化为永恒。

3.纵横比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只有多读,多比较才能有鉴别。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式文本细读,可以结合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解读,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表达风格,这是纵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题材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解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特点,这是横向比较。如,同是送别诗,有的教师通过比较,读懂了李白的《赠汪伦》是以歌相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以目相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以酒相送。自然也读出了诗人表达惜别之情的方式的不同。

文本细读,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与生活体验,

擦亮眼睛在语言的丛林中细细搜寻,慢慢发现。

二、修成一颗慧心,倾听文本的细响

王尚文先生指出: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来自灵魂深处的声响,只能用心聆听。王崧舟老师认为只有“眼睛”在场的细读是无效的,只有“头脑”在场的细读是低效的,唯有“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听王老师解读文本,真真切切感觉到他是超凡脱俗地诗意地栖居在文本中。从他所举的课例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

1.用心往广处想

我们在进行文本细读时,时常完成了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而忽视了宏观层面的细心地读。王老师却能以自己高度的敏感与超人的智慧“想人所未想,见人所

未见”。比如,我们在读《一夜的工作》时,往往读出总理的“劳苦”和“简朴”就止步了。王老师则立足于总理的一生来看《一夜的工作》,立足于时代要求来看《一夜的工作》,立足于民族精神来看《一夜的工作》。他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总理的举轻若重,甚至谨小慎微,读出了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他旁征博引,高屋建瓴,总理的感人事迹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都留在王老师的记忆中,如关于总理的睡衣的细节,身患重病的总理一天的工作安排以及联合国为周总理的逝世降半旗的原因等,王老师深情道来,我们眼前的总理的形象越来越觉清晰,越来越显伟大。一夜的工作是总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