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课件(人教版选修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作 用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 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 质基础。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 赋税制度的混乱 内容: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 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 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
(4)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并注意 改革的策略。 ⑤改革措施全面、有力。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模仿汉族制定九品官制;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刑 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2、影响: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牧民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程;鲜卑贵 族转化为封建地主;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文学、 生活等方面受到鲜卑族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 低发放;严惩官吏贪污。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 利的政治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孝文帝改革中的启示: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5、民族融合的实质: ①生产方式农耕化。 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汉族化。 ③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背景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wenku.baidu.com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魏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北周
北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西晋
东晋
西魏
隋
朝
宋
齐
南朝
梁
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1.北魏的崛起: 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1.改革的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改革人物和措施: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 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上: 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3.改革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材料: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①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目的: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 流域的统治。 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影响: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 北方民族融合;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使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④实施租调制。(赋税制度)
背景: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每对授田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 的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另外还需 服徭役、兵役。 影响: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国家的财政 收入。
①农业生产发展 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 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 ②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③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2、影响: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1.冯太后
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了 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③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2.孝文帝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 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 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政治: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洛阳、行汉制 内容 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文化、习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 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 一奠定基础。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移风易俗
影响: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落后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同时得到了汉族地主的 支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移风易俗
目的: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继续深化改革, 更完整地接受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太武帝拓跋焘)
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 收入。
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 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生产方式 农业化。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 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 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①471年拓跋宏(孝文帝)即位。
(权力保证)
②孝文帝仰慕并精通汉文化。 (主观条件) ③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 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 后的统治方式。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 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 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 踏。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近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 魏统治。
迁 都 原 因
②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平城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平城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 ⑤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1、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③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地 方的控制。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 役,推行均田制。 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 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征 收赋税、征发徭役)。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2.北魏的发展: ①背景: 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表现: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③影响: 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 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作 用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税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 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 动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定物 质基础。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 赋税制度的混乱 内容: 根据资产多少规定赋税多少 影响: 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社会矛盾日益强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 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
(4)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 统一奠定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3、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潮流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并注意 改革的策略。 ⑤改革措施全面、有力。
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模仿汉族制定九品官制;修订律令,废除落后残酷刑 律。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2、影响: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牧民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程;鲜卑贵 族转化为封建地主; 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②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 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文学、 生活等方面受到鲜卑族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官制) 原因: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级别高 低发放;严惩官吏贪污。 影响:吏治有所好转,为各项改革创造了有 利的政治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4、孝文帝改革中的启示: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③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④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5、民族融合的实质: ①生产方式农耕化。 ②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汉族化。 ③社会制度封建化。
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背景 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孝文帝改革
【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wenku.baidu.com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北朝
北 方 魏 东魏
十六国
北齐 北周
北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西晋
东晋
西魏
隋
朝
宋
齐
南朝
梁
陈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1.北魏的崛起: 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1.改革的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2.改革人物和措施: 拓跋珪改革: 经济上: 实行编户;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政治上: 仿汉制设官;重用儒生(如崔浩);
思想文化上: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改革的有利条件 3.改革意义: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材料: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 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 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 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①政治:平城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目的: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 流域的统治。 过程:493-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影响: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开展,促进了 北方民族融合;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使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影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④实施租调制。(赋税制度)
背景: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每对授田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 的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另外还需 服徭役、兵役。 影响: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国家的财政 收入。
①农业生产发展 农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重视兴修水利;粮食产 量增加;经济作物发展;畜牧业发展 ②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③商业日趋活跃 洛阳市场众多,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2、影响: (2)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封建化含义: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 建制统治模式的转化。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1.冯太后
①出身汉家,以强硬手段掌握政权,推动了 北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思想动员) ②精心培养孝文帝拓跋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才培养)
③临朝听政,推行前期改革(奠基作用)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2.孝文帝
3、行汉制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4、崇儒学 推崇儒学,建立孔庙;兴办太学,教授儒家经 典。 儒学既重外在的行为规范,又重内在道德自律, 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的 封建化改革 2、影响: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政治:俸禄制、三长制、迁都洛阳、行汉制 内容 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文化、习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 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加速了北方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为结束长期分裂、重新走向国家统 一奠定基础。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移风易俗
影响:改变了鲜卑族原来落后的风俗习惯,促 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同时得到了汉族地主的 支持,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2、移风易俗
目的: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继续深化改革, 更完整地接受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措施: 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改汉姓: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通婚姻: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改籍贯: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年,太武帝拓跋焘)
意义: ①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②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 社会生产的发展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②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增加政府赋税 收入。
内容: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 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实质:封建土地国有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①使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 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即生产方式 农业化。 ②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的必要性 1.政治制度的欠缺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①宗主督护制 形成:北魏进入中原,任命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 护农民纳税服役,形成宗主管理的基层组织 影响:统一初期,有利于巩固统治 长期以往,豪强地主往往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①471年拓跋宏(孝文帝)即位。
(权力保证)
②孝文帝仰慕并精通汉文化。 (主观条件) ③孝文帝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要巩固统治,就必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 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 后的统治方式。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四)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改革——改革的推动力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 下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的旨在维护统治的封建化运动。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 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 踏。 2.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威胁统治
原因: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 表现:445年陕西人民起义(汉族、羌族) 近百年间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沉重打击了北 魏统治。
迁 都 原 因
②经济: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③军事:平城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④地理:平城偏居塞上,难以有效控制中原。 ⑤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
1、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二)第二阶段(490年—499年)
——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1、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一)第一阶段(484年—490年)
——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③设立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
目的:配合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强化对地 方的控制。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地租,征发徭役兵 役,推行均田制。 影响: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有利 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征 收赋税、征发徭役)。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不久为前秦所灭 →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并不断发展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改革的重要前提
2.北魏的发展: ①背景: 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②表现: 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③影响: 北魏历史发展进入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