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

朱林娟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新课程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对新的课程标准,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才算公平合理的?如何使评价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等问题摆在了每位语文教师面前。在此,笔者鲁莽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多边、互动的评价

多边、互动强调的是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与互动性,即学生评价要克服传统学生评价中“老师说了算”的弊端,让学生本人、家长、学生同伴及社区有关人员参与到教育评价过程中,打破把评价主体、客体绝对化、孤立化的僵化状态,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的评价。

1、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语文学习是综合性的学习,也是一种探究性学习,除了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评。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学习成果展示,从中得到成功体验,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内在的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学生互评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互评过程实际也是相对教师而言,自评和互评能让教师看到学生在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有哪些不足。为指导和支配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大量有益的信息。

2、家长和社会评价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其学习内容更多来源于社区中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学习的环境不仅表现在学校、家庭,还表现在校外。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外,还应让家长和社区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学生的评价,这样不但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而且也加强了教师、家长社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如对学生剪报,随笔的习作,学生本人、家长、同学都可以进行评价,家长不仅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还可让家长评价别的孩子的作文水平。自己的家长给自己写评语,特别是别人的家长要评价自己的作文,这对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学生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家长参与评价的方法,顺应了这种心理需要。每个孩子具有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每个孩子又各有缺点也是事实,如何和家长沟通,正视优缺点,共同管理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建立家校联系本”是一种好方法。教师和家长不定期的交流,相互了解学生课内课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多边、互动的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看待自己的作业情况,这样所有参与者既是评价者,同时也是被评价者,大家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共同成长。

二、多元化的评价

多元化是指评价的模式、标准和内容要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习成绩、道德品质,而且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积极情感体验方面的发展。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多种智能发展为目标,设计出多层面、多纬度的评价方案。据此,语文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并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全面地最大可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评价由过去“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转变为“创造适合教育的孩子”。

1、承认学生学习理解的差异性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有着鲜活生命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使学习过程带有很强的个性特点和个体体验。那么,评价学习不但允许而且要尊重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甚至是合理的“偏见”。近几年来,上海市中考命题在这一点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2004年语文中考阅读理解题《最完美的礼物》24题: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1)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任选一个角度作150字的点评(2)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题目设计有选择性,学生可进行见仁见智的表达。

2、尊重学生学习中的个性特长

正如我们知道迈克尔·乔丹与比尔·盖茨都是成功者一样,我们深刻认识到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独特性的价值,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围绕“八大智能”在班中设立了语文领域的“积极发言之星、未来作家之星、网络之星、美术之星、音乐之星、创新之星、设计之星、书法之星”等称号,让大部分学生都在这其中找到自己可能独树一帜的方向,学生在正面的引导下积极热情地行动起来,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学生上网查了东晋末年的社会状况,美术班的同学根据作者的描述勾勒出了美丽的桃花源,一个爱好弹古筝的女同学交来了一盒自己录制的《渔舟唱晚》,书法之星拿来了自己苦练的课文标题……通过一篇文章的学习学生配合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课前三分钟演讲满足学生口语表达的欲望,红领巾读书社展示学生读书的收获和思考,课本剧《“诺曼底号”遇难记》《丁举人夜审孔乙己》等的改编和表演可以满足学生再创造的愿望,辩论赛《严师出高徒》《严师未必出高徒》,“记者招待会”“法庭模拟审理”等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生活的意义。总之,评价就是要为学生的特长开创一片天地。对这些特长评价的重视完全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学生擅长口语表达,不只是说得好,更主要是因为有“思想”,才吸引了更多的听众,而他的“思想”则又来自读书和对生活的思考。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情境化评价

情境化,强调的是评价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要体现实践的特点。它主张教师正确处理考试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它不能是一种静态的结果的评价,而更多的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动态的过程评价。这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习方法、认知策略。

1、使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得到统一

学习必须建立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这是发展能力必不可少因素。但是形成知识结构不是目的,而是实现能力发展的手段。因此,重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对知识的运用是发展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汉语拼音,认识3500字左右常用汉字”,“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表达方式进行,设计思路上提“汉语知识的学习不求系统,而是让学生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语言知识,重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可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仍然是要求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但是,它并没有把这些基础知识单列出来,而是贯穿在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目标体系中。这种安排方式意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要落实在语文的运用与实践之中的,要避免那种单纯、机械的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所以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指出“语法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古诗文阅读评价建议中说:“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里新标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教师应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观与评价观。“不去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而是让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之中。

2、使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与对学习方法的关注达到统一

情境性的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它要求评价者对学生的平时表现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引导,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