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荀子的社会化思想

一、引言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本质属性,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客观实在。在我国,人性的考察始于西周时期。,《诗经》和《尚书》对此也做了记载。人性问题吸引了众多古代思想家的关注,战国时期,这个问题唱了讨论的热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趋恶,在明确这种前提下,才能设计出相应的社会整合方案。荀子从性恶的假定出发,其目的在于改造那些破坏社会规范,有碍于社会秩序建立和正常运行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秩序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中,因此可以说人性论是人们设计社会整合方案,调试社会生活秩序的理论前提。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即是——“礼”和“伪”。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能欲望,不是后天习得之善性,而是天成之本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比如,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人性通过两个层面显示出来——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后者表现为对荣辱利害的计较。人性是趋恶,那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社会化呢?怎样成为一个“完全人”呢?怎样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呢?

人类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蕴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生命以个体为存在单位,以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另一方面,生命却不能以个体的方式而必须以群居的方式通过群居的生活完成生命的流程。荀子意识到这个矛盾并试图解决。那么如何维持“群”呢?单凭人生来就

有的东西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荀子认为,人的情欲是产生不道德行为的根源。“人之性恶,明矣。”但是同时,荀子认为,人性是可以改造的,优良的环境和专心致志的修养、教化,可以是行为成为习惯,经过日积月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和志向。荀子主张“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荀子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必须对人的欲望加以节制。荀子认为要通过对人的礼义规范来控制和调节情欲,使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满足人的自然欲望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争夺而导致财富的匮乏和社会的混乱。

那么,如何使人完成社会化,对人的欲望加以规导呢?荀子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之。”来说明。荀子认为,人自然而然的具有趋恶的本性,而善的理念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将前者成为“性”,将后者成为“伪”,恶的本性只有经过教化训导才能合乎仁义道德、礼义治道。荀子主张“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要控制人的自然属性并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制度(荀子把它成为“礼”或者“礼义”),把趋恶的人性改造成向善的人性,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荀子认为,社会必须借助道德规范和政治法律等措施,改造人性中恶的因素,使人弃恶向善,达到优化人性,稳定社会的目的。即荀子主张性恶,道德养成主要是让人们通过后天的“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荀子强调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性。他说“不教无以理民性。”“立大学,设庠序,修

六礼,明十教,所以道之也。”(《荀子·大略》)通过这种“礼”的教化。才能使人们达到“士、君子、圣人”的境界。荀子在历史上第一个喊出了“人定胜天”的时代强音,他认为人通过学习和修养,使道德理性日渐通明灵用,使认知能力日渐尖利敏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要学会尊重自然规律,注意自然生物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在荀子看来,君子以求道为志向,君子有温柔敦厚的性情,君子奉行利义兼顾的价值观;圣人是得到礼之大智慧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人呢?礼,又是怎么修炼的呢?荀子要求,以“礼”作为个体人生的规范。第一,以“礼”调节物质利益需求。面对人无限膨胀的欲望,荀子主张直面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人的物欲追求与社会财富的矛盾。主张以礼养欲,以礼节欲。第二,以“礼”规导个人的道德修养。礼有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导引和统摄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礼作指导;荀子特别强调日常生活层面上的道德修养,同时,人处在这样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一切都应该以礼行事。第三,以礼表达人类的美好愿望。

那么礼的修养教化是怎么样的呢?孔子认为有三个阶段构成这一完整的过程——学——思——行。荀子继承孔子的观点,认为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并提出道德修养的三个阶段理论。

一、学习:礼的修养之第一阶段。1、荀子虽认为性恶,但是强调

人可以在后天教化中积极改变自己的恶性。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不在于知虑材性,而在于“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之过。”在

荀子看来,君子之学为己,即以自己的所学来优化性情,修养身心,将所学内容化为道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促使人格完整。

2、学习要有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意志。能否不间断的学习,是

君子和一般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这里,荀子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从小事做起,其为积也大,只重大事,其为积也小。圣人之所以能够从常人中分化出来,完全是他们不断努力积伪的结果。荀子还强调主体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意志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3、重视学习环境,荀子认为,不遵师教,与不守礼法一样,不仅不能成就理想人格,而且还会给社会带来混乱。人们应该通过从师来认识礼,掌握礼。客观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发展,荀子提出“谨注错,慎习俗,”

他所讲的地理环境,既包括地理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而良师益友是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他提出君子不但要“居必择乡”还应该“游必近士”,以便“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强调师法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省:礼的修养之第二阶段

荀子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只有做到“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才能够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过自省方式,提高道德修养中的高度自觉性。使人思想纯一,信仰坚定,达到万物莫足以倾之。

三、躬行:礼的修养之第三阶段

躬行主要是对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实际践行。荀子主张内外兼修,务实尚行,“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于遵

道。”荀子主张重视修养中的实践环节,将德行的养成放在个体特殊的生活实践中去考察,从而使这种修养观具有了某些社会现实性和价值合理性。

那么,既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礼的教化发挥着关键作用,那么,怎样来施行“礼”的教化呢?礼的教化原则是:1、以诚化民的感化原则。一方面,以生命主体的道德修养为视角,遁行诚心守仁,诚心行义。另一方面,注重诚的外王功能,主张“诚能化万民”。2、崇其美扬其善的激励原则,即坚持崇美扬善和举过责过相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化效果。3、因材施教的原则。教育者应该及时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观察其言论,考察其行为,并以此来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那么,礼的教化方法有哪些呢?怎样才能是一个自然化的人成为一个社会化的人呢,甚至成为君子和圣人?

在教化方法上,荀子主张有三种道德教化方法:以事论理、以物施教、以史为鉴。以事论理是指通过具体的事例来阐发各种思想主张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比如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寓言故事。以物品施教,主张从自然存在物及其规律中体悟为人之道,从而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荀子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内在一致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善于观察自然,强调学之,效之,并从正反两方面阐明相应的结果或效应。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性。以史为鉴是指教育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运用历史故事和历史传统实施教化。“述往而观今”,认为理想人格的形成有赖于人必须首先求得“古之道,”然后才能用之于“今之世”。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