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目的总结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除一例患者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于手术当日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经过不同治疗而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治疗办法,但应注意保脾的重要性。

标签: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脾脏实质甚为脆弱,且血运丰富,当受到外力作用时,极易引起破裂出血。据统计,脾脏损伤约占闭合性腹部损伤的20%~40%,占开放性损伤的10%左右[1]。自2007年8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科收治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施以不同方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7~58岁,平均38.2岁,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交通事故伤14例,殴打致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

1.2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按2000年第六届脾外科手术研讨会上脾损伤Ⅳ级分级法标准,本组23例患者中,Ⅰ级损伤3例,Ⅱ级损伤2例,Ⅲ级损伤16例,Ⅳ级损伤2例。2例无合并伤,其余21例均有不同程度合并伤,其中肾挫伤、腹膜后血肿1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13例,四肢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重度颅脑损伤1例。

1.3诊断主要依据:(1)损伤病史。(2)临床上有内出血表现,血常规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常有进行性下降,而白细胞则可增至12×109/L左右,出现急性出血应激反应。(3)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得不凝固血液等。脾包膜下裂伤伴包膜下血肿的病例,采用B超、CT检查,有条件者采用选择性腹腔造影及核素扫描等帮助明确诊断。应强调的是脾破裂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肾、胰、胃、肠等,在诊断和处理时切勿遗漏。

1.4处理方法2例包膜下出血经保守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1~2周后出现突发腹内大出血而中转手术,其余17例均急诊手术,其中脾修补术2例,脾切除术15例。2结果本组患者中,除一例因伤情复杂,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手术当天死亡,1例术后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1周出现鼻衄、发热、血小板异常升高,持续1个月,1例术后短期肋间神经痛,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术后常规定期血细胞分析、B超、CT等复查,无异常发现,术后随访1个月~4年,无术后凶险性感染,均健康生存。3讨论

3.1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原则“保命第一,保脾第二”仍然是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以前,教科书上主张无论脾裂伤程度如何均有全脾切除指证。近年来,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的倾向,而对其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虽然脾切除术是脾破裂治疗的百年经典,但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OPSI)的不断出现,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能产生调理

素、血清吞噬作用激素和备解素,能有效地过滤和清除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体。成人OPSI的发生率为1%左右,而儿童其发生率达5%左右[2]。脾具有抗感染、免疫性、抗肿瘤、内分泌、储血和造血、滤血后毁血的功能,以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3],因而保脾治疗对外伤性脾破裂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根据脾脏的解剖结构及现有的止血措施,脾修补、脾动脉结扎或栓塞、脾部分切除术已安全可行。

3.2外伤性脾破裂治疗方法的选择结合本组23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复习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对于确诊为外伤性脾破裂;年纪较轻,小于50岁;非开放伤;根据临床表现和B超、CT、X线等检查示脾损伤较浅[4],并排除腹腔内其他脏器合并伤,腹痛不剧烈,腹膜炎症不明显,无腹胀;裂伤数日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B超检查血肿不扩大或有所缩小,这类患者可以保守治疗,但应随时做好中转手术的准备。本组患者中有2例保守治疗成功,4例保守中途中转手术。而术式的选择应以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而定,小而浅的Ⅰ~Ⅱ级损伤,可行缝合修补术;对于Ⅲ级脾破裂、局限性损伤,可保留脾脏一般占整个脾脏的1/3以上,具有良好的血供,可行脾动脉结扎或部分脾切除术;对于其他Ⅲ级脾裂伤及Ⅳ级脾裂伤,需行脾切除、自体脾移植术。近年来,随着介入技能及腔镜微创技术的提高,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经介入性栓塞(PSE)治疗而保脾或脾修补术成功的报道屡见不鲜,因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恢复快的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3.3脾切除术后并发症脾切除术可能发生一系列并发症,有时甚至是致命的,认识这些并发症对其防治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1)腹腔内大出血:一般在术后24~48 h内发生,最常见的原因是膈面的严重渗血,脾蒂结扎线脱落,或术中遗漏结扎的血管出血,短时间内自隔下引流管流出大量血液并出现低血压甚至失血性休克,应迅速进行剖腹探查止血,切不可等待延误。(2)膈下脓肿:脾切除后1~2周内,患者常有低热,一般不超过38.5 ℃,但如术后高热不退,或在手术1周后体温降而复升,不能简单地视为所谓脾切除热。实际上,所谓脾切除热也多与膈下积血或感染有关。如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不当,继发感染导致膈下脓肿[5]。患者常伴有寒战、高热、食欲减退、虚弱及盗汗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左上腹肋缘有深部疼痛,翻身时加重,胸部X线片及左上腹B超检查、穿刺抽出脓液可确诊。(3)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这一并发症与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计数急骤增高相关。目前,多数主张对脾切除后血小板计数超过1000~2000×109/L的患者,应用肝素等抗凝剂做预防治疗,还可加用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物。(4)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脾切除术后,对带荚膜的细菌和肺炎球菌产生易感性,导致OPSI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肺炎球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和任何原因所致的脾切除术后患者,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越易感,OPSI是一种极端严重的全身性败血症,其特点是:①起病突然,来势凶猛,高热可达39 ℃~40 ℃,病情严重,可短期内造成死亡;②可发生DIC、皮下出血、瘀斑;③血培养可能阳性,致病菌以肺炎双球菌为多见;④没有特定的、明显的外科感染病灶。一旦发生,立即按感染性休克抢救,除及时选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外,迅速补足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纠正血液流变学改变、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激素以扩血管、稳定溶酶体、增加组织氧供、改善细胞新陈代谢,从而纠正休克。鉴于上述事实,总的来说,对于全脾切除,特别是4~5岁以下的儿童的全脾切除,应持慎重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