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性心理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个性心理倾向·动机到学习兴趣
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利用少年的动机倾向激发学习兴趣初探要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实施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这个“更新”,就是要实现精英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关注少数到关注全体),从而体现在教学模式的改变。以精英教育为前提的教学,教学模式总是以传统的传授模式为主,即便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但一旦到了课堂上,就不自觉地成了注入式(或称“填鸭式”)了:教师铺天盖地地传,学生埋头苦干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好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缺点则是封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课堂形式。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是为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态度,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一剂灵丹妙药。但是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候,怎样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进行以上学习方式的学习,却是处于转型期的广大教师面临的一道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课堂,创造生动、活跃、轻松、积极的课堂氛围。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然就会自主地去学习,还能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合作的、探究的学习。
学生对某一科目或某一教师的课堂感兴趣,这是经常出现的现象。而学生对所有科目、所有教师的课堂感兴趣,则只是偶然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对学习具有普遍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可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新的学习方式,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必需的。如果学生在教学中缺乏兴趣,那么,教师要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下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那简直是天方夜谈。因此,课堂上或课外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
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在当前教育教学形势下具有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多种方式。本文仅就怎样从学生心理动机这个心理倾向出发,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方式进行讨论。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①动机包括好奇心、好胜心、荣誉感、自我实现等心理因素。如果教师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诸如科目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偶发情况等因素),适时、恰当地利用学生心理动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间一长,自然就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进一步地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利用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现有经验看,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少年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渡阶段。该年龄段的学生,依然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她)们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了好奇。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之下,他(她)们总是满怀兴趣地去获取、去求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一般有以下形式:或者是先出示结果,而询问其原因;或者是先罗列现象,待探询其本质;或者先显现梗概;留空追踪其细节;或在平凡中点出精微;或在平淡中夸张出玄妙;或假装糊涂让学生纠正;或描摹其状貌扣其心弦。具体到科目教学当中,如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一课的教学,即可在教学初始阶段,描摹春天美景,赞美文章语言的精美,借此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激发学生学习这篇散文的兴趣;生物课上,提出司空见惯的“人为什么能发育和运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功能的好奇,以激发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兴趣;物理教学中利用纸片能托住倒立的杯中之水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大气压的存在;数学课堂上,利用建筑中利用三
角形的三边3﹕4﹕5的比例确定房角是否直角,以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兴趣等等,不一而足。
实际上,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向学生展示其未知领域(但必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人为揭示出学生经验上的一种空白,激发出一种心理上的焦渴——急于知道那个谜底。从而引发强烈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出探究问题、获取新知的兴趣。就其实质而言,和小说创作中设臵悬念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注意一个把握火候的问题。即在创设情境引发好奇心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恰倒好处”,切忌不到位或矫揉造作。否则,就会“过无不及”。
第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好胜心这种动机作为一种个性倾向性,是伴随人心理发展的始终的。从人有思维开始,就有了好胜心。无非因年龄阶段的不同及个性的差异,表现得强弱不同、善掩饰与不善掩饰而已。而初中生处于少年阶段,正是好胜心极强的时候。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学生的好胜心利用得好,引导得法,就会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发言。在相当大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随机型激发,一是规模型的激发。
随机型的利用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散见在各种课堂实例中。比如在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的一堂公开课上,执教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所学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就其准备而言,大部分学生都是有准备的。但是却只有两三个女生站起来发言,其他学生都因为胆怯而不敢举手。场面略显尴尬。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说:“女同学已经有三位主动发言的了,男同学怎么样?甘于落在女同学之后吗?”这句话才落音,就有男生举手发言。当发言男生人数超过女生人数时,女生又惟恐落后,争相发言。于是在那堂课上,男女生相互竞争,所有学生都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再组织其他内容的学习时,
学生们也显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办法,谋略中称之为“激将”,其实质是对人的好胜心理加以利用。要是针对成年、成熟的心机老到的人,激将法未必管用,但针对处于少年期的初中生,他(她)们的心理素质还很幼稚,激将法往往能够凑效。
课堂教学中利用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机会应该是很多的。教学语言中“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种难题恐怕我们班上少有人能解”等,都是对好胜心的充分利用。
规模型的利用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课堂上或课外组织比赛性的活动。同一个任务,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相同的时限、相同的条件内完成。并在完成后进行评比,甚至还可以辅以适当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进行这种竞争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为了争胜,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这种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在自己的集体内紧密配合,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不过,好胜心这种心理动机,是一把双刃剑。好胜心太强,容易引发心理上的问题,如果心理脆弱,很容易在争胜失败后遭受打击,反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利用好胜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一定要适时作好适度的心理疏导,消除好胜心过强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利用荣誉感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荣誉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大多在课外对个别学生进行,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进度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内容涉及的可以是争取和珍惜集体荣誉的教育,也可以是争取和珍惜个人荣誉的教育,还可以是争取和珍惜家庭或家族荣誉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个别谈心,也可以是教师主导的集体谈话,还可以是主题报告会、参观访问等。通过对学生荣誉感的教育,培养他(她)们的责任感,端正对学习的态度,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