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品复习方案)202x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57讲 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7讲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时间/40分钟

1.[2018·安徽亳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曾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司马迁评价汉武帝“四海承平……疲耗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百年后的班固则称其“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千年之后的司马光则认为:“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指汉武帝能够遵守先王之道,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守住基业)……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摘编自姜鹏《汉武帝的三张面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变更制度”的政治原因,并指出其政治方面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三位历史学家对汉武帝评价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不久,包拯改任监察御史。他提出建议:“国家每年用岁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又请求朝廷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以及废罢和禁锢贪赃枉法的官吏,选拔地方长官,实行对补荫弟子进行考试的制度。当时各路转运使都兼任按察使,往往摘取无关紧要的小事来上奏弹劾官吏,专门以苛刻的考察来相互标榜、自诩高明,使得地方官吏十分不安,包拯于是请求朝廷废罢了按察使之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很怕他。人们把看到包拯的笑,比作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喊他为“包待制”。京城称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爷包老。”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包拯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使胥吏不敢欺骗长官。朝中官员和世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

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

,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选编自《宋史·包拯传》译文(1)根据材料,概括包拯在监察御史任内提出的建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包拯流芳千古的原因。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摘编自《荀子》材料二荀子的思想相当驳杂,他的寿命长、阅历多、涉猎广、著述富,是使其驳杂的一些因素。书非成于一时,文非作于一地,适应环境与时代自然不免有所参差。但他并不纯其为儒,而是吸取了百家的精华,确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因此我觉得他倒很像是一位杂家。杂家代表《吕氏春秋》一书,事实上是以荀子思想为其中心思想,也就是我这一断案的旁证了。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被认为是“杂家”的荀子的思想特征及其成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韩愈为人所行之道,及其为文所明之道,都可从他一生实践得到证明。为了行道,韩愈希望做个谏官。当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责,便立即上书言事。《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是一篇体现韩愈行道的重要文章。他积极主张讨伐淮蔡,并且亲自参加了这次战役,淮蔡平定之后,韩愈奉命写了《平淮西碑》,其文有云:“四海九州,罔有内外,悉主悉臣。”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镇州叛乱,王廷凑自立。二年,韩愈率命宣抚。《新唐书》本传说:“(韩愈)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但韩愈无所畏惧,竟“疾驱入”。他在论辩中正告王廷凑:凡是割据作乱的藩镇,从安禄山到吴元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论佛骨表》为最。《新唐书》本传还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韩愈认为,为国家选拔人才,乃是一种“深思长虑”,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行道和明道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韩愈行道和明道的实践。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夸美纽斯(1592—1670年),捷克教育家。受加尔文派的影响,他认为“人人都可能成为上帝的选民”,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但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与此同时,还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

——据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材料二颜元(1635—1704年),清初思想家、教育家。他认为:“训诂、清谈、禅宗、乡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诬民。宋人兼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他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能“安邦治国、济世救民”,而要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必须“躬行而实践之”。

——据[清]颜元《习斋记余》(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夸美纽斯和颜元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夸美纽斯和颜元教育思想的异同。

课时作业(五十七)

1.(1)原因:汉朝制度不完善、不成熟,存在王国问题、少数民族威胁边境等问题,需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建立“中外朝”制度,推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创立察举制,派大军出击匈奴,等。

(2)原因:三位历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角度不同,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个人立场也有所不同。[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当时政治制度弊端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人才选拔、民族问题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史料视角、时代环境、个人立场等方面回答。

2.(1)建议:练兵选将,充实和巩固边防;重视门下省封驳制度;整顿吏治;对补荫弟子实行考试制度;废罢按察使之职。

(2)原因:忠诚爱国;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严格执法;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解析] 第(1)问,从军事国防、政府机构、吏治、科举等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包拯性格和其处事风格、原则回答。

3.(1)主张:人性本恶,可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

(2)特征:吸收融合各家思想。

成因:战国末年的社会正在一步步地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荀子阅历多、涉猎广,取各家思想之所长,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融会贯通。

[解析] 第(1)问,从伦理观、政治思想、礼制等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立足“驳杂”回答;第二小问从政治、思想、个人等方面回答。

4.(1)表现:积极上书言事;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关心社会现实,维护儒家正统思想;重视培养、推荐和选拔人才。(任答四点即可)

(2)评价:行道和明道不遗余力,弘扬儒者积极进取的政治参与精神;兼济天下而不独善其身、尊儒却不墨守,彰显了儒者道德自觉和勇于革新的政治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由材料“当他自己一旦做了御史,有了言责,便立即上书言事”可知韩愈积极上书言事;由材料中韩愈主张讨伐淮蔡及宣抚镇州叛乱可知韩愈主张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由材料“在唐代,反对佛教虽不始于韩愈,但兼辟佛老,则以韩愈《论佛骨表》为最”可知韩愈关心社会现实,维护儒家正统思想;由材料“韩愈认为,为国家选拔人才,乃是一种‘深思长虑’,是‘为国家树根本之道’”可知韩愈重视培养、推荐和选拔人才。第(2)问,由材料中韩愈的行为可知韩愈行道和明道不遗余力,弘扬了儒者积极进取的政治参与精神;由材料中韩愈宣抚镇州叛乱无所畏惧、反佛但兼辟佛老可知,韩愈兼济天下而不独善其身、尊儒却不墨守,彰显了儒者道德自觉和勇于革新的政治态度。

5.(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育具有平等性,学习传授知识要广泛、全面及实用。

颜元的教育思想:空谈义理误国误民,提倡实学,实践出真知。

(2)相同之处: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

不同之处: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宗教色彩浓厚,更注重全面发展;颜元的教育思想更重经世致用。

[解析] 第(1)问,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从教育理念、知识特点角度回答,颜元的教育思想立足实学回答。第(2)问,相同之处从传承、方式角度回答,不同之处从教育与现实的关系去分析。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