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探析

【摘要】本文就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探析了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几个环节,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和母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绿色课堂;探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因此,站在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基础上去唤醒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和母语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命质量,从而构建绿色生命课堂,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基础

所谓“绿色生命课堂”,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都能愉快地活着,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的摇篮。我们追求的绿色生命课堂就是把每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看成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在课堂中关注作为生命整体的学生,关注学生生命成长,还教育本真。

而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

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兴趣与学习的关系非常密切,只要有兴趣,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乏味之事。通过教师的激趣,学生无需有意识的努力就能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和盎然的学习兴趣,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然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充满激情,一个没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构建“绿色生命课堂”,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上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四十五分钟”。

二、激活学生发现欲望,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关键

肖川先生提出的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课堂,也应该是绿色课堂。如同自然环境,绿色课堂需要建设和改造。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仅仅是创建绿色课堂的第一步,而激活学生发现欲望则是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关键。

如,我在教学鲁迅《祝福》这篇小说时就让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老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我说:“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你们认为呢?”学生非常兴奋地向文本要答案,又联系写作的背景,深挖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展开激烈地讨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就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发现的欲

望。

三、激扬学生内在个性,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本质

杜威说:“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的知识构建活动。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我—你”关系,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唤醒潜能的时空。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真理,交流人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主动地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让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绿色生命课堂要求教师体现“尊重”“启迪”“激励”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主动参与中自主发展自己的生命。

绿色生命课堂提倡尊重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独特个性,即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尝试采用“角色互换”体验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绿色生命课堂也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当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一切生态因子之间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浓郁学习氛围,保证教学信息流动在课堂中畅通无阻,让信息能通达每一个学生,

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个性的持续发展。

四、激起学生生命潜能,构建语文绿色生命课堂的灵魂

绿色,是生命之色、生命之源,也是教育之色、教育之源。课堂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验,流淌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适应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因此,语文课堂如果脱离了情感,就是麻木、僵死,语文就会失去绿色的底蕴。这样的课堂,根本不可能根植学生的心灵,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开发文本,去挖掘文本这个蕴含巨大生命的矿藏。如《相信未来》让我们感受到在艰难岁月里要有一种执着的自信精神来支持自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让我们感受到当灾难降临或命运不公时要有一颗坦然的、坚强的心去面对;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是精神的信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片常春藤叶”,即使叶落,冬天过后还有春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过师生分析、理解、品位,感染师生心灵,陶冶师生的性情;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体味,悉心去探究。教师还要创设生动、和谐的课堂情境,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煽动”起来,触动学生的情

弦,才能使学生在绿色生命课堂中积极地构建人生价值。绿色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只有充溢美好的情感,才能有力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的课堂才会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在情感流动、碰撞的语文课堂上,生成的是学生的幸福感、成就感,构建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和谐情,充满的是求真、向善、爱美的真性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