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或 后 面 表 示 被 动 关 系 的 词 语 , 归 纳 起 来 主 要 有 “于 ”字
式、“为 ”字 式 、“为 …… 所 …… ”式 、“见 ”字 式 、“见 ……
于……”式、“被”字式等 。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
句型:
( 一) “于”字式
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 。
例如:
意念被动句没有专门表示被动的词语作为标志, 且其
句式与主动句有相同的形式, 因而在理解和辨别时存
在着困难。为了解决这种困难, 笔者将从如下三方面进
行辨析:
其一是以物作主语的句子。例如:
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
··
····
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左传·郑 伯 克 段 ··
被提到主语的位置, 而在句子中充当施事者的主语另
有其人( 物)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例句, 从“不免乎戮”
可知龙逢、比干、苌弘、子胥都是被施加结果的人 , 但却
不是最直接的受事者, 直接受事者为“人 ”所领有, 即是
龙逢的头被斩, 比干的心被剖, 苌弘的身体被车裂, 子
胥的尸体被江水糜烂。
其三是省略句子主语的句子。例如:
昔者龙逢斩, 比干剖, 苌弘胣, 子胥靡。故四子之 ·· ·· ·· ··
贤, 而身不免乎戮。( 《庄子·胠箧》)
以上两句是以人作为主语的, 人是有意志, 有动作
行为能力的, 理所当然可以是施事者, 但在这里, 作为
主语的人充当的是受事者。上面两个例句的谓语动词
“容 、斩 、剖 、胣 、靡 ”都 是 及 物 动 词 , 作 为 受 事 者 的 “人 ”
可知, 这个“人”在“人孰好之”、“人孰利之”中充当的是
施事主语, 而在“忍父而求好人”、“杀父以求利人”中充
当的是施事宾语。
二 、来自百度文库 动 式
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 是
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 被动式逐
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 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
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
关键词: 古汉语 意念被动句 被动式 辨别方法
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具有独特的句式, 根据 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 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 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 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 句子。[1](P429)简言之, 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 作行为的受事
和 受 事 者 补 充 出 来 : “( 孙 子 ) 战 ( 田 盼 ) 必 不 胜 , ( 田 盼 )
不胜必被擒。”第二个例句也是省略了主语 , 在结 合上
下文语境时, 可以运用句式转换的方法, 变成被动句。
“忍父而求好人, 人孰好之? 杀父以求利人, 人孰利之? ”
中 的 “好 人 ”、“利 人 ”可 转 换 成 “好 于 人 ”、“利 于 人 ”, 而
32
除两汉注经的烦琐和阴阳五行之说, 训释简洁精当, 给 经学注入一股清新简洁之风, 可谓成果卓著, 为当世及 后世学者所重, 跻身于《十 三经注疏》之列, 在训诂史上 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 1] 班固[ 汉] .《汉书》卷三六, 《刘歆传》[ M] .中华书 局, 2000年. [ 2] 班固[ 汉] .《汉书》卷三〇, 《艺文志》[ M] .中华书 局, 2000年. [ 3]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 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第17、18页. [ 4] 陈寿[ 西晋] .《三国志》卷九《魏志·曹爽传》[ M] . 中华书局, 1997年. [ 5] 陈寿[ 西晋] .《三国志》卷九《魏志·曹爽传》[ M] . 中华书局, 1997年. [ 6] 刘 义 庆 [ 南 朝.宋 ] .世 说 新 语·文 学 篇 [ M] .中 华 书局, 1990年. [ 7] 何晏[ 魏] .论语集解[ M] .中华书局, 1980年. [ 8] 陈 金 木.何 晏 《论 语 集 解 》用 玄 理 注 书 问 题 的 检 讨[ J] .孔孟月刊, 1985年23卷5期. [ 9] 蔡 振 丰.何 晏 《论 语 集 解 》的 思 想 特 色 及 其 定 位 [ J] .第七次“东亚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论文, 2001年 6 月 , http: //www. confuchina. com /09% 20xungu/heyan% 20lunyu.htm.. [ 10] 皮锡瑞.经学历史[ M] .中华书局, 1989年. [ 11] 黄 帅.何 晏 《论 语 集 解 》的 成 就 及 影 响 [ J] .井 冈 山学院学报, 2006( 11) .
2007年11月号上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动 作 行 为 的 受 事 者 , 即 “金 石 ”是 被 “镂 ”的 , “兵 ”是 被
“挫”的, “地”是被“削”的, “蔓草”是被“除”的。又如: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韩非子·五蠹》) ·
人固不易知, 知人亦不易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例 一 句 的 “兔 ”在 前 一 分 句 中 是 动 词 “得 ”的 宾 语 ,
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 也 。 ’”
何 晏 引 马 融 注 : “物 类 相 招 , 势 数 相 生 , 其 变 有 常 , 故可豫知也。”
马 注 之 “物 类 相 招 ”及 注 《里 仁 》“德 不 孤 , 必 有 邻 ” 为“方以类聚, 同志相求, 故有邻, 是以不孤”, 与《周易· 系辞上》“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吉凶生矣”, 及《周易·乾 卦 》“同 声 相 应 , 同 气 相 求 ”、“本 乎 天 者 亲 上 , 本 乎 地 者 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相近。
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 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 不断的发展和演变, 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 这必然会 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 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 、意 念 上 的 被 动 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
中的意思上去理解, 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 也 没 有 形 成 真 正 表 示 被 动 的 句 式 。[ 2] (P301)这 与 主 动 句 在 形 式 上是相同的。例如:
以 上 为 引 《周 易 》解 经 。 4. 《为政》: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 , 而众星 共之。’”《集解》: “郑玄曰: 德者无为, 譬犹北辰 之不移而众星共之也。” 5. 《述而》: “志于道。”《集解》: “何晏曰: 道不可体, 故志之而已。” 6. 《雍也》: “仁者乐山。”《集解》: “何晏曰: 仁 者 乐 如山之安固, 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 注4和 注6与 《老 子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的 思 想 相 近 , 注5与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的 思 想 相 近 , 即 所 谓 的 “无 ”, 乃 是 何 晏 “贵 无 ”思 想 的 体 现 , 也 正 是 《老 》、《庄 》思 想 对 何 晏 儒 学 思 想 渗 透 的 反 映 。 《论语集解》这种做法, 开启了晋魏时期学者“以 玄 解经, 援道入儒”之风, 影响可谓深远。 从以上论述可见, 《论语集解》是一部杂糅古 今 文 经学, 以古文经学为本, 间以《周易》、老庄之说 , 思想较 为 杂 芜 的 训 释 专 著 , 从 而 导 致 了 魏 晋 经 学 “儒 道 兼 综 ” 思 想 格 局 的 形 成 和 经 学 的 玄 学 化 。在 训 释 的 过 程 中 《论 语 集 解 》既 能 博 采 众 家 所 长 , 又 能 兼 顾 统 一 性 , 并 能 破
战必不胜, 不胜必擒。( 《战国策·魏策》)
忍父而求好人, 人孰好之? 杀父以求利人, 人孰利
之? ( 《国语·晋语》)
第一个例句, 从字面上很难看出谁是施事者, 谁是
受事者, 但从前文“田盼, 宿将也, 而孙子善用兵。”可知
它的句意是“( 虽然) 田盼是有经验的老将, ( 但是) 孙 子
非 常 擅 长 用 兵 之 道 。”这 时 就 可 以 把 例 一 句 中 的 施 事 者
是受事者, 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 , 但表示
被“得”, 仍是受事者。例二句的“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
词 “知 ”的 主 语 , 但 表 示 被 “知 ”, 是 受 事 者 , 在 后 一 分 句
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 仍是受事者。[3](P301)
这些表示被动的句子都是意念上的被动句。由于
先民有言, 询于芻荛。( 《诗经·大雅·板》) ·
爱公叔段, 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左传· ·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
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
兵挫地削, 亡其六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蔓草犹不可除, 况君之宠弟乎? ( 《左传·郑 伯 克 段 ·· 于 鄢 》) 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 , “金石”、“兵 、 地 ”、“蔓 草 ”是 不 能 发 出 动 作 行 为 的 事 物 , 所 以 只 能 是
表 示 被 动 意 义 的 , 其 被 动 意 义 是 由 介 词 “于 ”字 所 介 绍
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 发出者即施事者
而产生的。因此 , 在分析和理 解“于”字式的句子时 , 就
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 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
中, “于”字并不限 于表示被动, 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
间 、动 作 行 为 所 涉 及 的 对 象 、比 较 对 象 等 。 例 如 :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 《国语·勾践灭吴》) ·
以上表示处所。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 《尚书·无逸》)
·
繁启蕃长于春夏, 积蓄收藏于秋冬。( 《荀子·天论》)
·
·
以上表示时间。
○ 文学语言学研究 2007年11月号上旬刊
探析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杨党团 王媛媛 张翰鑫 侯学亮
( 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 要: 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 是被动关系的句子, 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行 为 的 承 受 者 、受 事 者 的 句 子 。被 动 句 根 据 有 无 形 式 标 志, 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 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 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 解决古汉语中被动句 式难以识别和处理的难点问题。
的事物本身不能施加有结果的动作或有影响的行为,
因此在谓语动词后必定另有施事者隐而未现, 只有根
据上下文语境即句内各词的词义关系, 句间各词的词
义关系, 甚至整篇文章或整本书所传递的语义信息去
判断分 辨。[4](P107)
其二是以人作主语的句子。例如:
行衢道者不至, 事两军者不容。( 《荀子·劝学》) ····
于 鄢 》)
廉贞之行成, 而君上之法犯矣。( 《韩非子·五蠹》) ····
以上三例都以物作为主语, 由于物是没有发出动
作行为能力的, 所以在句子中只能充当动作行为的承
受者, 即受事者。在这样的句子中, 动作行为的施事者
一般不指特定的人或物, 因而往往被省略或不出现在
本句中。像这些以物作为主语的意念被动句, 充当主语
“好 之 ”、“利 之 ”却 不 能 转 换 , 这 说 明 “好 人 ”、“利 人 ”的
主语是受事者被省略了, 而“好之”、“利之”的主语是施
事 者 , 即 是 “人 孰 好 之 ”、“人 孰 利 之 ”中 的 “人 ”, 这 个
“人 ”也 就 是 “好 人 ”、“利 人 ”中 “好 ”、“利 ”的 宾 语 。 由 此
郤克伤于矢, 流血及履。( 《左传·鞌之战》) ·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 必擒于人。( 《孙子兵法·行 军 ·
篇 》)
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 ·
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 对 于 这 种 带 “于 ”的 被 动 句 , 介 词 “于 ”本 身 是 没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