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合集下载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

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

“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

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古代游记散文的文学价值

古代游记散文的文学价值

古代游记散文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记录历史:古代游记散文通常记录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等,对于后人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表达情感:游记散文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体验,通过描写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旅途中的感受,表达出作者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3. 描绘山水之美:游记散文往往通过对自然景观、山川风貌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优美,从而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欣赏。

4. 探究文化内涵:古代游记往往涉及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探究其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5. 启发思考:古代游记散文中往往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洞见,通过阅读游记散文,读者可以获得启示和启迪,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传统文化、启发思考都具有重要意义。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中国古代游记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表现出着自然、善变的特点。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来析论。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首先表现在风格上。

从写作风格来看,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往往展示出一种自然、善变的特质。

它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口气向读者传达着一种视角视角往往比一般结构文体多了一份温婉的沉浸,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自我”的探索。

虽然它在比较宏大的文学结构中并没有显著的功能,但它的特殊风格给欣赏者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此外,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也表现在形式上。

它通常采用变化莫测的结构形式,让读者能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有时会采用火攻蛇行的方式,将角度明确提示出来,同时又留下一份留白,让读者可以自由构思。

有时采用曲折微妙的语言方式,描写出一种神秘的现象,又留下一份悬念,让读者引领自己跟随文字的脚步探索。

无论是抒情性的描写,还是采取逐渐细节层次的方式,都可以凸显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作者另类思维的特点。

最后,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也表现在内容上。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将风物和人情、抒情与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轻松自然的写作技巧,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轻松自在的内心安宁。

在游记散文中,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相互交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背后运用的传统文化的深度与智慧,以及作者对风景的独到体会。

这些内容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给他们以一种美的体悟。

总之,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在风格、形式和内容上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质。

这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是游记散文,所有文学作品都应有一份独特的特点,在传达内容的同时,也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留下一份心灵的精神财富。

古代散文类型

古代散文类型

古代散文类型
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

1、抒情性散文
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2、议论性散文
其不同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

3、记叙文
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描绘。

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4、游记散文
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名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

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绘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张和虚构。

黄州快哉亭记 高一语文PPT知识点

黄州快哉亭记 高一语文PPT知识点

黄州快哉亭记高一语文PPT知识点黄州快哉亭记是清代作家黄宗羲的一篇游记散文,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语言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的经典之作。

在高一语文课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阅读黄州快哉亭记,还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 游记散文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是叙述作者亲身游历经验的散文体裁。

与小说、随笔等文体相比,游记强调写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观察力,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黄宗羲在快哉亭记中,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感受,将自己的游历经历展现给读者。

2. 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黄宗羲以古代文人墨客的身份出发,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和思考贯穿全文。

他从游历的地点和景点中寻找历史的痕迹,追溯古人的风采与智慧,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弘扬。

3.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黄宗羲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不仅展示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还对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进行了思考。

他以黄州为起点,回顾黄州的历史,重述传说中的往事,以此引发人们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4. 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抒发除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黄宗羲还通过快哉亭记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黄宗羲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山水风景,以独到的思考角度揭示自然的美和历史背后的意味。

5. 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黄州快哉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黄宗羲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和人物,使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美感。

6.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学生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同时,也可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进行思考。

黄宗羲在快哉亭记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寻找与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古代游记散文特点古代游记散文是描写游历经历、风土人情和见闻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通过文字将作者的游历体验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以下将详细介绍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

第一章: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与发展1.1 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墨客对疆域辽阔的国土和异域风景的探索与追寻。

早在先秦时期,文人就开始记录自己的游历经历,并通过文字来描述和展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记散文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

1.2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古代游记散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从唐宋时期开始,古代游记散文逐渐走向成熟,并达到了巅峰。

名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人的游记散文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古代文人游记散文的经典之作。

第二章:古代游记散文的文体特征2.1 生动细腻的描写古代游记散文注重对景物、人物、事件的生动描写。

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受力,将所见所闻真实地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的游历之美。

2.2 独特的叙述方式古代游记散文多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呈现作者的游历经历。

有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景直接呈现给读者;有的作品则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以客观的视角来描写游历的见闻。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能够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3 深刻的思考与感悟古代游记散文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旅行记录,更多的是作者对所见所闻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通过游历的经历,思考人生、思考社会现象,并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

第三章:古代游记散文的艺术特点3.1 运用修辞手法古代游记散文常常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古代游记散文更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2 注重语言的音韵美古代游记散文注重语言的音韵美,通过对字词的妙用和对句子的节奏把握,使文句流畅优美,给人以美感和享受。

3.3 追求真实与美好古代游记散文追求真实与美好的结合。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唐宋散文8--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上课用)

唐宋散文8--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上课用)

走近文本
俗话说“诗有诗眼”, 那么文亦当有“文眼”, 你们觉得哪个词作为文眼 会比较合适呢?
请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文眼:
快(哉)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 主旨句: 性,将何适而非快?
苏辙:有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探究问题】找出全文七个“快”字,每 处用四个字概括其内容,再概括中心—— 体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研读第一段】
【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 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注释】出:流出 。始:开始。南、北:名作 状 向南,向北 益张:越发盛大 。相若:差 不多 。 【译文】长江流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 势奔腾浩荡。向南与湘水、沅水合流,向北与汉 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 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9、
皆可指数:用手指点 10、其流风遗迹:故事,传说。 11、有风飒然至者:吹来 12、玉之言盖有讽焉:讽喻 13、使其中不自得:他的内心 14、将何往而非病?:感到忧愁 15、使其中坦然:他的内心 16、窃 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利用; 办理公务;空闲时间 17、渔夫樵父之舍: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1、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答:(1).江山风物足以观赏。 (2).古人流风足以怀想。
【研读第三段】 【原文】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 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 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 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注释】从:带领 。 披:敞开。当:迎着 。 盖: 大概 。异:差别。遇:指碰上好机会,被重用。 【译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 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 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 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 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 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 的不同。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柳宗元《山水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创山水游记的文学形式:《山水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以个人游记为主线的山水游记散文。

柳宗元以第一人称述说了他游览朗州山水的经历,通过描写山川风物、叙述游览感受以及抒发游览心情,展示了对山水景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山水游记》不仅开启了后世以人为中心、以情为元素的山水游记散文的写作传统,而且对后世山水画以及诗词创作都有重要影响。

3.注意观察细节,以写风物见长:柳宗元以写风景为主要手法,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感性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山川风物的细致之美。

他写树,描绘了树木的样貌、岁月的脉络和生命的力量;他写水,笔下流淌的水波翻腾、奔腾的河流给予人以宏大的气象感;他写鸟,生动地刻画了飞翔的鸟儿的羽翼、姿态和灵动的神情;他写云,以形象的意象写出了云的变幻无常、轻盈飘逸的特性。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将自然景色描摹得入木三分,给人视觉上的享受和感性上的震撼。

4.运用寓意象征,增强艺术感染力: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融入了丰富的寓言寓意象征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叙述艺术感染力。

他通过以物喻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进行启示,表达出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他将江河比喻为人的志向和抱负,树木比喻为人的聪明才智和生命力,石头比喻为人的坚韧和固执,这种象征手法深化了作品的意义层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5.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韵律美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言简洁明快,字句精练,富有韵律美感。

他通过简洁的笔触和凝练的文字,达到了抓住读者的精神和感性的目的。

这种韵律美感的运用使得《山水游记》具有很强的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口语化特点,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对称性和和谐感受。

总的来说,《山水游记》是一部真实、深入、抒发情感与人生思考并兼具艺术性的山水游记散文作品。

它以个人经历为基础,通过观察自然,抒发情感,寄托哲理,寓意象征等手法,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山川风物,表达了对美好人性和和谐社会的向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散文的特点与鉴赏散文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它以故事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古代文学中,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古代散文的特点,并提供一些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古代散文的特点1. 自然真实:古代散文力求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想情感,讲述自然界和人生百态中的故事。

它不像诗歌那样追求华丽的修辞和艺术性,而是注重写实,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人物和环境。

2. 多样化的题材:古代散文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生活、人物传记、游记、议论文等。

作者可以选取各种各样的内容,展示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见解和感受。

3. 散文韵味:古代散文强调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作者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中的文字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4. 直观生动:与诗歌相比,古代散文更注重描写细节,以直观的方式展示人物和事物。

通过丰富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二、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和技巧1. 了解作者背景: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学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散文作品的背景和意义。

例如,若了解到作者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表达。

2. 分析结构和篇章:细致分析散文的结构和篇章,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通过分析篇章结构,可以揭示散文的主题和思路,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3. 辨析修辞手法:注意散文中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夸张等。

这些手法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是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辨析修辞手法,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4. 思考寓意和主题:散文作品往往蕴含深刻的寓意和主题,需要通过细读和思考才能找到。

阅读时要注意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思考作者希望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和价值观。

5. 预设背景知识:古代散文往往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因此有时候需要预先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某些作品可能含有对儒家思想或佛教哲学的借鉴,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注意事项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6年第22期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饱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当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都是游记散文中的经典佳作。

阅读古代游记散文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一,既然是游记,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

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后,还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并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技巧。

如常见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对比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

【小试牛刀】阅读柳宗元的《石渠记》,回答问题。

石渠记口[唐]柳宗元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

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

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

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

决疏土石。

既崇而焚,既酾而盈。

游记的特点16篇

游记的特点16篇

游记的特点总结精选(1):游记的特点一: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必须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

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

“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

“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

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述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

作者移步换景,逐一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游记的特点二:描述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述,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务必借助于形象化的描述,且描述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情绪是愉悦、畅快的。

应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

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

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

作者透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结合三峡和本文谈谈郦道元写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结合三峡和本文谈谈郦道元写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结合三峡和本文谈谈郦道元写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郦道元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从〈三峡〉说起》郦道元的山水游记堪称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就拿经典的《三峡》来说,其写作特点那是相当鲜明,就像一个个独特的印记,让人一眼就能辨识出他的风格。

一、细致入微的描写在《三峡》里,郦道元对三峡山水的描写那是细致得如同用放大镜在看风景。

他写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仅仅八个字,就给我们描绘出了山的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的岩石像巨大的屏障,把天都能给遮住了。

这感觉就像是你站在三峡口,抬头一望,好家伙,山那么高,就像巨人在头顶压着似的。

描写水呢,不同季节也是特色分明。

夏天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洪水上涨漫上山陵,江水浩浩荡荡,船都不能走了,那场面跟凶猛的怪兽发威一样。

到了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动静相宜,就好像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郦道元无疑是个很细心的观察者,他把山水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丝变幻都捕捉到了,然后像摄影师一样准确地呈现给读者。

二、融入个人感受与情绪他写山水并不只是干巴巴地描述景色,还融入了不少自己的感受。

像写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猿猴的哀鸣给他带来的可不是简单的听觉享受,而是伤心落泪的哀愁情绪。

这就让读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当时那种环境下弥漫着的那种凄凉悲怆的氛围。

可以想象,郦道元在三峡穿梭时,听到这声声猿鸣,心里就像被丝线拉扯了一下,忍不住把这种触动写入文中。

三、善于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在他的文字里,静的山和动的水总是相得益彰。

稳重的山像是舞台背景,不管是湍急的夏水,还是清澈的春冬之水,一切活动都在这山的环抱内进行。

而水呢,奔腾也好,缓流也罢,像是舞台上的舞者活跃而充满生机。

例如,“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高耸的山峰上长着怪树算是静景,而那飞漱的悬泉瀑布则是动景,动静结合,画面感超强,整个三峡就像活了起来,充满着灵动的气息。

此外,郦道元还很注重地理位置的准确描述。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析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创作特点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是一种以记述游历见闻为主的文学作品,通常
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游记。

其创作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描写生动、细腻。

古代游记散文的作者通常善于描写景物、
人物、生活场景等,以鲜明、生动、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
栩栩如生的画面。

二、叙事流畅、自然。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语言通常流畅、自然,很少出现生硬、死板的叙事方式,常常以轻松、活泼的语言描述游历
过程,打动读者的心灵。

三、融合文化、宣扬思想。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不仅是一种记录见
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作者会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描述文化遗产、历史名胜、民俗风情等,从而宣扬思想、传承文化。

四、情感真挚、直抒胸臆。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作者通常表现出
真挚的情感,诚挚地记录着游历的点滴,将个人感悟与读者分享,让
读者更深刻地体验游历的过程、感受作者的心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游记散文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生动有趣的
文学作品,通过真实而直观的记录,反映出旅行的诸多魅力,让读者
更好地领略丰富多彩的人间风景。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方法一、引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蕴。

阅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能领略自然山水的美丽风光,还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本总结旨在探讨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方法,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特点1. 写景描绘: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川美景、气象变化等。

2. 抒情言志:作者在游记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感慨,表达对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考。

3. 文学性与历史性: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等。

4. 语言艺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方法1. 了解作者背景: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之前,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2. 关注写景描绘: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感受作者笔下的美丽风光,培养审美情趣。

3. 感悟作者情感:通过阅读游记,了解作者在山水之间的所思所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升人文素养。

4. 分析语言艺术:品味作者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语言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联想现实生活:将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6. 注重文化传承: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时应关注作者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传承与弘扬。

四、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阅读技巧1. 朗读与吟诵:通过朗读与吟诵,感受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注释与解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等,可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注释与解读。

3. 比较阅读:将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山水游记类散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异同,拓宽视野。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古代游记散文特点游记是对旅行进行记录的一种文体,现在也多指记录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起来看看古代游记散文特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古代山水游记,是一种以描写山川胜景和自然风物为主要题材的文章,在多情作者的笔下,诸多地方的胜景尽收眼底。

《围炉夜话》中说得好:“观朱霞,悟其明丽;观白云,悟其舒卷;观山岳,悟得灵奇;观江海,悟其浩瀚,则俯仰皆文章也。

”不错,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情感的源泉,是人类心灵的最好寄托载体。

由于山水游记内容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使得山水游记文本成为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青睐的对象之一,这也就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选择人物传记文本的局面。

如2012年福建卷《游龙鸣山记》,2013年山东卷《看松庵记》,2013年福建卷《龙洞山记》等。

那么,古代山水游记是如何来摹景状物的呢?一、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特征游记,既游且记,自然需要线索特别是行踪的贯穿,这是游记最为鲜明的特点。

因此,在整体感知文本的时候,就要抓住作者的行踪。

下面是2012年福建卷《游龙鸣山记》选段,这一段以游踪为序,写出了龙鸣山的秀奇景色,让人心驰神往。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概况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学流派,它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旅行为基础,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向读者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游历感悟。

本文将从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其发展概况。

古代游记散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左传》中,已经可以看到作者对外地风景的描述,如:“既济于东郭,终以至于孟门。

”这种以文字记录旅行经历的写作形式为后来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代的变迁,游记散文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唐代,古代游记散文迎来了一个高峰期。

唐代的文人墨客多才多艺,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所成就,还热衷于旅行探险。

杜牧的《阙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都是以游历的经历为基础,将自己的游记融入到了诗歌中,成为了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文学艺术性,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旅行所得的见闻和感受。

宋代是古代游记散文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游记散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们,他们的游记散文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和思考。

苏轼的《东坡志林》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所见所闻的记录,其中不仅有对景物的描绘,还有对社会状况和人情风俗的观察和思考。

这种将感情与游记结合的写作方式,成为了后来游记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

明清时期,古代游记散文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代的游记散文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真实感的追求。

著名的游记作家袁枚的《随园诗话》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自己的游历经历为基础,记录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自己的旅行感悟。

袁枚的《随园诗话》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后来的游记散文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它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基础,通过文字的描写和叙述,向读者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以及作者的游历感悟。

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古代游记散文经历了起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

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

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

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

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

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

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

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

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文,他说: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

(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

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

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

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

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

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

”(见杨秋荣《<桃花源记>: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

比如巩滨先生。

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

我同意这一说法。

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

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

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

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

的确,写游记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

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

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

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

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

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

二、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第一部分: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

人教版: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苏教版: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

第二部分: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

人教版: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

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的《游石门诗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

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

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

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

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

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

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第一类是“赋”。

“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

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

第二类是“书”。

“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

第三类是“序”。

“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

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

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

第四类是“记”。

“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

“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

“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