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形”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关于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关于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关于口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论文摘要:对口译员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口译员作为沟通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了现场口译中译员容易出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并就如何在跨文化口译中减少失误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口译: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意识;策略1引言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读者不必解释的内容.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大局部译员都有这种体会与通过文字来传达语言意义的笔译相比.口译速度快。

现场性、时限性、独立性较强,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在实际口译活动中.面对不可预测的交谈话题、文化背景信息口译员不得不具有较高度即席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应对交际过程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译活动更是一种通过口译员中介作用而进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社会交际活动.2跨文化交际与口译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确切地说.它指的是不同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应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

对于译员来讲.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对文化差异的意识.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翻译的前提3口译中容易出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除了容易出现语法、语音、遣词造句方面的错误之外。

还常常形成文化方面的误解与误读。

而这也是阻碍交际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这类文化误读或误解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1)社会语言行为不得体;(2)文化模式的不可接受性;(3)价值概念上的冲突:(4)表达方式迥异而不可理解。

浅谈释意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古诗词口译中的应用

浅谈释意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古诗词口译中的应用

浅谈释意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古诗词口译中的应用作者:鲁继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44期摘要: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是借鉴的巴黎高等翻译学校的释意派理论。

本文结合中国古诗词的特点,选取“两会”记者招待会中所引用的古诗词及译者现场口译版本进行分析,总结出基于释意理论的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古诗词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记者招待会;中国古诗词;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70-02与通过文字来传达语言意义的笔译相比,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两会记者招待会中所使用的语言比较正式,风格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

由于口译的内容往往涉及国家利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这就要求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准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译文务必要忠实于说话人的意图。

一、释意理论与口译释意理论认为,口译时,译员在把讲话人的话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听众能够听懂的话前,实际上是要经过三个过程的:“理解”、“脱离元语言外壳”、“信息重组”。

在“理解”的过程中,口译员首先必须听清源语,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不仅要理解语言成分,而且要理解暗喻内容,然后分析理解其源语的意义和篇章的语境。

“口头表达是转瞬即逝的,讲话使用的有声符号逐渐消失,听者—译员保持着非语言形式的记忆,处于意识状态的思想或提到的事实”[1]。

译员在词语消失时,马上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以便只记住理解了的思想内容,即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

这一过程被称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在理解和表达间加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程序是释意理论对言语科学研究的结果,也是对该科学的贡献,而且这一结构对研究翻译教学法意义重大”[2]。

“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并且使这些句子符合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要表达出原话语的全部内容,二是要易于听懂”[3]。

这一过程即为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

二、记者招待会古诗词口译实例分析与策略归纳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及最佳体现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记者招待会中。

“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的运用——以2006至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

“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的运用——以2006至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

第33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3 No.22013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3收稿日期:2013-01-25作者简介:郑泉,女,1986年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口译理论与实践。

“脱离语言外壳”在口译中的运用——以2006至2012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郑 泉(广东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广东 东莞 523808)摘 要:以2006至2012年间温家宝总理两会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为资料,按照要点信息浓缩、内涵释义、历史文化驱动、逻辑加工和明晰处理等五个方面对语料进行分类并分别加以分析,探究“脱离语言外壳”在语料中的翻译方向,从而指出其在会议交传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记者招待会口译;应用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3)02-0064-05The Application of Deverbalization in Interpreting: Take the 2006 to 2012Press Conference of the CPC and CPPCC Sessions as an ExampleZHENG Quan(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 Dongguan , 523808, China )Abstrac 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everbalization” in the conference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The author will select some examples from the Sino-Foreign Press Conference of Premier Wen dur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two sessions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and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from 2006 to 2012.Key words : Interpretive Theory ;Deverbalization ;Press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PCI);Application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其举办的记者招待会,尤其每年两会间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 简称PC )也逐渐受到各界的重视,成为外界了解政府的重要窗口。

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

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

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作者:杨琳琳来源:《学园》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旨在通过释意理论中的脱离语言外壳理论阐述商务英语口译中的一些词汇、句子和篇章的处理方式和技巧,达到“得意忘形”的目的,以期为英语口译学习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释意理论脱离语言外壳商务口译“得意忘形”【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4-01一关于脱离语言外壳之“得意忘形”脱离语言外壳本质即是“得意忘形”,是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达卡尼·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提出的释意理论的核心部分。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的对象不能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是要理解语言符号所传递的意义。

意义是“意识的”,“非语言的”,它是由讲话人的声音唤起的语言意义,以及与语言意义相结合的认知补充所构成的。

他还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理解、脱离语言外壳、重新表达这三个步骤组成,形成三角口译模型。

其中脱离语言外壳是核心概念,即译员的根本任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脱离语言外壳并最终通过重新表达实现信息传递。

译员从逐个理解各个意义单位,到理解讲话人的思想,会逐渐忘记语言形式。

即译员在理解了意义的同时,语言形式就消失了,这就是释意理论所要阐述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或“得意忘形”。

二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商务口译相对于会议口译较容易,部分场合也相对随意。

然而在口译时,恰当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仍十分重要。

译员传递信息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谈判成功与否,而对一些细节的处理需要译员在具备双语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应口译技巧。

下面从词汇、句子、篇章层面分析“得意忘形”之技巧。

1.词汇的“得意忘形”——字词的增减词汇中的“得意忘形”主要体现在有些词汇尽管在原语言中存在,但在口译时没必要逐字逐词翻译,而是选择性的增减某些字词。

例如,原句:今年我们努力进一步提高质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译:We are trying hard(this yea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design to sui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本句译文中,并没有把“需求”两字译出来,主要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表达的不同。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

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研究引言:随着全球交流的加剧和国际合作的深入,记者招待会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作为担负着传递谈话者意图和情感的重要角色的口译员,承担着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的责任。

因此,研究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句子结构对比分析记者招待会中的问题一般由记者提问,而发言人或相关人员进行回答。

在进行汉英口译时,记者提问的句子结构常常较为简单,而回答的句子结构则更加复杂。

因此,口译员需要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以确保信息的传递准确无误。

同时,口译员还需注意回答的句子长度,避免一次性过多信息的输入,导致汉英句法结构不协调。

二、主题和中心句翻译记者招待会中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主题,口译员需要准确把握主题,确保在翻译中不改变主题。

同时,回答问题时,发言人会提出中心句,口译员应准确捕捉到中心句,并在翻译中保持其鲜明性。

三、逻辑关联和衔接句子之间的逻辑关联和衔接对于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记者招待会中,回答问题时常常需要使用逻辑词或连接词,如“然而”、“因此”、“比如说”等。

口译员需要在保持句子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地保持逻辑关联和衔接的完整。

四、动词时态和语态动词时态和语态的选择在汉英口译中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记者招待会中,发言人回答问题时常常使用不同的动词时态和语态。

口译员应准确把握发言人的意图,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选择适当的动词时态和语态,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五、语气和语调的传达语气和语调在汉英口译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发言人在回答问题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会通过语气和语调来表达情感和立场。

口译员应准确把握发言人的语气和语调,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关信息和情感。

结论:记者招待会汉英口译句法操作规范的研究对于提高汉英口译的质量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句子结构、准确捕捉主题和中心句、保持逻辑关联和衔接、选择适当的动词时态和语态以及传达准确的语气和语调,口译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传递信息,保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听众,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合作的顺利进行。

浅谈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口译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素质

浅谈记者招待会中汉英口译的基本原则及基本素质
浅 谈 记 者 招 待 会 中汉 英 口译 的 基本 原 则及 基 本 素 质
姜仁基
摘 要 :随着 国际合作的加深 ,记者招待会也变得 日趋频繁。而在记者招待会 中,会议发 言人 经常 引经据 典,妙语连珠 ,这 给观众 带 来听觉享受的 同时也在考验着 口译 员的汉英 口译能力。既要忠实原语 ,又要 让译语 通俗能懂 ,针对特 殊 句式还要进 行调整。考虑到记 者招 待 会 这 一 国 际场 合 的 重 要 性 , 口译 员在 处 理 汉 英 口译 时 应 具 备 基 本 素 质 和 基 本 原 则 。 关 键 词 : 汉英 口译 ;记 者 招 待 会 ;素 质 及 原 则

次 ,“ 九” 指许多的意思 。因此 ,译员 在处理 这句的 翻译 时 ,不 可能逐 字翻译 。只能根据意思 ,消化加工 ,进而用英语表达 出来。最后 的意译 版本是 “ F o r t h ei d e a l ha t t I h o l d d e a r t om y h e a r t ,1 w i l l n o t eg r r e t at h o u s a n d d e a t h s t o d i e ” 。对 于一些俗语 的翻译 ,也常用 意译 的方法。例如 ,李 克 强总理在 2 0 1 4答记 者问中 。在提 到马航 事件时 ,最后说 道 “ 人命 关天 啊! ” 如果用直译 的办法硬 翻 的话 ,可 能会 翻成 “ Hu m a n ’S l i v e s c o n — e e l ' n o n t h e g o d ”这无疑是非 常偏意 的。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生命 比什 么韵重要 。理解 了这一层意思 ,就可以用意译 的方法 ,非常流畅 的译 成 “ N o t h i n g i s mo e r i mp o r t a n t t h a n h u ma n ’S l i v e s ” 当时 的译 员 就 是 这 么 翻 译 的 ,给 人 感 觉 非 常 好 。更 常 见 的 意 译 法 被 用 在 了 记 者 招 待 会 中 开 场 词 中 。例 如 , “ 金 秋 送 爽 ,丹 桂 飘 香 ” 。 如 果 采 用 直 译 的 办 法 , 即 使 把 “ 送爽”, “ 丹桂 ” 这样 的词用英 语解 释 出来 ,外国人也 会 觉得句式 繁 琐 。莫不如用意译 的方 法 ,将其 翻译成 “ I n h t e g o l d e n A u t u m n ” 。句 式 简单 ,通俗易懂 。这样的例子 ,在记者招待会的汉 英 口译 中比比皆是。 三 、记者招待会 中汉英 口译译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 1 ) 深 厚 的 中国 文 化底 蕴 都说想成为一名好翻译 ,就要先成为一 名 “ 杂家 ” 。对记者招待 会 中的口译译员更是如此 。因为你无从预测发言人会说出什么 内容。你 在 知识上不能有漏洞 。对 中国文化更应有深厚的积累 ,长期 的储存 。因为 汉英 口译 时,经常要采取意译 的方法对那些古典诗词进行 翻译 。而意译 的前提是译员有能力用现代汉语解释那些诗词。如果译员都不知 道发言 人说 出的诗词 出 自何处 ,什么意思 ,就更无从谈起翻译 了。温家 宝总理 在2 0 1 0记者招待会上在谈 到两岸问题 时曾引用过 《 左传》 中的 “ 兄弟 虽有小忿 ,不废懿亲” 。其 中的 。 “ 懿”读作 y 1 指 的是德行美好 。如果译 员没读过这句话 ,那 就译不 出 “ d i f e en r c e s b e t w e e n b r o he t s r c a n’t s e v e r t } I e i r b l o o d t i e s ” 这样 的句子 了。 ( 2 ) 扎 实的 英 语 功 底 , 多种 翻 译 方 法 的 灵 活 运 用 上 面提到过汉英 口译 的两大方法是直译和意译 ,对于记者招 待会 的 译 员 来 说 ,灵 活使 用 那 两 种 翻 译 方 法 尤 为 重 要 。 英 语 中 定 语 常 常 后 置 , 而汉 语 中定 语 大 多前 置 。 因此 ,翻 译 成 英 语 时 ,有 时 要 说 主语 或 者 句 子 的主干 ,然后用后置定语进行修饰 。此外增译 、概括 、代替等这 些方法 也要熟练掌握 ,做 到流畅翻译 。(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

记者招待会口译论文:从释意理论和话轮转换角度看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文摘要】记者招待会由于其外交及政治等特点,可以理解为一种明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由于说话人与听者的身份、政治立场、文化背景等的差异,口译员的工作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因此,对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以释意派理论及话轮转换理论为基础对记者招待会进行研究。

释意派理论,Seleskovitch又将其称之为“交际与释意理论”,强调口译是一种语篇交际行为,认为译员的中心任务是解剖意义、传达源语信息,而意义是译员的语言知识、认知补充与源语语篇相互作用的结果。

话轮转换,强调记者招待会口译是-个话语过程,适当的话轮转换机制可以促使口译过程的顺利完成。

通过描述及阐释此类口译事件的参与者(口译员、会议发言者及听众)及主要人际关系(会议发言者与口译员),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释意派理论指导下,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具体过程和基本准则是什么?相应的口译技巧有哪些?(2)记者招待会中,非语言机制在话轮转换中是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笔者发现:释意派理论启示口译员在口译中如何正确完整地再现源语意义;话轮转换中的非语言机制能促使话轮的顺利转换进而使整个交际活动得以完成。

首先,释意派理论中关于意义的阐释及三角模型有助于构建具体的口译过程图,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基本原则,即:源语明示信息中关键意义的翻译;源语隐含意义(文化信息、情感信息等)的正确翻译。

此外,通过对2010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的语料和视频进行分析,本文总结出了记者招待会汉英交替口译的4种口译技巧,即:源语明示信息中关键意义的直译;文本信息的理解;源语文化隐含意义的意译以及非语言行为的口译。

其次,统计分析表明:在记者招待会中,非语言机制在口译参与者之间的话轮转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受到译员的重视。

从释意派理论及话轮转换角度对中外记者招待会进行研究探讨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会议口译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对译员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释意理论指导下“2019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释意理论指导下“2019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模拟交传实践报告

释意理论指导下“2019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模拟交传实践报告摘要:本篇论文旨在通过释意理论的指导,在模拟交传实践中探索如何在涉外交际中有效传递信息,避免信息失真,为后续涉外交际提供参考。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的对象为2019年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通过两位翻译各自进行听译、口译、笔译,再将翻译的版本进行释意交流。

实践结果表明,翻译的语言、能力对于信息传递至关重要,非语言因素如文化、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视。

有效的笔记技巧和释意交流也有助于信息的准确传递。

本篇论文探讨了以上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释意理论;模拟交传实践;信息传递;普京记者招待会;笔译技巧;文化因素;情感因素;释意交流。

正文:一、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跨国涉外交际日益增多,涉外交际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传统的翻译只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能确保信息的准确表达。

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难点和瓶颈成为前沿的学术研究和涉外实践之一。

本文通过模拟交传实践来探讨释意理论在信息传递中的应用,以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为背景,探讨不同的翻译方式、笔记技巧、释意交流方式、非语言因素的影响等问题。

二、模拟交传实践本次模拟交传实践以普京年度记者招待会为背景,拟定两位翻译。

翻译A进行口译,翻译B进行听译,笔译,然后根据翻译的版本进行释意交流。

在实践中,翻译A采用完全口译的方式将普京的讲话实时翻译成中文,包括语速、停顿、声音、语调等相关信息。

翻译B在翻译A的基础上,用文字形式进行听译和笔译,同时记录下普京讲话时的相关细节信息,例如说话方式、背景、气氛等方面的信息。

在翻译B的笔记基础上,两位翻译进行释意交流,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认为准确的中文翻译版本。

三、总结与分析本次模拟交传实践说明了一个问题:语言翻译的能力对于信息传递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同时非语言因素也对信息的传递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翻译的语言翻译能力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

本次模拟交传实践中的两个翻译人员,翻译A和翻译B,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前者采用了口译的形式,后者采用了听译和笔译的方式。

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

商务口译中的“得意忘形”

【 关键词 】 释意理论 脱离语言外壳 商务 口译 “ 得意忘形”
【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4) 1 l —O 0 2 4 —0 1
最小单位,其翻译正确及晗当与否也至关重要。有时候,若照 抄照搬原句句型会使 目的语显得生硬、 , 晦涩 , 所以需要翻译的 时候进行转换,调整为符合 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句子。例如,原 句: Y o u s e e , I d o b u s i n e s s o n a c o m m i s s i o n b a s i s . 译: 你知道 , 我 们要靠佣金来做生意。 该句中“ o n a c o m m i s s i o n b a s i s ” 直译为“ 在 佣金的基础上” , 那么就是在佣金基础上做生意,如此翻译不符 合l 汉语表达习惯。通过释意, 、 在佣金基础上指的就是要收取佣 金,所以这里可以转换表达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完整准确传达。 3 .篇 章 的 “ 得 意忘形 ”—— 替代 有时候一殴对话的翻译需要参考上下文 , 尤其是遇到较难 翻译或者陌生的字词,口 译员可以 采用替代的方式来一笔带过。 这样 I 一来, 即可以减少口 译的阻力, 又可以伎 骺 内霜诒 。 例如 ,背景 :中英双方正在讨论商品 ( 服装 ) 的包装问 题, 英方听了中方对包装方面的介绍后很感兴趣 , 要求看一 下产品的包装样品。说 “ C a n I h a v e a l o o k a t y o u r p a c k a g i n g m o d e l ? ”中方抱歉地表示 “ 非常遗憾 ,我手头没有样品。不 过您可 以看看这本商品 目录中的包装装潢插图。 ”译 :V e r y

从释义理论角度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

从释义理论角度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

从释义理论角度论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摘要】释义理论是法国巴黎释义学派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第一个有关口译的系统理论。

释义理论指出口译的理解过程是以“脱离源于语言外壳”为核心的。

在口译过程中,要将源语转换为目的语并且使得听众能够听懂,符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实际需要三个过程,即听辨理解、脱离源语外壳和译语表达。

口译的过程就是释义的过程,由此,释义理论就要求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做到从“听词”转换到“听意”,译语则需注重话语内部的含义和价值。

本文运用释义派口译理论对记者招待会口译现场实例进行评述和分析,进一步阐释口译的释义过程,从而探讨针对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释义理论;意义;记者招待会;策略1.释义理论释义理论由著名的巴黎学派代表人物塞莱斯.科维奇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

释义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以意思(sense)为主导的译语表达,强调口译听辨的目的是为了充分理解源语发言人的意思(idea)。

具体的说,口译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译者首先听到一连串有意义的源语语流。

通过分析和理解,弄清这些语言表象背后隐含的思想内容。

第二阶段:理解了话语的思想内容之后,立即审慎地忘记源语的表达方式或者措辞,记住源语的表达或流露出的情感、认知以及思想内容(概念、见解)等。

第三阶段:用目的语把源语的意思表达出来。

即在理解和表达中间增加了“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意义产生的阶段,这与传统的翻译理论相比,无疑是一大创新的环节,而正是这一环节很好的阐释了翻译的核心不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而是“意义的转换”,“文化的转换”。

释义理论要求一名优秀的译员不仅要有优秀的听辨能力,还要有出众的记忆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丰富的百科知识、双语知识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本文将将借助记者招待会上的翻译实例来进一步阐释口译的释义性,从而探讨记者招待会口译的口译策略。

2.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口译策略2.1充分的译前准备是保障顺利口译的必要前提。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

释意论关照下的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在释意论的指导下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应用。

首先探讨了口译策略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释意论对口译策略的影响。

接着通过对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实践的案例分析,找出口译策略的优化路径。

最后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给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对这些研究内容的总结,我们得出了口译策略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提高口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口译策略、释意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实践分析、优化路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为了提高口译质量,需要深入研究口译策略,在释意论的影响下整合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实践,探讨口译策略的优化路径。

通过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分析和建议,可以进一步提升口译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对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推动口译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的明确把握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口译策略,并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1.2 研究意义口译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研究口译策略,可以帮助口译人员更好地理解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进行有效的传播,并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

研究口译策略还可以为口译人员提供更科学的指导,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对口译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揭示口译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对口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研究对于提升口译水平,推动口译行业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可以进一步拓展口译领域的研究范围,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正文2.1 口译策略的概念与特点口译策略是口译过程中翻译人员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语境和交际目的等因素选择和应用的一系列翻译手段和方法,旨在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2024年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2024年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记者招待会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于准确、迅速地传递信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译作为连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重要桥梁,其准确性和效率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递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以及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恰当的译文。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招待会口译具有信息量大、语言复杂、时效性强等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快速理解并传达发言人的意图,同时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

此外,记者招待会往往涉及到敏感话题,译员需要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同时,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

四、关联理论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一)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与语境之间的关联。

这包括了解会议的主题、背景、发言人的身份和意图等。

只有充分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译员才能准确地传达发言人的意图。

(二)寻找最恰当的译文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在理解原语与语境的关联的基础上,寻找最恰当的译文。

这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广泛的知识储备。

在寻找最恰当的译文时,译员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三)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至关重要。

译员需要在保证信息传递的同时,注意措辞的恰当性和敏感性。

这需要译员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和敏锐的政治意识。

在处理敏感话题时,译员需要谨慎处理措辞,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

五、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策略(一)预读与准备在记者招待会前,译员需要提前了解会议的主题、背景、发言人的身份和意图等。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

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显身意识研究论中外记者招待会口译策略的研究一引言就口译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译员从来就没有被视作是说话主体而能显“声”“形”。

对译员的最高赞赏就是在口译过程中让人“几乎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仿佛是当事人双方在直接交谈”,其被遮蔽、被隐身的程度可想而知。

在国外,对译者的关注和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西方译界出现了面向译者和译入语文化的研究取向,译者和译入语读者的作用和位置才渐渐得到重视。

而在中国,译者显身意识的研究起源于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即先把译者当成一个主体,而不仅仅是一个传声筒,区别于机器。

本文将口译特别是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中译员的显身意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西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明确树立译者的显身意识,解构传统翻译观强加于译员的隐身性,赋予其交际协调的权力,从而在口译实战中让译员感到释然和欣慰,主动协助当事人推进交际高效顺利地进行。

二译者显身意识的中西方定义以诺德(Christiane Nord)为代表的德国功能学派(functionalist approach or skopos theory)视翻译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并认为这种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文接受者和译入语文化,而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这一点同样适合于记者招待会的现场口译。

记者招待会的目的就是让世人了解中国的国情和对国际事务的立场,因此口译员特别需要考虑译文的沟通效果。

从这点出发,译者更需顾及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对原语进行理解并用另一语言来重新阐释。

但是,话语的意义又往往是高度语境化的,动态而多元的,译员往往需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图式进行理解,并根据“此情此景”加以必要的解释,因此,译员更多的是对话的构建者和沟通者,在对语言和意义进行加工操作时,其显身性显而易见。

那么,译员的显身性究竟是指什么呢?安吉莱莉认为,显身性(visibility)是指译员为了帮助双方跨越交际鸿沟而超越了传统及行规所赋予的语言符号转换者的角色,即不只是对讲话人话语意义的解码和编码,而是积极参与到交际过程中以中介的身份来协调交际进程的特性。

释义理论下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分析

释义理论下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分析

- 21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释义理论下的“两会”记者招待会口译分析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王小丫【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两会记者招待会是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口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运用法国释义理论,以两会记者招待会的口译稿为研究基础,评析释义理论的具体应用,指出译员应摆脱原语形式的束缚,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整体意义,根据情境选择不同的口译策略。

【关键词】口译 两会记者招待会 释义理论【Abstract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deepens,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China to communicate without. This essay bases its discussion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ess conference on the French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 This essay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rpreter should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alyze the information and adopt differ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interpretation; NPC and CPPCC Press Conference; 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随着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目光。

国与国沟通的前提在于语言,因此语言的作用也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步伐的加快急遽放大。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记者招待会已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准确的口译不仅要求翻译出词句的字面意义,更要传达其隐含的关联信息。

关联理论为记者招待会的口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它强调了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关联性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研究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以期为提高口译质量和效率提供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寻找词句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准确传达信息。

关联理论为口译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译者能够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与挑战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具有即时性、信息量大、语境复杂等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快速理解并翻译出复杂的句子结构、专业术语和隐含信息。

此外,由于语境的复杂性,译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背景调整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下的口译策略1. 理解原语信息: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包括词汇、句子结构和隐含信息。

这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

2. 寻找最佳关联:根据关联理论,译者需要寻找原语信息与目标语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

这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境分析能力。

3. 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改译等,以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4. 注意语境适应:记者招待会的语境复杂多变,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背景调整翻译策略,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五、实例分析以某次国际记者招待会为例,当外国记者问及中国某政策时,翻译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首先,理解并准确翻译政策名称及具体内容;其次,根据提问和背景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最后,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关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

六、结论本文研究了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下记者招待会词句的口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记者招待会已成为各国政府、企业及组织进行信息发布和公共关系管理的重要平台。

在这样重要的场合中,口译作为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对记者招待会中的词句口译策略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口译的准确性和效率,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有力支持。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与推理是基于关联性进行的。

在口译过程中,译员需要准确理解原语信息,并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寻找最恰当的翻译策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译员把握讲话者的意图,准确理解并传达信息。

三、记者招待会口译的特点记者招待会的口译具有即时性、准确性和文化差异性的特点。

在即时性方面,口译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理解并翻译出讲话者的意思;在准确性方面,口译员需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避免产生误解;在文化差异性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制度等存在差异,口译员需要充分了解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

四、关联理论下的口译策略(一)理解策略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中,译员首先要准确理解原语信息。

这需要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知识。

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员需要从讲话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其意图和背景信息,以找到最恰当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记者招待会的口译中,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固定短语等,可以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同时,对于一些含有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以传达讲话者的真正意图。

2. 省略翻译:在口译过程中,为了避免冗长和重复,可以采用省略翻译的策略。

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冗余的词语等,可以适当省略不译。

3. 意群划分与重组:在翻译长句时,可以根据意思和语法结构将句子划分为意群,然后进行重组和翻译。

这有助于简化句子结构,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对策

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对策

观记者招待会口译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及翻译对策沙吉旦· 阿不都热依木 阿吉艾克拜尔·买买提热依木( 新疆伊犁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疆,伊犁 835000)摘要:模糊语言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存在,这是一种客观因素,同时在自然言语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所以,大家在言语交流中无法躲避模糊的言语。

若是在记者招待会中合理的将模糊言语融入其中会促使言语交流更具有实效性和得体性,且口语翻译人员灵巧的翻译模糊言语可以很好的提高自身口译品质。

关键词:记者招待会;口译;模糊语言;翻译对策近些年,伴随我国国力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国与它国之间也随之产生了不间断的经济、政治交流,并且发展的愈发密切,两会记者招待会成为国家对外交流和发言的政治枢纽。

在两会政治记者招待中,模糊语言是发言人避免不了的问题,模糊言语是一种客观的因素,同期也是自然语言中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章通过作者实际工作经验,对模糊口语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有关策略。

一、模糊言语的语用功能解析其实人们在讲话和写作中一直都在追求精准,但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经过会遇见模糊的言语,其实模糊言语自身也拥有较大的功能,比如,使用模糊语可以将语言叙述的更加准确和客观,当发言人在演讲时没有获取准确的讯息时,为了避免演讲给群众带来不好的影响,发言人就可以借助模糊语的优势,例如,某位记者提问到:“目前台湾企业在大陆已经有八万多加,投入资金超出500亿美元,若是在加上异地投资,就超过了维尔群岛这些岛屿了,综合投资总数超过了900亿美元。

”发言人是这样回答“表示8万多”“超越500亿”“超越900亿”其表达的目的是让台湾同胞减低担心,担心内地经济构造改革会影响台湾商户的发展和经济收入,这一模糊的回答,给了台湾同胞的满意回答说,明白自身在内地投资的企业不会受内地改革的影响。

二、模糊言语的概论皮尔斯曾经提出过“模糊性”且模糊言语学隶属于“模糊科学”或是“模糊集论”的一个支点,发源于1965年,由著名的逻辑学家、数学家“扎德”提出,归属于综合论的范围。

论媒体场合中的口译_张燕

论媒体场合中的口译_张燕

语言研究新视野*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论媒体场合中的口译张 燕(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摘 要:随着大众传媒日趋国际化,各国间通过各种媒体形式的交流在不断加强。

在视、听交流的世界中存在着不同的口译形式。

本文通过对媒体口译几种颇具代表性场合的口译:宣传会,电影和电视节目特点的具体介绍与分析,表明媒体场合中口译员所面临的不同于其他场合口译的特殊制约。

作者在指出这些制约在口译处理过程中给译员带来了不利因素,并对口译结果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作者最后还指出随着大众传媒日趋国际化,媒体场合中的口译员须具备比大会口译员更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口译;媒体场合;电影口译;电视口译中图分类号:H 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95(2008)06-0046-00061 媒体场合口译)))特殊交际场合的口译口译根据形式分为交传和同传;而根据口译场合则可分为:大会口译、商务口译、媒体口译和陪同口译等。

/媒体口译0(m edia i n terpreting)是一个广而泛的术语,其涉及的口译场合包括:记者招待会、宣传活动、访谈、电影、录像、可视会议、电视和电台节目。

当然,也有专家将/媒体口译0仅定义为/广播口译0(broad -cast interpreti n g)。

1994年,Ga m bier 曾指出/海湾战争期间,欧洲国家电视台在卫星转播时广泛使用同传0(Ga mb ier ,1994:275-283)。

口译本身是一种交际行为,而媒体场合的口译则是一项特殊的交际活动,它相对大会口译而言更具动态。

媒体场合的源语讲话者来自不同的领域,包括主办方、行业专业人士、媒体人士(报刊、杂志社、电台、电视等)、娱乐体育界明星等等。

作为媒体场合的译员,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特定的场合(记者招待会、重大事件电视实况转播、电影、访谈等)以悦耳的声音、规则的节奏、优美的发音将信息准确传递给受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意忘形”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释意理论的起源,探讨其核心原则,即―得意忘形‖,也叫―脱离原语语言形式‖(deverbalization),然后对政府工作报告及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个案研究,并借此说明该类口译体现的释意学派理论主张。

记者招待会通常采用交替传译方式,近年来转为同声传译方式,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口译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

关键词: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 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 记者招待会(Press Conference) 口译(Interpreting)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政治、经济及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紧密。

同时,各种规模的记者招待会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特别是每年三月份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

这也意味着对口译员素质的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翻译研究者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

本文的切入点是记者招待会中的汉英口译,首先介绍―得意忘形‖即释意理论的起源,探讨该理论的核心原则——脱离原语语言形式(deverbalization),然后对记者招待会口译进行个案研究,借此说明该类口译可以体现释意学派的―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理论主张。

2 口译的定义
从口译的表层意义看,它是将源语(Source Language ) 变成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 的一个语言转化的过程。

但是,口译理论和口译实践均表明口译不是简单地使两种语言的词语等值对应。

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在谈到口译的性质时说,口译就是交流。

但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的是,口译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其一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目标语忠实地讲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传递给目标语听众;其二,此种交际行为的实现方式主要依赖于译员在工作现场的听、译活动。

可以说,译员能否完整地保持所接收到的信息直到译员言语的产出是口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塞莱斯科维奇,1992)
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是意义,而不是语言。

‖(刘和平,2005)法国释意派在分析了字、词、句、话语等级的翻译后断定,只有充分体现讲话人的―欲言‖的话语语篇才是交际翻译。

(勒代雷,1994)
3 Deverbalization的提出
释意理论(Theory of Sense)于20世纪60年代末产生于法国,是关于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的理论,最早被塞莱斯科维奇提出。

塞莱斯科维奇在多年口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口译界影响最为深远的―释意理论‖。

以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Marianne Lederer)为代表的释意理论
认为翻译就是释意,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deverbalization,可以理解为,口译不是翻译单词、短语或句子,而是翻译意思。

因此,也有人将deverbalization译为―得意忘形‖、―脱壳处理‖或―金蝉脱壳‖。

本文作者使用―得意忘形‖来诠释该理论。

释意理论认为,在进行口译工作时,译员在进行从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时,需经过三个阶段:
(1)听懂源语的语言符号。

通过分析来理解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语言现象,明白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记住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即语言符号所产生的认知和情感意义。

(3)用目的语表达出源语的思想内容,并且所使用的句子须表达出源语的全部内容,并且易于听懂。

此阶段是源语信息内容的重组(reformulation)阶段。

4 ―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在记者招待会口译中的运用
近年来,记者招待会中,总理在会见中文记者时经常引用一些诗歌、典故及习语,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深了口译的难度。

但作为一名译员,应当具备相当高的双语水平,在记者招待会现场翻译时可以用到―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进行脱离原语形式的处理。

2010年3月14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回答记者提问前,温总理发表讲话,引用了一些古训,其中一句来自屈原的《离骚》:
Eg. 1 总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员: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d not regret even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
该句翻译时,译员作了―得意忘形‖的处理,没有译出―虽‖的表面意思,也没有将―九死‖译为―nine deaths‖,而是根据目的语表达习惯,译为―a thousand deaths‖,这就意味着脱去了源语的语言形式,而依据其意义进行翻译,既传达了其语用意义,又考虑到了口译的即时性,做到简单明了。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时的句子被广为传颂:
Eg. 2 总理: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

译员:It is no good to be poor in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nor is it good to be well-off and live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从以上译文中可以看到,对于―绿水青山‖的翻译,译员做了―得意忘形‖的处理的,这样其目的语即英语的听众便能很快接受这一信息,而不会产生误解。

5 结语
语言具有三大意义——指称意义、语用意义和语言内部意义。

指称意义是说话人的讲话内容,而语用意义是说话者通过言语、词汇所传达的意愿和个人情态等,语言内部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说话人表达方式的差异,口译者须根据自身的理解判断,选择恰当的词句来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图。

口译者之所以不同于翻译机器,也在于他对两种语言所涉及的两类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不仅仅停留于字表意思之中,且能领悟到说话人言语中的―语用意义‖。

(仲伟合,1997)。

对于记者招待会口译这一特殊的口译形式,须考虑到其公众性、互动性、即时性、以及观众的多元性,因此在翻译诗词时须使用―得意忘形‖(deverbalization),传达其意义,在实效性的前提下,使观众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Gile,D. Observational Studies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Target,1998,(1) : 69 – 93.
[2]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London:Roudedge,1995.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 J ].中国翻译,2004(5).
[4]达尼卡—塞莱斯科维奇,口笔译概论[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古琦慧,口译课程模式的开发及应用——以培养译员能力为中心的模式[ J ]. 外语界,2009(2).
[7]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8]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9]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0]仲伟合,略论高校英语专业英汉翻译技能的训练[ J ],外语与翻译,199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