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中“蝶”意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摘要】在《庄子》这部著作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涌现出一系列文学意象。

“庄周梦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

而其中“梦”和“蝶”的意象是众多意象中被后世文人引用最多的意象,也是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意象。

本文就其中“蝶”的意象作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庄子》庄周梦蝶文学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

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艺术家对物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概括集中,提炼升华的具体过程。

意象以有限的形式负载着无限的意义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内容。

《庄子》中的“蝶”意象就是这样一个言与意的统一体。

一、“蝶”意象的形成
“蝴,原本作‘胡’,《玉篇·虫部》:‘蝶,胡蝶。

’《字汇·字汇补》:‘蝴……蝴蜂蝴蝶,古惟单胡字,后人加虫。

’《正字通》:‘今蝴蝶本作胡,俗加虫作蝴。

’”蝶最初是作为一种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后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蝶慢慢进入文学的视野。

在中国文化中,蝶不仅是自然之物,更多的是作为自由自在的象征翩翩飞舞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蝶作为自由象征的源头最早是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这也是蝴蝶首次出现在中国文人的文化视野里”,之后被众多文人所引用,成为经典意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庄周梦蝶”在《庄子·齐物论》篇提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这主要是说,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沉浸在这悠游飞扬的惬意之中,而浑然不知庄周为何物。

结果醒来后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周,而梦中的蝶却已经不知去向。

于是庄周发出一个天问: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是有分别的,但在梦中却无法区分,这就是大道物化的作用啊!
《庄子》中的“蝶”意蕴无穷,它承载着庄子的思想在文学史上遨游,历代文人对其理解和解读更加丰富了它的意蕴。

在庄子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人们往往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抒发他们人生如梦、变化无常、时光易逝的惆怅与感叹。

“在六朝至唐宋的诗文中,庄周梦蝶的内涵由哲理性演变为情感性”。

“唐宋之后,庄周梦蝶典故在戏曲和小说中被俗化,已经与庄子的哲学思索本身,与汉魏唐宋诗词化用梦蝶表达的惆怅或恬淡等人生感悟大异其趣,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道德意思和社会庸俗的一面。

”到了近现代,由于新诗的兴起,蝴蝶在作品中或作为诗境中自然景观的要素或作为文化原型代表源远流长的爱情、亲情和人情的精神等,在个性的诗人笔下,构成新诗中色彩斑斓的诗篇。

二、“蝶”意象在《庄子》中的重要意义
“蝶”意象在《庄子》中有何意义呢?在庄子生活的时代,社
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的暴力所代替。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庄子不能直言其物,因为直叙衷肠是没有人能够被理解和在意的,他不得不用梦的形式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庄子在社会中不被理解,与当时的社会沟通产生了障碍,不得不去寻找一种心理平衡。

而他所寻找的这种平衡,正是蝶这个意象可以表达的东西。

“在荣格看来,一种象征,无论是出现在梦中还是出现在白昼生活中,都同时具有双重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表现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是原始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

”而“蝶”意象正是庄子思想的象征。

“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象征着自由、美丽及快乐。

这一意象符合庄子的情趣,当庄子在梦中聚精会神地观照这一孤立绝缘的蝴蝶,并用情趣贯洽其中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表现他内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觉——蝶的意象。

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种形象直觉,而非客观物象,是体现了庄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庄子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载体。

随着历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寓言中意象的研究不断完善。

但其中对“蝶”意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作进一步探讨。

三、“蝶”意象的内涵
(一)自由逍遥
“蝶”象征着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这一句点出庄子的哲学精髓,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世,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在这里“蝶”意味着是一种自由逍遥的境界,而庄周是喧嚣人世的代表,庄周渴望摆脱喧嚣的人世步入逍遥之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因此只有通过“梦”来达到“蝶”的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御风而行,是“有待之游”,即有所凭借的“身游”、“物游”,是相对的、有限的自由。

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待之游”,即无须凭借任何外物的“心游”、“神游”,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庄子称之为“游心”、“物化”。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是后者,而“蝶”就是通往这一境界的媒介,同时也是这一境界的象征体。

(二)人生如梦
“蝶”还象征着“人生如梦”,是将人生喻于一片欢欣的美景之中。

庄子在蝴蝶梦中以艺术的心情,将人类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无限地美化,“蝴蝶梦”在庄子心目中是一个美梦,是他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一个梦,但当梦醒之后庄子却是失望的,陷入了迷惘之中。

在庄子笔下,人生在世似乎什么也不能确定,所有的见解都是片面的,可以否定的,也许人生恍如一梦,所有的是是非非在大梦混沌中皆可抹平。

显然,“蝴蝶梦”中所蕴涵的那种梦觉不分
的惶惑很容易让人怀疑人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产生“人生如梦”的意识。

(三)“物化”之原型
此外,庄子之“蝶”还表达“物化”之原型,庄子之“物化”是指人和物之间的对立消除后的交融化合,它意味着庄子对物我彼此的共相的心理性“提炼”、“固化”和形式化完成,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以特有形式出现的意象就是具有先天性特点的原型的再现。

由于人必须断绝感官与外界的接触,闭目塞听之后方能入梦,因此对于逐物的世人而言,则应摆脱物色,去除内心的物欲、私欲,让异化、奴化的精神如蛹之破茧而出,化为轻盈翩飞的蝴蝶,真正领悟到超拔、浩瀚的自由开阔的“物化”境界。

而万事万物又皆处于迁流变化之中,彼可为此,此又可为彼,庄周可以转变为蝴蝶,蝴蝶亦可以转变为庄周,周蝶虽有别,但可以互相转化。

这正是万物迁流变化的道理,即“此之谓物化”。

以上是前人对“蝶”意象研究的观点,下面笔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蝶”意象进行进一步探究。

(四)道通为一
“蝶”意象蕴含着庄子“道通为一”的哲理。

在“庄周梦蝶”中,庄周化蝶、蝶周不分的荒诞之象,正隐喻着那和谐统一、混沌不分的自然本真。

庄子在对待“分”和“异”的问题中提出: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
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小、寿夭等是经验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差异,但在庄子看来,这种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

从外在的形态和生命的延续上看,泰山与秋毫、殇子与彭祖无疑相去甚远,而相对于具有本原、根据意义的存在的形态而言,其差异又具有相对性。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实际上是庄子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作“道通为一”的思索。

庄、蝶混沌不分而“又有分”的意象,可谓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种“道通为一”的哲思。

“蝴蝶与?”、“周与?”这是在问之中包含着“万物为一”的哲理,而“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则隐喻着每种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而这种个性和特性又不是僵死不变的。

“周与蝴蝶必有分矣”表面看似乎是讲“分”,但其深意是在“变”和“通”。

事物的性质皆非固定不变,“是”与“非”,都不是绝对的,万物正由“变”而“通”而“为一”。

庄周梦为蝴蝶,正是以生动神奇之变,诗意地表现了这种“物化”。

庄子以“蝶”喻“道通为一”的哲思,实际上是启示人们,站在“道”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则世间的一切人为设定的所谓判断标准及是是非非都是毫无意义的。

“周与蝶必有分”这种“分”就是变化,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最终是“通”而“为一”的。

因此,庄子借“蝶”启示世人应开阔视野,打破僵化闭塞、偏执一端,以豁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充满变数的人生,才有可能进入“蝶”所喻示的逍遥自由之境界。

(五)万物齐平
“蝶”意象还蕴含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笔者在翻阅前人资料时发现,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在庄子“蝶”意象中有所体现。

《老子·二十五章》中写道: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此老子提出泛爱万物的主张。

而庄子则把泛爱万物的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庄子·马蹄》篇提到: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庄子反复致意,在最理想的社会中,人与包括鸟兽、草木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互不伤害、和平共处的。

在庄子的“庄周梦蝶”中,庄周觉醒后之所以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因为庄子本能地把庄周和蝴蝶划分为一类,平等地对待,然后置于梦中。

本能地反映了庄子在看待万事万物时所持有的观点。

就局促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性眼光而言,“庄周”和“蝶”是不同的两种生物。

而庄子在“蝴蝶梦”中以“梦”为平台,使得“庄周”与“蝶”有了平等对话和自由转化的可能,在庄子的潜意思里,
“庄周”与“蝶”是平等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这个条件就是“梦”。

通过这个“梦”,“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蝶”逍遥地遨游,而在梦觉后产生“周”、“蝶”不分的疑惑,也就充分说明万事万物在最初都是平等的,在这种基础上也就有了“物化”的可能,因此“蝶”还寄寓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四、“蝶”意象的文化传承
“庄周梦蝶”中的蝴蝶意象,穿越千古,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蝶”或作为一个美丽意象,或作为一个动人典故,被广泛运用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战国之后,有个别诗赋对“庄周梦蝶”的化用与庄子的自然哲学思索和养身处世思想还有近似或关联,后世的诗文中,“庄周梦蝶”意象基本上是用于情感的表达,并且含义逐渐固定,大部分情况下表达哀愁、惆怅情绪,少数是放达、飘逸情怀。

第一,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

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

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

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由“庄周梦蝶”感叹世事难料,变化莫测。

第二,“蝴蝶梦”还常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

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身陷异国他乡的庾信就借蝴蝶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他在《拟咏怀》中写道:“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
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这里作者把蝴蝶梦与初月、旧秋等一系列意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怀乡图,渗透着作者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泪下。

第三,“蝶”还寄寓着文人们恬淡的生活。

一部分诗人或隐居山林,或身在田园,过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劳作之余手捧《南华》,与庄蝶共舞,尽情陶醉于大自然中。

在他们笔下,蝴蝶梦抒写着诗人们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

唐人钱起在《衡门春夜》写道:“不厌晴林下,微风度葛巾。

宁唯北窗月,自为上皇人。

丛筱轻新署,孤花占晚春。

寄言庄叟蝶,与尔得天真。

”诗人与清风、明月同在,无忧无虑得就像庄周梦中之蝶,率性天真。

历代歌咏“蝶”的诗文源源不断,并在咏唱中延续着、扩大着“蝶”意象的文化意义,从中可见“庄周梦蝶”的思想艺术永恒魅力,亦可见一种文化传承的强大生命力,还可见“蝶”之诗意之美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重要审美意识,“蝶”之意象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经典的意象。

参考文献:
[1]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出版,1980.
[2]沈祖春.蝴蝶漫说[j].文史知识,2006,01.
[3]王学谦,方勇.庄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4]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