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 第4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2. 药理效应-血药浓度滞后环
18
(二)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
药理效应-血药浓度滞后的原因: 1.药物向效应部位分布需要一定的时间
如地高辛 静脉给药后血药浓度一开始便处于 峰值,但其分布至心肌一般需要6小时,此时 血药浓度已经下降。
2.药物的间接作用
如华法林(-)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 化产生抗凝作用,其最大效应是在上述已活化 的凝血因子分解后浓度下降时。
33
下列情况一般不考虑进行TDM
1.药物本身安全范围大,不易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有效血药浓度还不明确的药物。 3.药理作用持续时间远比药物在血中停留时间长的药 物。 4.与作用部位的结合不可逆、血药浓度不能反映治疗 效果的药物。 5.血药浓度不能预测药理作用强度或血药浓度与治疗 作用无关的药物等。
5.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具有遗传差异的药物
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凝血药华法林等。
6.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如奎尼丁与地高辛合用,因奎尼丁抑制肾小管 排泄地高辛,可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2.5倍, 应减少地高辛给药剂量以避免中毒。
7.提供治疗上的医学法律依据
32
-临床上常见的需要监测的药物
如地高辛、奎尼丁、普鲁卡因胺、氨茶碱、氨 基苷类抗生素、抗癫痫药、甲氨喋呤等。
地高辛的有效浓度范围:0.5~2.0ng/ml,但 是超过2.4ng/mL则可出现中毒症状。
27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2.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别
地高辛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但它也 可以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毒性反应。TDM有 助于区分该心律失常是由于用药剂量不足或用 药过量所致。
名称 普鲁卡因胺 普萘洛尔 安定 格鲁米特 甲丙氨酯 甲喹酮 奎尼丁 磺胺嘧啶 磺胺异噁唑 水杨酸盐 丙咪嗪
浓度范围 4~8 mg/L 20~50 μg/L 0.5~2.5 μg/L 0.2 mg/L
10 mg/L 5 mg/L 2~5 mg/L 80~150 mg/L 90~100 mg/L 150~300 mg/L 50~160 μg/L
目标浓度:为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治疗目标效应为具 体病人设定的血药浓度目标值,无绝对的上限和下限。
15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相关模式
(一) 血药浓度与药效呈直接关系 (二) 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
16
(一)血药浓度与药效呈直接关系
图4-1. 药理效应强度和血药浓度的线性关系
17
(二)药效滞后于血药浓度
34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如对治疗指数低、安 全范围窄的药物)
实例1. 3位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年龄为65岁、68 岁和68岁;肝肾功能均正常。均长期口服地高辛 维持量0.125mg,每日一次。达稳态后分别于0.5、 1、2、3、6、8、12及24h取血样,用荧光偏振光 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地高辛浓度,采用药动学 程序包,实现药动学参数的计算及给药方案的设 计。
19
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在TDM中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来自于药物本身、机体二个方面。
20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中毒 有效 无效
最小中毒浓度 最小有效浓度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在TDM中是判断有效、无效、中毒 的重要标志.
21
22
23
一些药物的安全有效血清药物浓度范围
名称 洋地黄毒甙 地高辛
41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3.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
实例3. 患者,男,49岁,肾功能不全,其肌酐 清除率为40ml/min, 正常人肌酐清除率为 100ml/min. 对正常人,庆大霉素160mg,每8h给药 一次,问应如何合理用药?
获得良好疗效,但少数人可CNS紊乱中毒。
25
决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用其病症的最佳药物? ➢药效是否不易判断?有明确的药效指标就不需要TDM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的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的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它干扰因素而不可 预测? ➢疗程长短是否能使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于TDM? ➢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 的信息?
3
临床用药面临的问题
➢ 只有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 的给药方案,才可能使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 在没有治疗药物监测技术(TDM)以前,很难 做到个体化给药。因为临床医生缺少判断药 物在体内状况的客观指标,也就无从找出是 哪些上述因素在起作用。
4
第一节 TDM的原理和基础
一、血药浓度对药效发挥的重要性
35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6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7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8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患者A,改为0.0625 1/8h后,稳态血清地高辛范 围为0.97-1.39nmol/L,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减少, 增加了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心衰控制良好。
40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2.药物过量的诊断
实例2. 患者,男,16岁,40kg。4月前首次出 现癫痫大发作,服苯妥英钠0.3g/d。近1周出现 精神萎靡,纳差,头晕,入院查苯妥英钠52.78 g/ml(有效浓度范围1020 g/ml),停药5天后再 查血药浓度降至39.08 g/ml.此时患者精神明显 好转,能对话。出院后改服苯妥英钠0.2g/d,1月 后复诊,患者精神良好,无发作,查血药浓度 为15.25 g/ml 。
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应进行TDM。
28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3.体内消除按非线性药动学进行的药物
如,苯妥英钠、茶碱、水杨酸等(零级速率、 米-曼速率) t1/2 不恒定,剂量增加,t1/2可超 比例延长;AUC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 AUC可超比例增加
如苯妥英纳、普萘洛尔、乙酰水杨酸、双香豆 素等。
2
临床用药面临的问题
➢ 传统治疗方法如参照说明书上推荐的平均剂量给药, 结果是仅一些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另一些则未能达 到预期的疗效 ,而有一些甚至出现毒性反应。显然不 同的患者对药物剂量的需求是不同的。
➢ 这一不同源自于下列多种因素: ①个体差异(性别、年龄、遗传学等)。 ②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生物利用度。 ③疾病状况。 ④合并用药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等。
苯妥英纳<10 g/ml时,一级动力学消除,>10 g/ml时,零级动力学消除,t1/2明显延长,此 时血药浓度与剂量不成比例迅速升高,易中毒。
29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3.体内消除按非线性药动学进行的药物
图4-3. 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消除药物的给药剂量与血 药浓度的关系
30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一) 血药浓度与其作用部位浓度的关系 (二) 药物剂量一浓度一效应间的关系
5
第一节 TDM的原理和基础
一、概述
(一)概念: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应用现代先进的分析技术, 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在药代动力 学原理的指导下,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从而进 行药物治疗的指导和评价。因此,又称之为临床 药代动力学监测(Clinical Pharmacokinetic Monitoring, CPM)。
药动学的原理:同等剂量的情况下,少量、多次、 等间隔的给药,可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减小的原 则。使血清地高辛的谷浓度升高而峰浓度下降, 增加了地高辛的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39
第三节 TDM的临床意义及个体化给药
➢ 1.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患者B,原剂量0.125 1/D,心衰不能控制,其消 除相半衰期为25.4h,较短。故用药方案改为 0.0625 1/8h后,稳态血清地高辛范围为1.211.46nmol/L,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减少,心衰控制 良好。 患者C,原剂量0.125 1/D,出现中毒症状,其消 除相半衰期为124h,较长。故用药方案改为改为 0.0625 1/D后,稳态血清地高辛范围为1.27-1.54, 中毒症状消除,心衰控制良好。
6
治疗药物监测(TDM)
测定药物的体液浓度
合理 用药
设计个体化给Biblioteka 方案算药 药动 动学 学原 参理 数计
7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对大多数药物而言,药理作用(药效)的强弱及持续 时间,与药物的受体部位的浓度呈正比。 ➢通常我们只能测定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血液中的药 物浓度与细胞外液及细胞内液的药物浓度形成一个可 逆的平衡。 ➢因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间接反映了药物在其受体 部位的浓度。
24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在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的药物在所有的情况都需要进 行TDM。 ➢血药浓度只是药效的间接指标。当药物本身具有客观 而简便的效应指标时,就不必进行TDM。 ➢一个良好的临床指标总是优于血药浓度监测。
•药物效应监测:如降压药:心电监护血压,降糖药:血糖、尿糖 •血药浓度监测:抗癫痫药预防大发作,苯妥英钠300mg/d,大多数人可
如果上述问题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则TDM将是合理和有
意义的。
90%以上药物不需TDM。
26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1.治疗指数低、安全范围窄的药物
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指标,常用半数 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来 表示。
治疗指数低的药物就是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较 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易产生不良反 应和中毒,故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苯妥英钠 扑米酮 苯巴比妥 酰胺咪嗪 乙琥胺 利多卡因 去甲替林 茶碱 甲苯磺丁脲
浓度范围 14~30 μg/L 0.9~2 μg/L 10~20 mg/L 10~20 mg/L 10~20 mg/L
3~8 mg/L 30~50 mg/L 1.5~4 mg/L 50~140 μg/L 6~15 mg/L 53~96 mg/L
9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10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药效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强于与每日剂量的相关性 举例:
如保泰松的抗炎有效剂量在兔与人分别为 300mg/kg及10mg/kg,相差30倍,但有效血药 浓度都在1020g/ml之间。而剂量与血药浓度 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11
(二)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注意,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一个统计学结论,并不 适用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12
13
14
(二)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并不适用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
举例:
如一般人的茶碱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是1020g/ml, 而有的老年人的有效血药浓度仅为4g/ml,当其血 药浓度达到10.7g/ml(一般人的最低有效浓度)时, 却出现了茶碱中毒反应。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therapeutic range)通常是指最 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 concentration, MEC) 与最低中毒浓度(minimum toxic concentration, 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
临床上常将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并作为 调整血药浓度和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
4.患有肝、肾、心脏等疾病的患者
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经肝代谢消除 (茶碱等)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 素等)的药物进。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输出量减少,使 肝、肾血流量减少致药物(利多卡因等) 消除变慢。
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需口服某些药物 时,血药浓度波动大,应监测。
31
第二节 TDM的临床指征
第四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个体化给药
1
学习目标
➢ 能正确说出TDM的概念、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正确说 出治疗窗与目标浓度的异同。
➢ 运用所学公式计算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给药间隔,正确率达 100%。
➢ 理解TDM的指征及TDM的临床意义,并能举例说明,正确 率达80%。
➢ 初步学会综合分析TDM的结果,并能提出个体化给药的初 步方案。
➢药效与血药浓度相关性强于与每日剂量的相关性。
8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药物达一定浓度,药理效应;超过一定浓度,毒副 作用。 ➢多数药物的药效与药物在受体部位的浓度及与受体 结合的程度、时间等相关。 ➢TDM的基本条件是药物浓度与效应具有相关性。 ➢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药动学个体差异大、药物效应 呈时间 滞后性及量效关系复杂的特点。多数TDM反 应的是药物浓度-不良反应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