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合集下载

实脾饮合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实脾饮合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实脾饮合肾气丸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逐渐失去滤过和排泄功能,导致体内代谢废物和水、电解质等平衡失调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肾小球肾炎等,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实脾饮合肾气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草药处方。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脾饮合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功效和应用方法。

一、实脾饮合肾气丸的药物组成实脾饮合肾气丸由黄精、山药、白术、陈皮、甘草、茯苓、桂枝、麻黄、大枣等10味中药组成。

(一)黄精:黄精是一种常用的滋补性中药材,具有壮健筋骨、滋阴补虚、益气生津等功效。

(二)山药:山药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补虚损、益肾健脾、补血养颜等功效。

(三)白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祛湿中草药,具有健脾、除湿、止泻等功效。

(四)陈皮:陈皮是一种具有生津开胃,宣肝理气,化痰止咳的中草药。

(五)甘草:甘草是一种滋补益气、缓解痉挛和镇静的中药材。

(六)茯苓:茯苓是一种常用的养心安神、利尿消肿的中药材。

(七)桂枝:桂枝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中药材。

(八)麻黄:麻黄是一种能够消除风寒湿困所致疼痛,利尿消肿的中药材。

(九)大枣:大枣是一种各种病症都需经常食用的药食两用的中药材。

二、实脾饮合肾气丸的功效实脾饮合肾气丸药用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虚脾弱的症状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主要功效如下:1.益气健脾:黄精、山药、白术、茯苓等功效药对健脾益气有很好的效果,能够改善脾气虚弱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症状。

2.益肾壮阳:黄精、山药等当归党参于养心安神,益气健脾,附子党参于壮阳补肾,和泉药等药物则可暖肾壮阳,改善肾虚引起的性功能减退等问题。

3.活血化淤:桂枝、大枣等能够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改善肾虚引起的身体瘀血、气血不畅等问题。

4.止泻降压:茯苓等能够利尿化湿,麻黄、陈皮等则具有活血通络、止泻降压的功效,能够降低血糖、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衰的中医治疗作者丨胡献国编辑丨寸心慢性肾衰即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晚期出现的严重综合征,临床以水肿,尿少,尿闭,恶心,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

依其病程进展,可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氮质血证期及尿毒症期。

代偿期,一些病人由于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处理而易被医生、病人忽视,肾功能不全继续进展,进入尿毒症期时,由于病情严重,多需采取透析疗法为主的综合治疗以维持患者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热、水湿、湿毒等病邪外袭,导致肺失通调,治节无权,脾失运化,水湿泛滥,肾失开合,气化失司,脏腑功能失常,造成水湿秽浊,壅滞三焦,清浊不分所为,当以清热利湿,泻浊解毒为治。

中医辨证施治风水泛滥型主要表现为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热迅速,肢节酸重,小便不利,或伴有畏寒,发热,咽喉疼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数。

当以散风清热,宣肺利水为治,可选用银翘散加减,药取银花、连翘、荆芥、桔梗、赤小豆、菊花、茅根各10克,麻黄、竹叶、薄荷、甘草、淡豆豉各5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麻杏石甘合剂,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银翘解毒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小柴胡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

水湿浸渍型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

当以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为治,可选用五苓散加减,药取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二丑、车前子、黄芪、党参、法夏、苍术、木瓜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五苓散,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冲饮;威喜丸,或舟车丸,每次5克,每日2次口服。

脾阳不振型主要表现为身肿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没,脉沉缓。

当以温运脾阳,以利水湿为治,可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药取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桔梗、山药、薏苡仁、莲米、扁豆、砂仁、黄芪、枣皮各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冲饮;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黄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针对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
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包括肾阴虚、肾阳虚、湿气凝滞等。

辨证施治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体内阴阳平衡,以及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式来改善肾功能。

2. 草药治疗:中草药在治疗肾功能衰竭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草药包括黄芪、山药、桑葚等,这些草药具有滋补肾气、促进肾脏排毒等作用。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草药方剂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患者应避免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限制高蛋白饮食。

适当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

中医还主张根据患者的辨证特点调理饮食,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适量摄入一些温热食物。

4.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对于肾功能衰竭也
有一定的疗效。

适当的针灸治疗可以改善肾功能,调理气血运行,
提高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而言之,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包括辨证施治、草药治疗、饮食调理和针灸疗法。

患者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整。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

83·健康科学·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那些事马丽慢性肾衰竭(CRF)是指各种肾脏疾病在长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功能衰退的一种严重病症,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异常而导致体内代谢紊乱,患者具体表现为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存在慢性酸中毒的症状。

由于肾功能衰退所以患者体内各种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堆积在体内毒害肾脏及其他器官。

从中医理论上来讲,慢性肾衰竭属于肾劳水肿,虚损,关格,癃闭之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脏腑失健,先天因素致病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原因,其次是各种疾病久病失治,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水肿、淋证表现的疾病,这些疾病在长期患病却没能得到有效治疗的情况下湿热之气不除伤及脾肾,进而导致泻下利水过甚,伤及阴阳平和。

最后是生活节律性问题,患者由于疲乏过度起居失常导致脏腑气血不顺伤及肾脏。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中医认为,肾脏乃是五脏之本,下有膀胱,其为藏水之用,膀胱气化而肾主骨生髓,肾经不畅则全身脏腑受累,水液气化不利则终蕴成湿浊、湿热、痰湿及溺毒,凡上述种种皆可中困脾胃,下注则劳伤肾脏,在病程长期持续过程中,患者阴元耗损,长期患病终至正愈伤、邪气盛,患者病情危重。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进行辨证分型,在中医理论之中慢性肾衰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类别,首先是气阴两虚,热毒壅盛型,这种类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呈现为面色萎黄、胸腹满闷、口苦口干、舌苔黄、尿频且短赤、大便干燥、便秘、从脉象上来看患者多数脉细滑。

第二种是脾肾虚衰、湿浊内壅型,这种分型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具体表现为:面色发黄或者发白,患者气虚无力疲乏感比较严重,饮食上不思油腻、食欲缺乏,腰膝酸软,腿部及脚部有浮肿,舌苔白腻,脉象细滑或者发沉细。

中医认为,肾乃是先天之本,其藏五脏之精华,肾虚则全身脏腑皆虚矣,阴阳两虚,在患者正气难以恢复的情况下肾衰竭很难治愈,一般来讲患者预后较差。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32肾病科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1.CKD1期2.CKD2期3.CKD3期4.CKD4期5.CKD5期(二)证候诊断1.正虚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慢性肾衰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慢性肾衰(CRF)是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致衰竭,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一个临床综合征。

本病病机复杂,病情严重,为便于对其机理进行探讨及提高其临床疗效,现将近五年来有关中医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1 病名规范中医文献中无慢性肾衰的名词,在慢性肾衰病名诊断上主要通过临床表现的观察来进行命名。

涉及到水肿、癃闭、关格、腰痛等范畴.根据朱文锋,王永炎等全国有关专家编制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现统一将西医慢性肾衰竭这一疾病命名为“慢性肾衰”。

2 病因病机慢性肾衰病因复杂,外湿侵入、内生湿热、瘀石内阻或劳倦房事致脾肾亏虚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其病机虚实夹杂、阴阳交损、正虚邪实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正虚包括有气血阴阳及五脏六腑的虚损,邪实则有外感、湿热,风动,浊毒等数种变化。

2.1以正虚为主 CRF病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一与患者禀赋体质有关,二与疾病演化过程中并发症的属性有关,三与治疗所用药物的寒温属性有关,故宜因人而异,不可定论,文中周锦明所言为妥。

2.2正虚与邪实并重 CRF的主要脏器在肾而涉及于肝。

肾司开阖、主气化,而肝主疏泄,主升发,加之CRF患者病情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故患者或多或少地伴有肝郁气滞表现,故肾虚肝郁、瘀毒内蕴也是导致CRF的主要病机。

2.3以邪实为主 CRF是由于痰迷肾窍,阻塞气机,气不化水,阳不化浊,水毒内闭,肾失开阖所致。

针对CRF因尿毒症毒素产生的湿浊证候及邪盛病重的病变,不少医家进一步提出了浊毒概念。

也有学者推崇血瘀为标实之首。

3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的中医药治疗方面,根据慢性肾衰的病机特点,笔者认为应以补虚为主,兼祛实邪,但有标实偏盛或为加重病情的主要因素时,则以祛邪为要。

综合国内诸家意见,治疗上可分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其他疗法,综合疗法四类。

3.1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病机错综难辨,但据累及脏器的轻重,其症状表现在一定的阶段出现一定的证侯,据此许多医家对本病进行了辨证论治。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辩证治疗【概述】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是多种慢性疾病引起肾脏严重损害的结果,呈慢性发展过程,尿毒症是进行性慢性肾衰的终末阶段。

主要症状特点有多尿至尿少,终至无尿,贫血,出血,衄血,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乏力,嗜睡、淡漠,烦躁,惊厥,昏迷,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包炎,皮肤干燥脱屑,感觉奇痒,呼吸深长,极易继发感染等。

按肾功能损害程度,慢性肾衰可分为四期: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早期)和肾功能衰竭终末期(尿毒症晚期)。

在肾功能不全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肾功能损害严重,晚期将发展为尿毒症,其症状将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的“关格”、“癃闭”、“虚劳”、“水肿”、“腰痛”等范畴。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肾,与肾、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久病不愈,引起脾肾衰败,气化失常,而致水浊停留,浊毒壅塞三焦,终致心窍蒙蔽,肝风引动,并发各种险症,危及生命。

【诊断要点】1.肾功能代偿期、氮质血症期,尿量增加,有明显的多尿、夜间尿;尿毒症期,少尿,甚至无尿,水肿。

2.各系统症状造血系统有贫血、出血、衄血;消化系统有恶心、呕吐、厌食、口有尿臭味;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左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冠心病;神经系统有乏力、头晕、头痛、淡漠、嗜睡、烦躁、惊厥、昏迷;呼吸系统有呼吸深长;运动系统有骨痛、自发性骨折、关节炎等。

3.肾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血肌酐升高,酚红排泄试验、尿浓缩稀释试验明显减退。

4.血电解质紊乱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辩证分型】1.脾气虚弱症状:恶心欲呕,腹胀纳差,口中黏腻无味,或口苦口干,大便干结,面色萎顿,神疲肢倦。

苔厚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日久,湿浊不化,郁而化热汽机升降失常,浊邪上逆,故恶心欲呕、腹胀纳差;浊邪道于上,则口中黏腻无味;热结于下,则大便干结;湿热蕴蒸,灼伤津液,故口苦口干;脾气虚弱,清阳不能布散升腾,故面色萎顿,神疲肢倦;苔厚黄腻、脉细滑数是为湿热中阻之象。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32 肾病科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慢性肾衰(慢性肾脏病4~5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慢性肾衰[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

诊断依据:慢性肾衰是指由肾病日久,致肾气衰竭,气化失司,湿浊尿毒不得下泄,以少尿甚或无尿,或以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口有尿味等为常见症状的肾衰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国际肾脏病组织2012年发布的《KDIGO-CKD指南》。

慢性肾脏病定义:1.肾损害≧3个月,肾损害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GFR降低,表现为以下之一:病理异常;或有肾损害指标,包括血或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73㎡≧3个月,有或无肾损害。

病期诊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分为:1.CKD1期2.CKD2期3.CKD3期4.CKD4期5.CKD5期(二)证候诊断1.正虚证:(1)脾肾气虚证: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脘腹胀满,大便烂,口淡不渴。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脾肾阳虚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腰酸膝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烂,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弱。

(3)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舌淡有齿痕,脉沉。

(4)肝肾阴虚证:头晕,头痛,腰酸膝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淡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5)阴阳两虚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膝软,夜尿清长,大便干结。

舌淡有齿痕,脉沉细。

2.标实证:(1)水湿证:面肢浮肿,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或缓。

(2)湿热证:头重而沉,胸脘烦闷,口苦口粘,纳呆泛恶,尿色黄赤混浊,或灼热涩痛,大便粘滞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血瘀证:肢体刺痛、麻木,痛有定处,夜间加重,肌肤甲错,口唇紫暗,舌质黯淡或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脉涩或结代。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探究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各种肾脏病持续发展,造成肾脏组织和功能的损害。

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出现多脏腑的损害。

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辨证分型后对症治疗,有助于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慢性肾衰竭是一切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果,其临床表现多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有毒性的代谢产物潴留以及全身各系统的损害等。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溺毒”“水肿”“关格”等。

慢性肾衰竭治疗较困难,预后较差,西医多采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肾脏移植方法,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方法不能普及,而且这三种方法不适合早、中期患者的治疗,所以许多患者更愿意用中医方法治疗该病。

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衰竭,对延缓病情变化、改善替代疗法的副作用有显著疗效。

本文就中医关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进行如下探讨。

1 中医辨证1.1 病因病机(1)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为内因。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互依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乙癸同源”。

因此肾虚日久必导致脾肾亏虚或肝肾亏虚。

(2)外邪、劳伤、情志失常等诱发为外因。

肾气亏虚则阴阳俱虚,卫气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肾体,可使病情迅速发展。

劳倦虽伤心脾,久则伤肾。

情志失节使全身气机逆乱,伤及肝脏,久则伤肾[1]。

1.2 辨证分型根据慢性肾衰竭的病因进行分型,分为瘀血阻滞、湿热壅滞、水湿内阻等[2];根据正虚进行分型,分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俱虚等[3];根据正虚为本,夹杂实邪进行分型,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之外夹杂风热、瘀血、水湿等实邪[4]。

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无论哪种证型,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都是阴阳俱虚。

2 中医治疗2.1 中医辨证治疗聂莉芳[5]用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寒湿中阻型;用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治疗尿毒症性脑病;用芍药甘草汤治疗手足抽搐者;有兼症者适当加减药物,便秘严重者加生大黄,轻者加制大黄;浮肿严重者加车前子。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主要疗法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主要疗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三大主要疗法
导语:肾衰竭是肾内科一种比较高发的肾病,肾衰竭也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的一般发病时间短,往往发现比较及时。

而慢性肾衰竭是在肾脏长期病变
肾衰竭是肾内科一种比较高发的肾病,肾衰竭也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的一般发病时间短,往往发现比较及时。

而慢性肾衰竭是在肾脏长期病变的情况下逐渐导致的肾功能减弱,那么,此病该怎么治疗呢?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一
中医的中药辨证施治,中医的治疗慢性的肾衰竭它是最好的方法,是可有效缓的解症状和延缓CRF的进展的,部分的患者是有用中药的导泻、洗剂能减少透析的次数的,是为患者减轻了很多的痛苦的。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二
原发病的治疗,原发病的治疗也是治疗慢性的肾衰竭的方法,它的效果是较好的,只要坚持长期对原发或是继发性的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的肾病等合理的治疗,避免或是消除了使CRF恶化的因素,这样就是会取得较好的治疗的效果的。

治疗慢性肾衰竭方法三
清除毒素的治疗,一些患者是在得病以后,体内的毒素的累积的过多,是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的。

对于轻症的患者是可口服包醛氧淀粉的、口服透析盐的、尿毒清或是肾衰宁等药物的,部分的患者是利用甘露醇盐水制剂或是中药的灌肠的。

总之,慢性肾病的治疗,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首先应消除各种不良刺激因素,改善精神状态和不良的生活、工作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增强自身免疫功能,早防、早治,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论治的开题报告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论治的开题报告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论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的功能逐渐丧失,不能正常地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最终会导致多个脏器系统的功能受损。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规疗法之一,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对患者的症状缓解和疗效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因此,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探讨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适应证、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方面内容。

同时,本文将从病因、病位、证型三个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和应用方法,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文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领域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2. 临床观察:结合实际临床病例,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制定方案:根据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不同病因、病位、证型,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

4.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适应症等方面进行评估。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探讨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同时,也可以使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浅谈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浅谈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
基于 上述 , 性 肾衰竭 的病 机 为本虚标 实 , 热错 慢 寒
中 日 :凡 见此 者 , 有酒 色 伤 肾 , 欲 伤精 , “ 总 情 以致 阳不 守舍 , 脉浮气 露亢极 如此 , 故 此则 真阴败 竭 , 海无根 , 元 是 诚亢龙有 悔之 象 , 最危 之候 也 。 强调 肾精 虚 损 为其 ” 病 机重心 , 要 与 酒 色 情 欲 有关 。李 用 粹 在 《 治 汇 主 证 补》 中认为关 格 的病 机为 “ 邪 壅塞 三 焦 , 浊 正气 不得 升
症, 这对 于判断 预后是 有一定 意义 的 。
本病 的病 因病 机 , 历代 医家 的 见解 不 一 。如巢 元 方在 《 诸病 源候 论 》 中指 出 : 关 格 者 …… 由阴 阳气 不 “ 和, 营卫不通 故也 。阴 阳俱 盛 , 得 相荣 , 不 日关 格 。 李 ”
惫, 藏精 和主水 的功 能均失 职 , 见腰酸 痛 , 则 乏力 , 鸣 耳
di1 .99 ji n 10 -94 2 1.4 0 7 o:0 36 /. s .038 1 .00 0 .7 s 文 章编 号 :0 38 1 (0 0 -40 7 -1 10 —94 2 1 ) -690 0

般认 为 中医古代 文献 中关 于慢 性 肾功能衰 竭 的
之 分 。主因多 系脾 肾虚 损 , 先 天不 足 、 食 失 常 、 与 饮 七
盗汗, 尿少 水肿 。
东垣 在《 兰室 秘藏》 中认 为 : 病 有关 , 格 …… 皆邪 热 “ 有
为病也 。 张子 和论及 本 病 系三 焦 约束 不行 , 壅塞 不 ” 即
通所致 。朱 丹 溪认 为 是 痰 阻 。张 景 岳 在 《 岳 全 书》 景
从疾病 的寒 热属性 来分 析 , 往往 是寒 热错杂 。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熊曼琪1.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

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

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

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

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

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不能完全相通。

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

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4. 慢性腎衰正虛諸証如何辨証論治?慢性腎衰多表現為正虛邪實。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辨证治疗(下)以大黄为主的通腑祛邪治疗以大黄为主的祛除湿浊水毒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方法,主要应用方式有口服和保留灌肠两种。

①大黄粉,每次3克,每日3次,吞服。

②生大黄10克,黑大豆3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③大黄15克,芒硝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陈皮12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焦三仙各15元,甘草8克,水煎服。

④生大黄15克,生牡蛎60克,制附片30克,浓煎成15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一2次。

⑤生大黄15克,蒲公英30克,煅牡蛎30克,煎水600毫升,保留液肠( 20分钟),每日1次。

个别病重者每日2次,以病人日泻3—4次为宜。

以大黄为主的中药保留灌肠可按辨证配用不同药物,如银花、槐花、黄芩、白头翁、益母草、山栀等。

以大黄为主的祛邪治疗能增加肠道氨质清除值,降低非蛋白氦,缓解氨质血症症状。

在具体应用时应根据病情、体质、血压高低、电解质情况和排便次数等,掌握好配伍剂量和间隔时间,注意电解质平衡,切忌操之过急。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可酌情配用调理脾胃之品。

血氮降低后应注意补脾益肾,活血养血等治疗,以期改善肾功能。

活血化淤治疗:(1) 当归30克,川芎12克,丹参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玄参15克,猪苓30克,黄芪30克,山楂15克,大青叶30克,银花藤30克,水煎服。

(2) 丹参注射液,每次8一16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作静脉滴注。

动物实验证明,活血化淤方药有改善肾血流,增强肾小管排泄,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减少血小板凝聚,抗凝血等作用,有利于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促进已损组织的修复。

活血化淤药与清热解毒药合用,可以抑制肾小球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促进废用的肾单位逆转。

以扶正为主的治疗:(1) 冬虫夏草6克,研粉冲服,此为一日量,并配合服用辨证论治方药。

(2) 红参10克,淫羊藿30克,枸杞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补骨脂12克,黄芪30克,泽泻15克,茯苓3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在治疗肾功能衰竭方面有
着独特的方法和经验。

中医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1. 按病因治疗
中医认为,肾功能衰竭的病因主要包括肾阳虚、肾阴虚、肝肾
阴虚等。

通过辨别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是
中医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首要任务。

比如,对于肾阳虚型的肾功能衰竭,可以采用温阳补肾的中药治疗方法;对于肾阴虚型的肾功能衰竭,可以采用滋阴补肾的中药治疗方法。

2. 调节水盐代谢
水盐代谢是肾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
可以通过调节水盐代谢来改善病情。

中医常用的方法包括运用利尿、利水化湿的中药治疗,帮助患者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维持电解
质平衡。

3. 改善微循环
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微循环通常存在问题,导致肾组织缺血缺氧。

中医可以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等方法,改善肾脏的微循环,增加肾
组织的氧供,促进肾脏功能的恢复。

4. 调节免疫功能
中医认为,免疫功能的失调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和艾灸等手段,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提
高抵抗力,降低发生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5. 并发症的治疗
肾功能衰竭患者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症,如高血压、贫血等。


医在治疗肾功能衰竭的同时,还会针对不同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治
疗方法,帮助患者维持身体的平衡。

中医治疗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多样,但需注意合理配伍药物,以
避免不良反应。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长期坚持,与西医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体会
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慢性 肾功 能衰竭脾 肾阴阳虚损有主次之分 , 肾 ( 虚 : 脾 阳)
症 见 面 色觥 白 ,神 疲 ,乏 力 , 四肢 酸 困 ,腿 肿 午 后 为 重 ,纳 呆
食 少 ,腹 胀 便 溏 ,小便 短 少 或 夜 尿 频 仍 ,口淡 不 渴 ,L 中溺 臭 , _ ] 甚 则畏 寒 肢 冷 ,舌 淡 胖 有 齿 痕 ,脉 沉 细 或 沉 弱 。治 宜 健 脾 补 肾 法 ,适 用 于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脾 肾 气 虚 及 阳 虚 证 。选 用 香砂 六 君
钱 呈
( 陵 市 中 医 医院 ,安 徽 铜
铜 陵 ,2 4 0 4 0 0)
中图分类 号:R 9 . 6 25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8 0( 0 0 00 5 .1 证型:D G 6 476 2 1 )2 —0 90 B
要 】 目的 :分 析 慢 性 肾 功 能 衰 竭 的 中 医诊 治 。方 法 :对 5 慢 性 肾衰 患 者 应 用 中 药治 疗 和 辅 助 治疗 如 擦 背疗 法等 。 0例
每 天 l 2次 , 次 1mi。 果 在 腰 背 部 触 摸 及 明 显 的压 痛 点 , ~ 每 5 n如 可在该处用手指作按压揉搓 3 5 n  ̄ mi。对 于血肌 酐超 过 4 2 41 x l mo/ L者 , 同时 采 用 药 物 保 留灌 肠 。药用 大黄 、蒲 公 英 、淫 羊
中溺 臭 ,渴 不 多饮 ,手 足 心 热 ,大 便 干 结 ,尿 少 色 黄 ,脉 沉 细 , 舌 淡 有 齿 痕等 。治 宜 益 气 养 阴 。适 用 于 慢 性 肾功 能衰 竭 脾 肾气 阴两 虚 证 ,选 参 芪 地 黄 汤 或 麦 味 地 黄 汤 加 减 。常 用 药 物 为 太 子 参 、 生 黄 芪 、 生 地 黄 、 枸 杞 子 、 制 首 鸟、 麦 门 冬 、茯 苓 、淮 山 药 等 。擦 背 疗 法 :腰 背 部脊 椎 两侧 以 肾 俞 为 中 心 ,用 热 毛 巾均 匀地上下擦两侧腰大肌 , 以局 部发 烫 为度 , 意 不 要 烫 伤 皮肤 , 注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应用与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应用与进展

t ame t f h o i r n l alr i tn adz da piain T M r l rp r t nc ne e t ey e u eteue i o e ( U ) r t n rnc e a f i evaSa d r i p l t . C f mua e a a o a f ci l r d c r a t g n B N , e oc u e c o o p i f v h nr c e t i e C ) o tn n r v e a bo d s p l , r tc a d rs r lm r l s f n t n B m rvn eb d m nt , r ai n ( r c n e t d i o e rn l lo — u py p o t n e t ego e uu ’ u ci . y i p o i gt o yi mu i n a mp e o o h y
Tr d t o a a i i n lChi s e i i o ne e M d c ne f rChr ni na iu e o c Re l Fa l r
KANg pr n, ini ot si lTa j 0 4 6 C ia e hooyDeat tTaj P rHopt , ini 3 0 5 , hn me n a n
2 1 年 9 第 4 卷 第 2 期 01 月 9 5

综 述 ・
中 药治 性肾 衰 应用与 医 疗慢 功能 竭的 进展
康乃新 ( 天津港 口医院肾内科 , 天津 3 0 5 ) 0 4 6
【 要 】通过 对近年来 国内文献进行 分析 、 摘 归纳 , 总结 中医药在 慢性 肾功 能衰竭非替代疗法 中具 有明显 的临床应 用价值 , 而在慢性 肾功能 衰竭不 同的临床分期 阶段 , 中药方剂 的应用有不 同 的选择 , 目前 以大黄 、 黄芪 、 丹参为 主的中药组方制 剂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

中医如何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肾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中医在诊治慢性肾功能衰竭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正气不足主要包括脾肾亏虚,邪气侵袭则有风邪、湿邪、热毒等,而脏腑功能失调则涉及到肺、脾、肾、肝等多个脏腑。

在诊断方面,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病情。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切诊主要是切脉,通过脉象的变化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例如,患者面色晦暗、舌苔厚腻、脉象沉细,可能提示脾肾亏虚、湿浊内蕴。

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饮食调理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辨证分型,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常见的证型有脾肾亏虚型、湿浊内蕴型、血瘀内阻型等。

脾肾亏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治疗上多采用健脾补肾的方法,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等加减。

湿浊内蕴型患者往往出现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以化湿降浊为主,常用的方剂有藿香正气散、胃苓汤等加减。

血瘀内阻型患者可能有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舌质紫暗等表现。

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的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会采用中药灌肠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

通过将中药煎剂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肠道黏膜吸收,从而达到清除体内毒素、改善肾功能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通过针刺穴位,如足三里、关元、肾俞等,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缓解症状。

饮食调理对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也非常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