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认识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醫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認識和治療
熊曼琪
1. 中醫如何認識慢性腎衰?
慢性腎衰是多種腎臟疾病發展到最後的共同結局。根據它常見的原發病、演變經過、臨床表現和預後情況,一般認為中醫古代文獻中關於本病的記載,散見於「水腫」、「關格」、「癃閉」、「溺毒」、「虛勞」等病証中。
「關格」是指小便不通與嘔吐並見的危急重症;「癃閉」是指小便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溺毒」泛指尿毒素不能從小便排出,因而導致頭痛而暈、視物不清,甚則神昏痙厥、不省人事等;「虛勞」是指因勞致虛,積虛成損的一類病証,表現為虛弱疲乏、動作少力、面白無華、四肢不溫等。以上這些都和慢性腎衰病程中不同階段所出現症狀相類似。
慢性腎衰的病因,中醫認為一是臟腑虛損,二是外邪侵襲。即由其他慢性病、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七情所傷、勞倦過度、藥物損害、房室不節及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各種原因的影響而削弱身體正氣,使抵抗力下降,陰陽平衡失調,加之外來風熱、濕熱等乘虛內侵臟腑所致。
2. 慢性腎衰與中醫腎虛有何關係?
腎是中醫五臟之一,爲“先天之本”,具有藏精、生髓、通腦、主骨、主水液等功能。所謂“腎虛”就是指腎的上述功能虛弱,臨床表現爲腰脊酸痛、腿酸軟或足跟痛;耳鳴或耳聾;發脫齒搖;尿後有餘瀝或失禁;性功能減退;不孕及不育等症。
中醫腎虛不等於慢性腎衰。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醫學體系,兩者的理論、名詞術語至今尚不能完全相通。慢性腎衰患者可以在某一階段出現中醫所稱的“腎虛”證,但“腎虛”不等同於慢性腎衰。慢性腎衰也並不都適用補腎中藥來治療。
3. 中醫治療慢性腎衰有哪些方法?
慢性腎衰病情較重,表現複雜、變化多端,難以用一張處方、一味藥物、一種方法解決,必須採取一系列的綜合治療措施,包括內服藥物、灌腸療法、浴汗療法、針灸療法、飲食療法、中藥外敷等。這些療法各有針對性,相互協調,標本兼顧,根據病情需要,聯合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治療,往往可達到較好的
治療效果。
4. 慢性腎衰正虛諸証如何辨証論治?
慢性腎衰多表現為正虛邪實。正虛是指氣血陰陽虧損和臟腑功能障礙,尤以脾腎兩虛為主。可分為下列四型分別論治。
(1)脾腎氣虛
症狀:怠倦乏力,氣短懶言,納少腹脹,腰酸,腿軟,口淡不渴,大便不實,夜尿清長,甚則畏寒肢冷,腰部發冷,脈象沉弱,舌淡邊有齒痕。
治法:益氣健脾補腎
方藥:香砂六君湯合二仙湯加減
(2)脾腎氣陰兩虛
症狀:面色少華,氣短乏力,腰膝酸軟,皮膚乾燥,飲水不多,或有手足心熱,或手足不溫,大便稀或幹,尿少色黃,夜尿清長,脈象沈細,舌淡齒痕。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參芪地黃湯加味
(3)肝腎陰虛
症狀:頭暈頭痛,口舌咽乾,渴喜冷飲,五心煩熱,全身乏力,腰膝酸軟,大便乾結,尿少色黃,舌淡紅無苔,脈沉細或弦細。
治法:滋補肝腎
方藥:杞菊地黃丸合二至丸加味
(4)陰陽兩虛
症狀:極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熱,口乾欲飲,腰膝酸軟,大便稀溏,小便黃赤,脈象沉細,舌淡白胖有齒痕。
治法:陰陽雙補
方藥:巴鹿丸加減
5. 慢性腎衰邪實諸証如何辨証論治?
在慢性腎衰發展過程中,在正虛的基礎上出現各種病理產物,構成了邪實的一面,又可分為下列四型分別論治。
(1)寒濕阻滯
症狀:畏寒倦臥,噁心嘔吐,口中尿臭,口淡口粘,胸脘痞滿,大便秘結,舌淡體胖苔白膩,脈象沉細。
治法:溫陽降濁
方藥:溫脾湯合二陳湯加減
(2)濕熱中阻
症狀:口中穢臭,口苦口粘,胸脘痞悶,腹脹納呆,或心煩失眠,便秘,或大便穢臭,舌質紅,邊尖有齒痕,苔黃厚膩或乾燥,脈弦數或弦滑。
治法:清熱化濕
方藥:黃連溫膽湯合蘇葉黃連湯加味
(3)水氣不化
症狀:水腫腰以下尤甚,胸腹脹滿,畏寒肢冷,腰膝酸軟,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淡苔膩,脈沉遲或沉細。
治法:溫陽化氣行水
方藥:濟生腎氣湯合實脾飲化裁
(4)瘀血內停
症狀:面色晦黯,唇色發紫,腰痛,肌膚甲錯,女子月經延期或閉經,舌質
紫黯有瘀斑或瘀點,脈沉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
方藥:血府逐瘀湯加減
6. 灌腸療法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慢性腎衰的一種重要方法,特別適應於早期或中期邪實明顯,正虛較輕,伴有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症狀不能服藥的人。其作用是促進血液及腸管周圍組織向腸腔中分泌代謝產物,並排出體外,從而減輕了氮質瀦留,減輕了健存腎單位的負擔,緩解了臨床症狀,延緩了腎衰的進行性發展。
主方:大黃、牡蠣、蒲公英、益母草
陽虛甚者加附子
腹脹甚者加大腹皮
兼便血者加地榆,槐花,棕櫚炭
上藥煎成150-200ml,在37℃左右灌腸,保留60-90分鐘。
每日1-2次,連用7-10天。停3-4天,可再用。
7. 浴汗療法
適用於腎衰水腫、尿少用利尿劑無效,而又不能透析治療者,以及部分透析病人皮膚瘙癢者。其作用是促使周身出汗,氮質代謝產物隨汗液排出體外,在皮膚表面結晶的尿素霜消失,身痛減輕或消失。同時隨著汗量增多,尿量也自然增多,浮腫消退。
主方:麻黃、桂枝、羌活、獨活、細辛、蒼朮、白朮
或:橘子葉、生薑、柚子皮
濃煎取汁,加入浴肛溫水 (38-40℃),浸浴30分鐘。
以浴後不感疲勞為佳。同時須注意不要受涼。
中藥泡足取汗亦可取。具體方法為川椒、紅花、蒼朮、防風、羌活、獨活、麻黃、桂枝、細辛、艾葉,煮沸後適溫泡足,每次40分鐘,使患者周身出汗,可達消腫、降低BUN.SCR的目的。
8. 中藥外敷療法
用附子、仙靈脾、桃仁、紅花、川芎、沉香、冰片等,研末,用95%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