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手术期止血药的合理应用
围手术期出血是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足以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无法彻底止血或止血不及时的原因外,机体凝血、纤溶功能障碍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正常的止血机制有赖于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纤溶)系统、血管壁、血小板和血液流变学等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及它们之间的生理性调节和平衡。任一环节的作用增强或减弱,都会破坏这种平衡,容易造成血栓形成或出血的发生。
1、围手术期患者凝血、抗凝状态的变化
围手术期间机体生理条件下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纤溶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常受到破坏,任何一方加强或减弱均易导致血栓形成。对50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内的研究表明,患者围手术期存在凝血活性增强,抗凝活性减低、纤溶活性增强的失动态平衡状态,导致关节置换后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手术后,其凝血功能逐渐恶化,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逐渐延长,血小板(PLT)和纤维蛋白原(FIB)逐渐减少。至新肝期,这种恶化情况逐渐达到高峰,以后除PLT外均逐渐好转,术后72 h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法洛四联征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结果发现,术后7 d患者血红蛋白(Hb)和APTT均低于术前,动脉血氧分压(PaO2),凝血因子毗、IX 含量均高于术前,而PT变化不明显。有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增高,术后的纤溶活性可能处于“关闭状态”。手术和严重创伤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可能迅速增加,PAI1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快速结合后使tPA激活,血液中PAI 1的活性占优势,故机体纤溶活性降低。另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和多种凝血因子含量增加,血液呈暂时性高凝状态,在手术后1〜3 d尤为明显。也有学者发现,外科手术可使血液的凝血酶原片段(F 1+2)和凝血因子X激活肽的水平明显增加。因此,手术创伤可能也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创伤越大,引起的血液内稳态失衡越严重。
围手术期患者除非有出凝血功能障碍,术后1〜2 d内常处于高凝状态,加之术后患者活动减少,止血药的应用应当慎微处理,否则可能引起肺血栓、脑血栓及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不良反应。尤其对于下肢静脉血栓,术后应用止血药是其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术后尽可能不用止血药,对静脉血栓高危患者应采取适当预防措施,监测凝血因子,同时皮下注射肝素,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因此,临床医生应慎重对待围手术期止血药的应用,合理规范地使用。
2、围手术期临床常用止血药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2.1促进凝血系统功能的药物它们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提高凝血因子活性,促进凝血因子从贮存部位释放,进而加速血液凝固,主要用于手术前、后的预防出血和止血。
2.1.1血凝酶血凝酶又称蛇凝血素酶或巴曲酶,其凝血酶样作用能促进出血
部位的血小板聚集,释放一系列凝血因子,包括血小板因子3,能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生成纤维蛋白I单体,进而耦联聚合成难溶性纤维蛋白,促进出血部位的血栓形成和止血;其类凝血激酶样作用是由于释放的血小板因子3引起,凝血激酶
被激活后,可加速凝血酶的生成,而促进凝血过程。可用于治疗和防治多种原因的出血。注射用血凝酶仅促进出血部位的血小板凝集,并不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凝酶用于各类外科手术预防出血时应于手术前1h肌注或手术前15静注
1ku。DIC导致的出血和有血栓或栓塞史的患者、妊娠初3个月妇女不应使用。
缺乏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等)的出血患者宜在补充所缺成分的基础
上应用。原发纤溶亢进的出血患者宜配合应用抗纤溶药物;新生儿的出血宜配合应用维生素K。在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出血和凝血时间。本品虽无血栓形成风险,但仍应防止用药过量,否则疗效会下降。
2.1.2维生素K 维生素K作为羧化酶的辅酶参与凝血因子II>W>K>X的
合成,主要用于维生素K缺乏症及低凝血酶原血症。通过实验检查发现,多见滥用, 除非预防用于小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的发生等。维生素K 1迅速静注可出现面部潮红、出汗、胸闷等,甚至可致血压剧降而死亡。新生儿应用维生素K 1后可
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和溶血性贫血。对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的特异质患者,维生素K 2、K 3、K 4可诱发溶血性贫血。
2.1.3酚磺乙胺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能增强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能增强血小板黏附功能。预防手术后出血应于术前15〜30min静滴或肌注0.25〜0.5 g ,必要时2 h后再注射0.25 g。此药不良反应少,使用较多,但效果不甚确切。但要注意的是,有血栓形成史者慎用。此外,不要在使用前应用高分子量的血浆扩充剂,也不要与氨基己酸混合注射。
2.1.4去氨加压素静脉或皮下注射本品,可增加血浆内促凝血因子毗的活性2〜4倍,也可增加血管中血友病抗原因子,并释出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增强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本品对某些疾病如肝硬化、尿毒症、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有效,但对血小板减少而致的出血无效。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如尿量减少,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血压升高,长时间使用应注意水、钠潴留情况,偶见短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头痛、恶心。
2.2抗纤维蛋白溶解药主要通过抑制纤溶酶原各种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
能转变为纤溶酶,或者直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达到止血作用。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妇产科出血、肝硬化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外科手术引起的出血或术后渗血、原发性纤溶症出血、晚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出血倾向。本类药物主要有氨甲苯酸、氨甲环酸、凝血酸、抗血纤溶环酸、6氨基己酸、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等。
本类药物对严重大出血,如癌症引发的出血无效,也不适用于非纤维蛋白溶解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过量应用会诱发血栓形成,甚至造成心肌梗死;肾功能不良者进行泌尿科手术后出现血尿及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嗜睡等。此外,6氨基己酸由于在人
体内排泄较快,且止血效果弱、作用持续的时间短而毒性反应较多,故临床上现已很少使用。
2.3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增强小动脉、小静脉和毛
细血管收缩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产生止血效果,主要用于毛细血管出血,对凝血过程无明显影响。本类药物主要有卡络磺钠和脑垂体后叶素。(1)卡络磺钠主要作用机制:增加毛细血管弹性,降低通透性,增加血管收缩力;促进凝血因子的活性,主要是促进凝血酶的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的溶解,进而使出血部位形成血栓而达到止血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小血管破裂出血、咯血、鼻出血、视网膜出血等。另外,该药对痔疮引起的出血、产后出血、女性月经血量过多等也有很好的止血作用。
(2)脑垂体后叶素是一种缩血管作用较强的止血药,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减少内脏血流量,促进血管破损处的血凝过程并形成凝块,从而起到止血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肺血管破裂所致的咯血、
门静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急症,还可用于治疗产后出血、产后子宫复旧不全、不完全流产等引起的出血症状。本药应缓慢静脉滴注。用药后,如果出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