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的人性论和美育思想——读《审美教育书简》德国古典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美学家,沿着西方传统的人性论以及美育理论的道路,席勒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通过对人性进行抽象的分析,从“自我”的概念中寻找到人性完整的能动力,发展地运用“游戏”的概念,从而提出了自己的美育理论。席勒以古希腊文明为榜样,找到了美和审美为工具来恢复在现代文明中破裂的人性,他试图以艺术家的力量在更高的文明中通过艺术品,审美教育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审美教育书简》这一著作较完整地阐述了席勒的美学思想。奠定他在西方美学史上重要地位:正是席勒首次把美育的理念提高到了哲学的层面,为美育开创了新局面,并影响到一批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席勒的人性论不仅构成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从西方传统来看,在古希腊,理性被看作人性的基础,是决定人性的基本要素。到了中世纪,人的理性被上帝的神性所取代。直到近代以来,人的主体性才得到了高扬。事实上,席勒正是在康德哲学、美学的引导下,重视人性,从审美的角度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

在对人性最基本的、概念化的阐述中,席勒使用了康德分析人性的观点:从高度抽象的形式中得出了两个终极概念,即在人身上有一种持久的东西(人格)和--种经常变动的东西(状态)。而他所提出的“人格”与“状态”在经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脱离了康德所有经验的普遍前提是知觉的先验统一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即使只能有限地

把握无限的事物,但在时间中,人一方面逐渐地把这种无限性转化成自身人格显现的需要。另一方面,让持久的人格赋予了无限的事物以形式,最终使两者达到感性的统一。

尽管如此,这一目的的达到离不开康德有关“自我”的概念,正是这个“自我”引出了人性的核心——“自由”。在意志自由原则的支配下,人格使无限的事物形式化,进而保持了它的永久性。这种来自人格本性的一种需要,就构成了人性两种基本法则中的一种。但是席勒并没有继续沿着康德先验道路走下去,而是把自我的存在规则转换成一种心理的冲动。把人性从形而上学的殿堂拉回了现实世界。在此,自我心理的完善就导致--种追求单纯形式的认识冲动。席勒把这种冲动称作人的形式冲动。这种冲动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性里却在状态的变化中保持其人格的不变。同时他也指出:单纯的形式只有在丰富的质料中才能充分的显现全部的人性。由此,在人身上产生了就两种相反的要求,这第二种本性就是感性本性,它要求把理念观念的东西转化成现实,把人的一切素质展现出来。那么感性通过把人的内在的东西内化,理性通过赋予外在的事物以形式,两者的充分实现就达到神性。

从人性抽象的分析过程中,席勒得出了人的两种冲动—形式冲动与感性冲动。他在继承康感哲了和柔的一时,也力图综合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如果说第一种冲动仅仅造成各种情况,那么第二种冲动就在提供法则--当涉及认识时,就是关于各种判断的法则;当涉及行动时,就是关于各种意志的法则。”这样一来,人才可能既

是现实的,又是永恒的;既是个体的,又是族类的;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可是就传承康德的先验人性论这一点而言,这两者存在着严格区别,协调它们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两种冲动不仅是完全独立的(一个要求变化,另一个要求不变),而且具有排它性(两种基本冲动中任何一方的单独强制对于人性而言都是一种强制和暴力状态)。但是席勒巧妙的转向了心理的分析:在先验的范畴内,两种冲动表面的绝对冲突,由于两者限制自身于各自特殊的范围之中,就产生了调解的可能性。如果两者产生了冲突那就是它们超越了彼此的界限。而且在意志自由的能动性下,两个冲动结合了起来,甚至并成一体获得一个中间状况。

《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的美学救世主义在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维塞尔认为:“在18世纪美学理论中构成一个关键性转折点的是席勒的美学理论,而不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因为席勒的美学理论比康德的理论更多地指出了未来的道路。"从西方美学史上来看,把美育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深刻阐述的也正是席勒。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不仅正式提出了“美育”一词,而且还真正的从审美的角度解决了“人是什么”的问题。

席勒在西方哲学,德国古典美学的传统中,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沟通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通过美育育达到两者的统一。调和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理性主义,席勒更是超越了康德在审美中]度的主观性,以客观的方式积极地对待美。不仅如此席勒看到时代的弊病,提

出改变现状的方案,他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证实了18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必须在艺术的领域里开展的原因,而且席勒的主张对于促进德国文化的发展,提高审美趣味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席勒自身的人性学说仍然是-一种空泛的人性学说。他把人性抽象成人格和状态,并以此作为其全部思想赖以存在的根据。事实上这个作为他物存在的根据自身都是缺少根据的。这种心理分析让审美的自由限制于精神之中,艺术之中,抛弃了现实,那么,人所谓的审美自由实际上也是不自由的。

后来,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席勒的美育理论。虽然他依然把人性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作为美育的目标,但是马克思抛弃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面从人类的历史实践来看待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实现美育的目标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视作实践活动的产物、历史的产物,而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教育的结果。虽然马克思不赞成席勒过分夸大艺术教育的作用,幻想用艺术教育来代替社会关系的政治变革,但他高度肯定了艺术教育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人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美本身或纯粹审美就是人的现实的自由实践活动。所以在审美的世界里,人才能扬弃了自身的异化,恢复了完整的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