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审美(美学)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9美感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理想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艺术传达22崇高21优美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虑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创造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有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认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82消融查滓83”观“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87艺术想象力88形式符号性89开放性90他律性91意象的物态化92意象世界层93悲剧性94.反思判断力95先验想象力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98人本主义美学99焦虑说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101利奥塔德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104原型105准主体106超验世界.107集体无意识说108美学的研究对象109美学的学科性质110趣味教育111.实践概念112审美境界113艺术活动114审美活动115审美澄明116多样统一117巫术说118人生样态119审美情趣120审美形态的贯通性121审美形态的兼容性122直观:intuition 123感性直观性124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125艺术天才126绘画127美学研究对象128美学之父129审美直观138形式符号层131色彩132线条133形状134非实体性135生物本能说136劳动说137物质实在层130美育代宗教说139“品”140“悟”141审美惊异142生成性143二重性144艺术敏感145艺术技巧146美的规律147快乐派148美在关系说149立普斯移情说150美在客观论151知觉表象层152人是“世界的美”153心理意识层154隐秀155直觉156通感157第六感官158鲍姆加登15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160自由161实践的基本内涵162自然美163科技美164人生境界165境界166生成论167审美现象168柏拉图的“迷狂”169审美表现170审美欣赏171理式柏拉图提出理式说172期待视界173表现说174“图式化”结构175《丑的美学》176空间艺术177人文学科178高级人生境界179艺术180人的本己性181固定装饰182畅神说183反馈调节184格式塔185判断力186非理想型生存187理想型生存189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190审美理解191艺术创造力192艺术操作193审美个性194怡情养性195自我调节196生命的机械化197心理距离说198意象的物化199人的本己性200超越性201固定修饰202 非固定性修饰203人类的修饰204气韵205自然的人化206自然美207滑稽208审美感受209典型化210艺术修养211异化212艺术构思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6爱得码(AIDMA)原则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18康德“乖讹说”219 诗意220比德说221美的形象性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22美的社会性223审美对象22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2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26美在愉快说227美在关系说228美是生活说229美是理念说230美在形式说231美在完满说232美在无意识说233审美范畴234艺术丑235人格教育说236情感教育说237艺术教育说238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239审美感官240美感的形成241美感的性质242美感的特征243审美理论244精神能感受的完整性245审美意象246形象思维247出入说248美的本质249客观论250主观论251主客观统一论252实践美学253客观精神254后实践美学255实践自由256社会美257造型艺术258表演艺术260语言艺术259综合艺术260形式美261人生实践262空间艺术263净化说26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65埃斯特惕卡266语言267普通语言学268应用语言学269传统语言270内部语言学271“回忆说”27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273艺术的认识功能27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275艺术的宗教功能27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27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27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27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28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28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282意象的生产283形式符号性284意象的生成285意象的结构286理论前提定位288形式符号层290意境超验层289意象世界层290意境超验层291内在感官说292艺术物化293审美认同294“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95美感欣赏活动29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297夏夜星光灿烂美的构成298形象的直觉性299感受的完整性300注意的集中性301想象的生动性302艺术接受303命运悲剧304美的问题的性质305“山羊之歌”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
从《审美教育书简》浅谈席勒的美育观念1. 引言1.1 了解席勒的背景和影响约为2000字。
席勒,全名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是德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美育家,他生于1759年,逝世于1805年。
席勒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自小酷爱文学和艺术,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誉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席勒关于美的理论和对美学的探讨,影响深远,被视为后世美育理论的重要基石。
席勒的主要作品包括《威廉·泰尔》、《艾伯特·维斯曼》等,其中《威廉·泰尔》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些作品中,席勒探讨了人的道德、自由和内在美的价值,提出了他独特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美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的内在美和文化修养。
席勒的美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引领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认识,为当代审美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席勒的背景和影响广泛而深远,他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美育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通过深入了解席勒的背景和他的美育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美育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2 审美教育书简的主要内容《审美教育书简》主要内容包括席勒对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以及他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的阐述。
在书中,席勒深入探讨了美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审美能力对于个体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的促进作用。
席勒还倡导了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个体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欣赏和创造美的作品。
通过细致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和美学原理,席勒希望能够引导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体验和心灵启迪。
《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关于美育观念的重要著作,对于理解席勒的美育理论和对美育的价值意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美学》第七章 美育
⑼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如小说《人到中年》引起领导人对中年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从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与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化交流中,诗歌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⑵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刚才明明使人觉得很亲切、很美,可是转眼之间,又会给人另一种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叹。
⑶它的差异性特别大,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明明是同一个对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个人的感受也会很不一样。
⑷当然,我们说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着不能把握,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⑾商业广告功能。这是艺术品的一种外围功能,在现今商品社会中,艺术品往往兼具审美与商品两重价值,商业广告功能即源于此。
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关系。
答:美育与智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⑴美育与智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包括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美育则是情感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促进情感的表现和升华。智育过程是知识的教学过程,是以概念-逻辑为特征的知识系统为教育内容,美育以形式-情感为特征的审美对象为教育内容,是一个培养审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美育直接与需要、愿望、冲动、快乐、悲痛、幸福等个体生命的状态相联系,并以个性情感的表现和升华为主要目的。智育尽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借助于审美的途径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而缺乏内在的自发性。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
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47、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48、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在西方影响极大。
它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它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艺术的本质。
49、表现说——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其代表人物有西方美学家德拉克洛瓦、克罗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大体上亦可划入表现说。
表现说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表现联系起来,突破了把艺术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真理,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
但表现说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是片面的。
50、有意味的形式说——上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
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说突出了艺术的审美本质方面,比表现说列进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审美纯形式”与一切现实完全切断,脱离人类社会历史,陷入形式主义和神秘主义。
51、符号说——由美国的苏珊。
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应是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
这种学说理论上达到了列高的层次,但仍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艺术技巧: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技能和技巧。天才的独特性表现在他通过高超的艺术性进行创作。
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审美对象:凡是客观上包括现实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等。也包括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等形态。
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席勒的自由观念和美育思想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and we
can
Schiller’S aesthetic thought transcends 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
and
his time in
many aspects.It
also points out
a
valuable mode for
aesthetics,Freedom usually belongs to the later.as many other ideas,it is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that
abstract
Schiller’S fi'PAgdom
are
thought is,The realistic
humanities
have the&alne pufpose
and keeping the intact humanity. and sense
drive is equal to
Sense is emphasized in Schiller’S aesthetics theory
form
drive.ne
关键词:自由美游戏冲动审美教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Seeking freedom by combining the
SeliSe
and ration is the kernel ofDutch classical
aesthetics.In Schiller's Letce体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witll the purpose of freedom’s realization,he Schiller beauty
美学名词解释
(2)审美直观包括两种形式: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主体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来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则是指主体通过直觉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本质特征。
8.审美理想
1)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2)它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与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作出来的;
30、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31、接近联想——是指由于两件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人们在有关经验中经常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因而很自然地会从其中的一个联想到另一个。所谓“睹物思人”、“爱屋及乌”等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32、类似联想——是由两件事物在性质和特征上的相似而引起的。我们常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本质上都建立在类似联想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比、兴等表现方法也与此相关。
3.审美形态
对不同样态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既与主体相关,更与客体相涉;即是长期人生实践活动积淀而成能直观自身的对象性基本样态,又是被感受的对象存在样态的逻辑归类。
4.审美体验
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气质的客体对象所吸引,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到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2)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4)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14.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哲学:美学测试题四
哲学:美学测试题四1、判断题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指的是眉毛。
正确答案:错2、名词解释美学研究对象正确答案: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3、填空题()(江南博哥)的美,()的美,()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正确答案:实践活动,实践成果,实践主体4、多选美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的不同特点是()。
A.潜移默化的感性活动B.自觉自愿的愉快教育C.不是强制性的,所以可有可无D.具有不可抗拒、使人不得不然的力量E.并非纳入国民教育系列正确答案:A, B, D5、判断题美感与理智不能并存。
正确答案:错参考解析:理智指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审美理解指参与审美活动的理性认识。
理解作为美感心理结构元素之一,但它以积淀的形式隐藏于审美心理结构之中暗中起作用。
6、问答题说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1)联系:意境与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装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
( 2)区别: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讲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7、问答题美育是如何转移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正确答案:从生理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快。
从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
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玩。
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8、问答题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艺术品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中介与桥梁。
(2)艺术品作为中介的三个基本特征:①他律性;②形式符号性;③开放性。
9、名词解释鲍姆嘉通正确答案:德国启蒙美学的真正创立者。
有“美学之父”的称号。
美学名词解释
审美意识:指人类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实践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他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理解为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
他科学地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里,实践概念覆盖了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既包括最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又包括种种精神生产活动,以及人们广大的日常生活活动。
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这种情境的有机统一表现在接受效果上又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无限对有限的超越,达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审美关系: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美感:指的是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客体)同时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为主体直观到了这种超越现实功利、伦理、认识的自由人生境界、体验到了人与世界的存在意义而产生的自由感、幸福感和愉悦感。
审美形态:是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
它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将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00037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自考名词解释知识点1、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的爱好和倾向,它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2、美感:主体在具体活动中与审美对象同时建立起来的呈现出的审美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体现出主体直观到超越功利、伦理、认识的人生境界,体验出人和世界的意义而表现出来的幸福感、自由感和愉悦感。
3、审美意识:审美主体在具体的活动中被具有独特性质的个体深深吸引,而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会、咀嚼,进而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4、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将美育看作娱乐和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要具有艺术魅力,以感动给人以教益。
5、审美直观:1、直观是审美经验的一种重要特征,它是指不需要概念推理能够直接把握对象的审美特征,2、直观分为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前者是指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不把握对象的感性特征,后者是指通过直觉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
微信公众号大自考资料海量自考资料与你免费共享5、审美理想:1、是审美主体心中完善的美的观念2、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中,是审美主体想象力和理解力共同动作创作而成的。
3、它处于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最高位置,在审美活动中发挥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6、上升的乘讹、下降的乘讹:乘讹指不和谐、不谐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乘讹”与“下降的乘讹”,上升的乘讹是指超出了预期郊果,下降的乘讹是指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7、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指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象后面。
8、美感欣赏活动:指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9、崇高:1、具有粗犷、博大感性特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气势雄伟2、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励3、引起人们的敬仰和赞叹之情,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10、美育代宗教说:1、由蔡元培提出;2、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3、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4、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11、席勒:提出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感性的途径完善人性12、费希纳:倡导“自上而下”研究美学的方法,实验学家13、命运悲剧说:1、古希腊悲剧的基本形态2、认为人的命运是由神所支配的,是先天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命运3、常常表现为人在命运的拨弄下不仅无所作为,而且结局十分悲惨。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
《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文艺美学》期末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答:“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一般认为,它作为一个独立而有重要影响的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提出。
席勒从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的作用等层面全面地阐发了他的基本思想。
他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设想出发,把美育放到与体育、智育、德育相并列的独立地位进行强调。
在席勒看来,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于培育和养成完整的人,而不是分裂的、冲突的人。
2、艺术作品的内形式答:是指内容的内部结构态势,即由作品意旨或情趣所制约的题材各因素、各部分之间的那种内在联系和组织方式,因此内形式实际上所构成的就是形象、形象体系即各种各样能反映生活、表现情感的“态3、物象、表象、意象:具象,亦称物象,答: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事、物。
它们可以作为文学的反映对象,作为文学创作的原始材料而存在。
表象是物象被反复感知强化之后,在主体思维中形成记忆并随时可以复现的映象。
意象(审美意象)是表象经过主体的加工改造,融会进主体思想情感的产物。
它是意与象的统一,审美者“我”与审美客体“物”的统一。
4、康德的“崇高”观答: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之特征是无形式,这里的无形式不是体积、大小、力度的无,而是对象在形式上的无规律无限制,具体表现为体积和数量的无限大(数学的崇高),力量的无限大(力学的崇高)。
这种无限的巨大、无穷的威力超出了主体想象力所能把握的限度,对象压倒了主体,但同时,作为具备理性能力的主体又能战胜无理性的对象,因而唤起了主体的崇高感。
5、自然美欣赏的三阶段:答:从致用、比德到畅神1)致用内涵:人类从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的一种审美观。
2)比德内涵:以自然景物的某些特征来比附、象征人的道德情操的自然审美观。
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儒家)意义:表明人对自然景物的欣赏,已经同功利相脱离。
3)畅神内涵:指自然景物本身的美可以使欣赏者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畅的审美观。
美学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
美学(课程代码00037)历年真题考过的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一、名词解释2016年10月1.审美体验2.荒诞3.有趣味的形式4.虚静2016年4月1.审美情趣2.审美理解3.生物本能说4.美育的内涵2015.101.意象的结构2.劳动说3.审美形态的生成性4.艺术品的开放性2015.41.意象的生成2.“悟”3.巫术说4.席勒的《美育书简》2014.101.审美意识2.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3.审美理解的多义性4.以道制欲2014.41.载道说2.化育3.优美4.审美距离说2013.71.再造性想象2.审美体验3.游戏说4.艺术的审美功能2013.41.集体无意识说2.审美教育3.审美活动无功利4.兴2012.71.审美趣味2.荒诞3.有意味的形式4.艺术敏感2012.41.喻象2.以美育代宗教说3.悟4.审美需要2011.71.审美形态2.无我之境3.有趣味的形式说4.崇高2010.71.审美形态2.劳动说3.对比联想4.灵感2010.41.有我之境2.审美体验3.空间艺术4.净化说2009.71.审美理想2.审美体验3.优美4.寓教于乐2009.41.审美趣味2.艺术品的他律性3.仿象4.趣味教育2008.71.有趣味的形式说2.寓教于乐3.审美形态4.审美体验2008.41.审美直观2.审美理想3.崇高4.美育代宗教说1.游戏说2.寓教于乐说3.艺术敏感4.审美意识2007.41.命运悲剧2.表现说3.贺拉斯的美育观4.美的问题的性质2006.71.心理距离说2.美感3.艺术的审美功能4.无我之境2006.41.悲剧性2.席勒的美育观3.有趣味的形式说4.审美个性2005.71.内在感官说3.美学思想4.灵感2005.41.观2.移情说3.埃斯特惕卡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004.71.心理距离说2.山羊之歌3.生命的机械化4.游戏说5.《审美教育书简》2004.41.柏拉图的美育观2.美学思想3.审美态度4.艺术敏感2003.41.寓教于乐2.“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3.无我之境4.美感欣赏活动2002.41.寓教于乐5.美学研究的对象3.生命的机械化4.集体无意识说浙江2012.71.丑2.畅神说3.载道说4.以道制欲浙江2010.71.虚静2.再造性想象意象的物态化3.审美情趣浙江2010.41.审美经验2.崇高3.模仿说4.意境浙江2009.7 1.艺术敏感3.移情说3.观4.模仿说浙江2009.41.审美需要2.审美距离3.符号说4.审美教育浙江2008.71.移情2.审美距离3.有意味的形式4.寓教于乐浙江2008.41.审美体验2.审美距离3.表现说4.灵感浙江2007.71.内在感官说2.崇高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无我之境浙江2003.7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突然荣耀说3.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美育5.埃斯特惕卡浙江2002.71.乖讹说2.意境3.期待视界4.美育二、简答题2016.101.简述意象的结构2.简述审美趣味的标准3.简述悲剧的特征4.简述艺术品的鉴赏过程5.简述蔡元培的美育观2016.4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2.简述优美和崇高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3.简述柏拉图的美育观4.简述审美实践是一种人生实践5.简述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2015.101.简析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2.简述意象与意境的区别3.简述艺术技巧与艺术形式的关系4.简述崇高与壮美的联系与区别5.简述席勒的美育思想在西方美育史上的意义2015.41.简述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2.简述艺术的审美功能3.简述审美惊异的主要特点4.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5.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2014.101.简述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关系2.简述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过程3.简述想象力在审美对象的构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4.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5.简述美育的独特性2014.41.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人生活动的独特之处2.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3.简述艺术的核心功能4.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人格教育5.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2013.71.简述审美经验具有非功利性的原因2.简述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3.简述生物本能说的缺点4.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5.简述悲剧作为审美形态的主要特征2013.41.如何提高审美趣味2.简述艺术存在动态过程中的三个环节3.简析审美关系的内涵4.比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为什么不能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2012.71.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什么2.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与其人生实践的关系是怎样的?3.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4.简述喜剧的特征5.简述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线索2012.41.简述美学学科形成的三个阶段2.简述意象的生成3.简述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性原则4.简述亚里士多德划分艺术形态的方法5.简述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2011.71.简述喜剧的特点2.简述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想象的作用3.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4.简述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5.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1.简述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主要特点2.简述艺术接受的主体性3.美育与人格教育的关系4.简述艺术品的层次结构,并说明其内在关系5.简述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2010.71.自然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成为审美对象?2.为什么美不能先于人而存在?3.在审美经验中情感与理智的关系是怎样的?4.简述审美活动的特殊性5.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2010.41.简述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2.如何理解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3.简述作为审美活动中介的艺术品的基本特征4.美育的功能5.简述美学的研究方法2009.71.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构成审美理解多义性的原因是什么?1.简述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作为精神存在的特征2.简述审美境界的性质、特点3.简述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4.简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5.简述感性形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2008.71.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2.康德与博克在优美论上的区别3.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4.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 2008.41.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2.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3.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悲剧的基本特征5.美育的基本特点2007.71.简述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原因2.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3.简述喜剧性的笑的基本特征2007.41.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2.简评郎吉诺斯的崇高观3.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4.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5.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2006.71.简述审美活动中会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2.简述先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原因3.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2006.41.为什么说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艺术意象有何基本特征3.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4.简述艺术功能的多元性5.简述探讨审美欣赏活动心理特征困难的原因2005.71.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2.简述美育的特点3.简述优美的特征2005.41.简析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主要原因2.简述欣赏者在艺术接受中对艺术的重建过程3.为什么应当把审美关系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2004.7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2.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有何区别与联系4.美育的基本特性2004.41.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2.简述美感与美的关系3.简述黑格尔的崇高观2003.41.简述美育的特点2.简述“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3.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致”的原因2002.41.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号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2.简述喜剧性的效果3.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浙江2012.71.简要说明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特征5.简述悲剧的基本特征3.简述审美感知的基本特征4.简要说明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5.简述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浙江2010.71.简述美学研究的方法2.简述优美的特征3.审美趣味的特征和健康标准4.简述什么是意境以及意象与意境的区别5.简述王国维的美育观浙江2010.41.美学学科孕育与形成中经历了哪些阶段2.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3.简要评述席勒的美育思想浙江2009.71.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简要评述席勒的美育思想3.如何理解审美活动中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统一?4.简要说明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的三个阶段浙江2009.41.简述审美感知的特点2.简述审美对象的特点3.简述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的原因4.简述巫术活动对审美的原始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原因5.简述人变为“非人”的真实含义浙江2008.71.审美活动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判断活动的特点是什么?2.荒诞作为现代审美形态有哪些基本特点?3.(通常意义上的)艺术品是什么性质的物品?4.为什么说“趣味无可争辩”是十分有害的?浙江2008.41.审美活动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科学认识、道德判断活动的特点是什么?2.作为审美形态的喜剧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意象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浙江2007.71.简述艺术的存在方式2.简述意境与意象的区别3.简述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4.简述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浙江2003.71.试简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这一命题2.试述丑的审美价值3.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何区别?4.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重要方式?浙江2002.71.简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2.美感中的直觉有哪些特征?3.什么是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4.简述美育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三、论述题2016.10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美育”,在理论上明确了美育的重要作 用。蔡元培在 1912年提出要把美育列 入教育方针,这一主张表明他也深刻认 识到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在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席勒 的“美育说”更有值得借鉴之处。
从社会文 化 大 环 境 来 看,当 代 经 济 的发展也 对 人 才 提 出 了 新 的 要 求,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 行 素 质 教 育 的 决 定》中 就 提 出 “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共同发展, 将美育 在 法 律 上 纳 入 教 育 体 系。 此 外 还有一些 中 学 定 期 举 办 艺 术 展 览 或 是 组织学 生 去 美 术 馆 等。 从 个 人 的 角 度 来看,这一点也正是席勒“美育说”所根 本的出发点,美育可以实现人的精神自 由与解放,可以完满人的个性,使 人收 获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
席勒认为艺术家是与政治完全独立的他们虽处于时代来净化他们使他们在娱乐中排除人性和粗野达到人性的完满与解放
《长江丛刊 》2018.09
浅析席勒的美育思想
■曹鑫源 /郑州大学文学院
摘 要:作为西方重要美学家,席 勒 的 突出贡献之一是明确提出了“美育说”。 《审美教 育 书 简 》是 席 勒 美 学 思 想 的 集 中体现,也正是在此书中席勒首次提出 “美育”的 概 念。 《审 美 教 育 书 简 》核 心 思想是“人们通过美走向自由”,将人的 自由与美育紧密联系。 关键词: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美育
当代社 会 进 步 的 同 时 也 存 在 着 一 些问题,例如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的失 衡,人 与 自 然 关 系 的 破 裂 等 等,这 都使人们 感 觉 到 像 是 卡 夫 卡 笔 下 异 化 了的“甲 虫 ”。 人 们 现 在 享 受 快 节 奏 经 济发展的 同 时 忽 略 了 对 精 神 世 界 的 建 设。同时 一 味 追 求 经 济 的 进 步 也 使 我 们与自然之间不再融洽,我们不再拥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心境,也 没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 天”的美景。面对这 样一 种 情景,审美 教育的紧 迫 性 与 重 要 性 就 显 得 十 分 突 出。席勒 “美 育 说 ”中 所 提 到 的 感 性 与 理性相融 洽 的 状 态 是 我 们 所 共 同 追 求 的目的。
美学00037简答题+名词解释(史上最全吐血整理)笔记小抄
26.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两者合为一体就是意象。
(1)意象的生成是主体和客体在审美状态下交融的动态心理过程(2)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与想象起着重要作用,两者的结合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意象世界。
27.“悟”:(1)“悟”指的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主体在“悟”中终于克服了艺术品中符号与之间的矛盾,进而通过意象重建直接把握了其内在意蕴。
28.巫术说:(1)是20世纪一种关于艺术和审美发的理论,其主要依据是秦勒和弗雷泽关于原始文化的学说。
(2)这种学说认为巫术活动是孕育艺术的母体,人类最初的艺术因巫术需要而产生,并作为巫术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29.席勒的《美育书简》(1)席勒的《美育书简》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2)在这部著作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26、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二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
(2)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等。
27、罗森克兰兹的《丑的美学》(1)这是西方第一部专门研究丑的美学著作,标志着作为审美邢台的诞生。
(1分)(2)罗森克兰兹把丑和美并列起来,认为丑不仅是美的陪衬物,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2分)28、审美理解的多义性:审美对象的意义不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感性形象暗示出来的。
对审美对象的理解不能通过逻辑推理.而必须通过直观来把握,因此其意义就显得含蓄而丰富。
29、以道制欲:“以道制欲”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重要主张。
(1分)所谓“道”,是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1分)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6.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指在审美时间中,不同的审美样态在与主题构成不同的审美关系时,(2分)所产生的不同趣味效应。
《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
《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审美教育书简》的美育思想廖⼩玲 安思余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第⼀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这⼀概念,根据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和抽象⼈性论提出了⼀系列美育思想主张,书中对美育的性质和社会作⽤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审美教育可以恢复⼈的感性与理性的统⼀造就完满⼈性使⼈进⼊⾃由王国,因此审美教育是实现⼈的⾃由的唯⼀途径。
⼀、席勒美育思想产⽣的社会背景(⼀)社会背景席勒⽣活的18世纪是欧洲的启蒙时代,此时的法国是欧洲甚⾄世界的⽂化中⼼,但是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在经历了影响深远的30年战争之后,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政治、经济、⽂化都较落后,因此反抗封建专制,统⼀国家的呼声⽇益⾼涨。
外来⽂化特别是法国⽂化⼤量⼊侵德国,掀起了德国境内“法国化”之风包括席勒在内的⼀批启蒙知识分⼦积极反对对法国⽂化的拙劣模仿,旨在发展本国民族特质的优良⽂化。
法国⼤⾰命带来的腥风⾎⾬和失败也使得席勒看到仅仅依靠暴⼒是不能取得⾰命成功的,要达到⾃由王国,他认为不是政治经济的⾰命,⽽是审美教育,⾄少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的条件,因此必须经由审美教育这⼀环节才能进⼊⾃由,“⼈们在经验中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必须假道美学问题,因为正是通过美,⼈们才可以⾛向⾃由。
”席勒发觉他所处的时代现实的需要⽀配了思维,功利主义⼤为流⾏,⼈们普遍关注的是建⽴国家政治⾃由。
所以今天的时代,⽆论是需要或风尚,都是对艺术不利的,天才们正在远离真正的艺术。
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使得⼈与⼈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席勒把指责的⽭头指向现代⽂明,他认为,“⽂明远没有给我们带来⾃由,它在我们⾝上培植起来的每⼀种⼒都只是出⼀种新的需要。
物质枷锁的束缚使⼈越来越胆颤⼼惊”,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和森严的国家等级制度也割裂了⼈的天性的内在联系,他谴责现代社会是⼀个畸形的社会,“时代的精神就是徘徊于乖戾与粗野,不⾃然与纯⾃然,迷信与道德的⽆信仰之间;暂时还能控制这种精神的,仅仅是坏事之间的平衡。
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提出,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
“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形象性。
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塑造的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任何艺术都不能没有形象。
主体性。
是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美育: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 (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
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寓教于乐:(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过感动给人以美感。
2.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2.通过艺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3.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反思。
3. 生命的机械化: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4. 集体无意识说: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莱格提出的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有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说”的驱动下进行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刚从起源的角度界定的学说。
5. “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答:1,乖讹指不和谐,不协调,是喜剧产生原因的一种解释,斯宾塞进一步提出“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上升的乖讹”指超过了预期的效果3“下降的乖讹”指达不到预期效果4,这种说法不能解释所有喜剧的效果。
6. 无我之境答:1,无我之境是意境的主要类型之一;2,指创作主题完全消失,隐藏在艺术意向的后面。
7. 美感欣赏活动。
答:是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8. 柏拉图的美育观:1.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合格公民的角度看待美育的2.认为艺术起源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着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教坏3.艺术作品应模仿好的人物和行为 4.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9. 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是能深刻揭示审美现象的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知,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10. 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悦。
11. 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题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和悟性。
美育名词解释
一、戏剧美学中的三个派别及代表人物:俄国学派,又叫体验派,再现派、写实派代表人物俄罗斯的戏剧大师斯坦尼拉夫斯基德国学派,代表人物,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也可叫表现派。
东方学派,也叫中国派,代表人物,梅兰芳。
二、乡土艺术:是指土生土长的业余艺术家以本地区的乡土风物为题材而创作的艺术,这些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大众艺术:是指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艺术。
四、意匠:就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的构思设计。
五、搜妙创真:艺术的真是不是客观真实的模仿和照抄,而是一种概括、更集中。
更浓缩、更优美,因而更有感染性的真实。
六、迁想妙得:就是志艺术家发挥审美的想象力,并把自己的情思迁入或寄寓与具体的形象之中,从而使艺术达到一种主客观完全高度契合交融的神奇境界,妙得是迁想的结果。
七、.胸有成竹,造型艺术家尽享创作室要深思熟虑、进入物我化一的忘我境界,全面构思,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佳效果。
八、.意在笔先,在画之前对所画对象进行深思熟虑后在画。
一气呵成。
九.内极才情,外周物理: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从内因要靠情,从外部讲要符合客观规律。
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艺术家首先应该深入生活,想客观规律和自然规律学习,使万物形象进入胸怀。
十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艺术家要移情入境,使描绘对象成为自己的情绪,无我之境是指主体要完全消融到客体之中,使客体中完全不体现主观情绪。
十二、气韵生动:指艺术家通过人物的具体形象表现出物象的内在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十三、以形写形:画家要深入体验,观察自然地风貌和精微。
力求逼真的再现自然山水的形和色。
十四、穷形尽相:就是要尽可能的穷尽客观物象。
十五、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就是通过具体的感性形式的描绘,达到最终表现神态气质的目的。
十六、离形得似。
超以物象:指艺术家在处理艺术的描绘对象时,不是被动的,自然主义的,完全可以匠心独运,出奇超常,通过自己的审美体验,对艺术形象赋予自己的强烈的感染力:实现艺术特有的动情感召力和审美感染性。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4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4(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题(总题数:9,分数:18.00)1.柏拉图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解析:2.席勒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他的美育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和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解析:3.马克思的美育观(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名词解释]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席勒的美育观
席勒的美育观是德国启蒙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对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解释的一种理论观点。
席勒认为,美育不仅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美的欣赏力,更是人类精神和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席勒的视角出发,揭示他的美育观点,并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意义。
席勒将美育理解为培养和教导公民的过程,通过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达到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素养和道德水平的目的。
他认为,美的力量具有启迪智慧和激发情感的作用,能够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安宁和精神的富足。
因此,美育在培养人的个性和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席勒而言,美育的本质是自由发展个人的能力和潜能。
他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自由发展的机会,通过美育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他认为,只有在个体自由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社会才能实现进步和繁荣。
与此同时,席勒还强调了美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他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美的力量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正直,使他们具备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并主动追求公正和公义。
因此,通过美育的方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公正。
席勒的美育观在当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首先,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浮躁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让学生接触和欣赏美的事物,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独立的审美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辨别真假、美丑和善恶。
其次,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美的力量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愉悦感,并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学生可以在忙碌学习的同时获得放松和愉悦,从而更好地调节情绪和保持心理健康。
再次,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
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学生可以感受到善良和正直的力量,培养自己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并通过行动追求公正
和公义。
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价值观,从而成为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公民。
最后,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接触和欣赏美的事物,学生可以开阔思维,激发创造力,并从中获取灵感和创新的能力。
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在各个领域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席勒的美育观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当代教育中,美育具有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心理健康、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美育,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出更多拥有审美能力和道德意识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