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三取穴经验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小腿部:骨边,骨中,筋边取
• 骨边:胫骨后缘骨边 三阴交,阴陵泉 • 骨中:胫骨内侧面中间。 蠡沟,中都 • 筋边:跟腱的前边 复溜穴,筑宾穴
5.膝关节部:骨髁上下与后方
• 髁下: • 胫骨内侧髁下缘有阴 陵泉,后1寸是膝关穴, 再后两肌腱(半膜肌 腱与半腱肌腱)之间 是阴谷穴。
• 髁上:股骨内上髁 上缘有曲泉穴。
2. 。
• 少府穴:第四、五掌指关
节后方,四、五掌骨之间 取穴。
3.腕部:两骨、两筋、一横纹
• 两骨:大多角骨和豌豆骨。 • 两筋: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 • 横纹:腕横纹。
• 太渊穴 大多角骨的桡侧下缘
• 神门穴 豌豆骨的桡侧。
• 大陵穴 两筋之间。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
• 骨边:是指桡侧骨边 和桡骨茎突边。
• 捻转下压式 捻压式适于皮部需得气及捻转补泻时,右捻进针为泻,左捻补法。 • 连续压式多用于头皮部皮肉非常浅薄的部位,如印堂、百会等穴位的进针, 及需沿皮刺、皮内刺的各种病症。
• (3) 融经典、萃精华,巧立补泻手法
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 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搓紧固定加震动,推内搓 左随补功;动退搓右迎提泻,刺激妙在强弱中。”意即在 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前努出,针左转搓紧,以慎守经气
• (4)参穴理、识法度,巧施配穴共济
杨甲三深得穴理,阐发穴性,并灵活运用于临床。 • 主张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五脏病机统一起来,加以辨证 运用。即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 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专
法”的诊治方法,拟订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五输穴辨
证适用程序。这种诊治特点是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的取穴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主治作用结合起来, 以经脉病证纵向定位,以五输穴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 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可以进行较为规范和灵活的辨证治疗,
而后推内为补法。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后,针右
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震动为泻法。其特点是将捻转 搓紧与震动固定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慎守经气,使气至病 所。
• (3) 融经典、萃精华,巧立补泻手法
杨甲三还特别强调针刺过程中“神”和“功力”的运用,常教导 学生“不可枉针”,尤其是补泻过程中,必须“手如握虎”“心 无旁骛”,才能达到最佳的补泻效果,最忌“轻浮”, • 杨甲三对于刺激程度之强、中、弱也有独特的见解,临证时应根
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骨、筋、肉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根据这一
规律,杨甲三教授结合西医解剖知识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逐经进行了腧 穴定位分析,形成了独特的取穴经验。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
础,也是人体体表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解剖标志,根据“三边”“三
间”的规律,结合纵向的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取穴。掌握这一规律,使取 穴准确、简便、易记。“三间”“三边”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
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怒爪切”
之功,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
• 悬空下压式 空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不需得气的情况下采用及人体大部分穴位、
各种长度的毫针进针。四肢、腹部肌肉丰厚或平坦处的穴位需直刺或深刺时
多用之,如合谷、足三里及腹部等穴处。 • 角度转变下压式 角度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需得气时采用及全身所有穴位的进 针,腹部诸穴尤宜之。角度压式一般使用1寸至1寸办长度的毫针行直刺。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 阳溪穴:大多角骨、桡骨、两筋间 (拇短伸肌腱和拇长伸肌腱之间)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阳池穴:月骨、尺骨、两筋间 (伸小指固有肌腱和指总伸肌腱之间。)
3.腕关节部:筋骨间取
• 阳谷穴:三角骨、尺骨之间。
4.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 小肠经
• 支正穴 • 尺骨内侧边缘。
• (1) 究穴理、抓规律,创“三边”“三间”取穴法
杨甲三取穴经验是以其深究穴理、悉心总结的腧穴规律为核心的。是对腧穴 形、质的深刻认识。大凡取穴,当有纵横两个方面的坐标定位。纵向定位通
常是根据骨度分寸这一熟悉的取穴定位方法,但还需横向定位方法,纵横相
交才能准确定位,杨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 “三边”(骨边、筋边、肉 边)“三间”(骨间、筋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腧穴“非
思想相一致。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治疗精神既取决于对病、
方、药、穴的深刻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又来源于对临证 经验的高度总结与概括。这种“专治”并不与中医辨证相 矛盾,实际上是对辨证前提下施治的补充,完善了中医论 治体系。
• (5) 论治之法,针药并举
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 • 其一,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 • 其二,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杨甲三常论及于此,用药 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 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罢了。杨甲三早年习医之始即内外 兼修,后虽专攻针灸,但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荒疏,临证时每遇
从而提高了针灸疗效。
• (4)参穴理、识法度,巧施配穴
• 运用头部腧穴治疗病种多达五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 各科及急症救治。临床上凡遇脑病、头面五官见证,头部腧穴必
用无疑。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据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
杨甲三运用头部腧穴特别注意它们的主治规律,如精神神志疾病,
多取前额发际以上的腧穴及顶部腧穴,取神庭、本神、四神聪,
• 足阳明胃经
• • • •
头 腹 尾 边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丰隆
4.小腿部
腓肠肌 合阳穴:两个头合在一起的部位。
足太阳膀胱经:分肉取。
承山穴:两个头分开的地方。
承筋穴:合阳穴与承山之间。 飞扬穴:腓肠肌的边缘 承山穴外侧 斜下一寸
4.小腿部
• 腓骨前 阳陵泉 外丘 阳辅 • 腓骨后 阳交 光明 悬钟
6.上臂部:一肌一骨前后取
• 一肌:三角肌 一骨:肱骨。
• 臂臑穴
三角肌的前下缘与肱骨的交点
• 臑会穴
三角肌的后下缘与肱骨的交点
7. 肩关节部:锁骨肩峰前后取
• 锁骨肩峰的前缘直下骨下凹陷 肩髃穴 后缘直下骨下凹陷 肩髎穴
8.肩胛部:胛冈中、端、上下取
• 肩胛冈 中点,冈上缘上1寸 秉风穴
冈下缘下1寸 天宗穴
6.上臂部:一肌两条沟中取
• • • •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在肱二头肌中间,腋前纹头下二寸。 腋前纹头下 3寸,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腋前纹头下 4寸,肱二头肌的桡侧沟中 肱骨内上髁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 一肌:肱二头肌。 • 两条沟:肱二头肌的 桡侧沟和尺侧沟。
1.指尖部:爪甲角根取
• 商阳穴:食指桡侧爪 甲角的根部。 • 关冲穴:无名指尺侧 爪甲角的根部。
• 少泽穴:小指尺侧爪 甲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前后取
• 大肠经: • 二间穴、三间穴 • 第二掌指关节桡侧的前、后取 • 三焦经: • 液门穴、中渚穴 • 第四、五掌指关节的前后取 • 小肠经: • 前谷穴,后溪穴 • 第五掌指关节尺侧的前后取。
孔窍或凹陷的部位,故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应腧穴的本质,符合
腧穴的本意及其经络气穴流注出入特性。
• (2) 探幽微、重实践,倡毫针单手进针法
杨甲三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
都不可草率行事。双手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速度 慢,费时费力。杨甲三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
2. 跖趾关节部:跖趾关节前后取
• 胃经 • 胆经 内庭穴、陷谷穴 侠溪穴、地五会穴
• 膀胱经 通谷穴、束骨穴 • 在跖趾关节的前、 后取。
3.足踝部:踝尖上下前后取
• 外踝尖直上 3寸 悬钟穴
直下 外踝下缘下五分 申脉穴
后边 昆仑穴
前边 解溪穴 • 都是以外踝尖为标志的。
4.小腿部
• 胫骨前肌
• 肩胛冈 外端下缘内1寸 臑俞穴
• 肩胛冈 内端上缘外1寸
曲垣穴
9.颈部:一结、一角、一条肌
• 一结 结喉 • 一角 下颌角。 • 一条肌 胸锁乳突肌
• 平结喉:前缘 人迎穴 中间 扶突穴 后缘 天窗穴
• 平下颌角:前缘 天容穴 后缘
历兑穴 窍阴穴 至阴穴 爪甲角外侧的根部
杨甲三取穴经验小结
手三阴经分部 躯干部
手三阳经分部
足三阳经分部 足三阴经分部
1.指尖部:指尖、爪角根取
• 中冲穴:中指尖端。 • 少商穴、少冲穴:爪甲
角的根部。
• 少商穴 拇指桡侧爪甲
角根部。
• 少冲穴 小指桡侧爪甲
角的根部。
2.掌指关节部:掌指关节后方取
• 鱼际穴:第一掌指关节后
方、第一掌骨内侧边。 • 劳宫穴:第二、三掌指关 节后方;二、三掌骨之间, 偏于第三掌骨桡侧边。
4.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三焦经 外关 支沟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尺、桡两骨之间 会宗穴 尺骨桡侧边
4.前臂部:骨边、骨间、骨两边
• 大肠经:
• 偏历、温溜、下廉 桡骨的外侧 • 上廉、手三里、曲池 桡骨的内侧
5.肘关节部:纹头、肘尖是标志
• 曲池穴:屈肘纹头尽处(尺泽与肱骨外上髁之间) • 小海穴:肘尖与肱骨内上踝之间。 • 天井穴:肘尖上1寸(肘尖—尺骨鹰咀)
疑难杂症,则以针药并举,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颇有效验。
• 其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 法所囿。
足少阳胆经:腓骨前后取。
1.足部:足心、爪甲根
• 涌泉穴:足心。
• 隐白穴:大趾内侧爪甲角的根部。 • 大敦穴:大趾爪甲根外1/4。
2.跖趾关节部:跖趾关节前后取
• • 脾经:大都穴,太白穴 肝经:行间穴,太冲穴
3.足踝部:踝尖上下前后取
• 内踝尖 上3寸,胫骨后缘 三阴交 • 内踝尖 直下, 内踝下缘下四分 照海穴 • 内踝尖 前 中封穴 后 太溪穴。都以内踝尖为标志
• 经渠穴:在桡骨茎突
最高点的掌面骨边。
• 孔最穴:在掌后第一
横纹上七寸,桡骨的
尺侧边。
4.前臂部:骨边、筋边,筋间取
筋边: 神门、阴郄、通里、灵道
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
筋间: 大陵、内关、间使、郄门 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肘关节部:横纹、纹头、筋两边
• 肘横纹上
尺泽穴 肱二头肌腱桡侧边 曲泽穴 肱二头肌腱尺侧边。 少海穴:屈肘时,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处
1.背腰部取穴规律:
椎间寸半与3寸
• 两椎之间 • 旁开1.5寸
膀胱经第一条线的穴位
• 旁开 3寸 膀胱经第二条线的穴位
2.胸部取穴规律:肋间2、4、6
肋间隙 中线 任脉穴位
旁开2寸 肾经穴位 旁开4寸 胃经穴位 旁开6寸 肺经 脾经穴位
3.腹部取穴规律
基本上是上下1寸, 中线 任脉穴位
旁开半寸 肾经穴位, 旁开 2寸 胃经穴位 旁开 4寸 脾经穴位。
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下原则:①每日针刺时注意刺激要轻,间
日刺激,强度宜中等。②针下不得气时,需强刺激。③引气向上 或向下时,宜强刺激。④要气至病所,需施强刺激⑤急性病需施 强刺激。同时还应注意,强刺激时取穴要少。头部腧穴 皮内刺 是指将针沿头皮约15度角刺与头皮内而不穿透之,为补法;而按
常规将毫针沿头皮越30度角刺于头皮与颅骨之间为泻法。
配合皮内刺,形成了疗效卓著的“调神针法”,广泛应用于癫痫、 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精神紧张综合症、精神性 月经不调等疾病;风证(不论外风、内风)多取风池、风府等颈 项部腧穴;头顶部腧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杂症,均可应用,揭示
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
• (5) 论治之法,针药并举
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三个特点。 • 其一,杨甲三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 穴的精神。可以说这种治疗思想是建立在辨病、辨证与辨 症的基础之上的,与其注重辨共性与辨个性相结合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