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的策略只是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小学数学教学四维目标整合的策略数学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这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这单一的目标,转向体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维合一的多元目标,使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还关注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相互照应,和谐统一。
一、把握学科教学的整体目标,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制定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是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根据“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思考与态度”四个维度来建构展开的。
四个维度目标相互渗透,彼此交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知识技能学习是实现其他三个方面目标的载体,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体现了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要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如应用题教学不仅仅是结构和数量关系的分析,计算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概念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记住一些概念、定义和公式。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学目标不能仅定位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怎么画轴对称图形”。
新课程教学目标则定位于让学生学习这些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让学生感受“轴对称图形”之美,把学生引出教室,离开课本到现实生活中观察、发现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的,亲自感受到顺序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学好数学知识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时设计这样了以下的练习:(1)观察国旗图案,你能找出哪些国家的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2)古今中外,有许多著名的建筑也是对称的,让学生欣赏图片——人民大会堂、故宫、中山陵、埃菲尔铁塔等等,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
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建筑是对称的?课后收集一些对称建筑的图片,在同学之间交流。
再观察一下,能在你居住的周围找到对称建筑?(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之一,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出示一系列剪纸,说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你知道是怎么剪成的?你想剪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吗?准备怎么剪?
这样,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并创造美,初步体验数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育和美育教育。
又如编制应用题,可结合时事新闻,让学生既巩固数学知识,又及时地了解有关最新的社会新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我国内地“非典”疫情在未来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2、从你以往获得的信息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内地“非典”疫情呈现这样的趋势?
这样的应用题,能让学生在仔细观察中发现规律,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和预测,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我国非典疫情已得到控制”,“是党中央的英明正确的领导”,“是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是广大群众的防护意识增强了”,“是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必然结果”等等。
这样的应用题对引导关注社会、自我保护、爱我中华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二、课时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实现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的并重。
所谓显性目标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到的目标,即认知性领域的目标,如学生会计算分数乘除法,会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等。
所谓隐性目标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数学思想以及对学生进的能力培养及习惯养成,即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如了解转化思想、学会自主探究、培养语言表述能力、在学习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前者忽视后者,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要求的。
在实践中,我们要求一节课既有可检测的显性目标,也要有隐性目标,两者形成多层次教学目标的相互照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认钟表》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这是可检测的显性目标;隐性目标有:2、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概括能力;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显性目标,那就是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没有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快乐。
如果教师只注重后者,让学生一味地观
察钟表、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作息安排,而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可能学生就不会有扎实的基础。
两者相互照应,才能使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又力求高效。
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并重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忽视知识技能目标,而热衷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等目标的教学。
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的基石,只有夯实基石,我们才能借助知识和技能这一载体,实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
因此,教学中以显性目标为主线,隐性目标穿插其中,以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计算》为例,其显性目标为理解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理解如何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并能正确地计算侧面积;其隐性目标是通过操作,建立空间观念,探究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体会算法多样化,通过设置生活中的情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这个曲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通过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得到长方形,比较长方形与圆柱体的侧面之间的关系,由小组讨论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转立体为平面,再把“面”转换成“体”,达到了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可见,显性目标的达成必须有隐性目标的作用,而隐性目标的达成必须依托显性目标,使两者相互补充,形成统一整体,使学生获得发展。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当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教师就需要对如何达到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操作实践,去和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方法,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精神等。
如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只要按教材选定的一种算法,进行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学会,然后进行强化训练。
把算法看作是对学生的“规定”,把会算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
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掌握算法,熟练正确计算”训练的层面上,应定位于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多样化,探求算
法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是把算法看作是学生的“创造”,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算理,通常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计算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中确认修正算法,以理解算理,允许学生在练习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再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比较反思,提高优化算法。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是只听老师讲解,而是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建构知识,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
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操作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在民主、合作、和谐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探究、交流、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比较、讨论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从折、量、比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让他们体验学习的愉快感和成功感。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应是多个层面的组合,它体现出对人的培养的全面要求,既要增长知识,又要培养能力,还要促进人的发展,数学教学必须从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唯一目标转到首先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来。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学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