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建筑力学电子教案重心和形心 精品 精品

合集下载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2、列出平衡方程:由∑FY = 0,建立平衡方程:
由∑FX = 0 ,建立平衡方程:
反力FNBA为负值,说明该力实际指向与图上假定
指向相反。即杆AB实际上受拉力。




小结:
平衡条件求解未知力的步骤为:
1、合理确定研究对象并画该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2、由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
3、由平衡方程求解未知力
各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称为空间力系.
平面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都汇交于同一点的力系。
平面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平行的力系。
平面一般力系:各力作用线既不汇交又不平行的平面力系。
三、静力学的研究对象(了解)15分钟
刚体: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大小和形状始终保持不变的物体。
静力学的研究问题:
1、物体的受力分析
建筑力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则,在保证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节约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
二、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了解)15分钟
研究对象按几何特征分类:
1、杆:它的几何特征是细而长,即l>〉h,l〉〉b。杆又可分为直杆和曲杆。
约束力:约束作用在被约束物体上的力。
约束力的方向恒与约束所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
受力分析1、根据约束性质确定约束力;2、取隔离体;3、画受力图
后记:
教案
授课题目

习题课
授课时间
4

复习物体的受力分析
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
讲授
教学目标
掌握:
受力分析1、根据约束性质确定约束力;2、取隔离体;3、画受力图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程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程

教案系部:建筑工程系课程:建筑力学班级:建筑工程技术教师:教案绪论一、建筑力学的任务(掌握)35分钟1 荷载定义及其分类荷载: 主动作用在房屋上的力。

(自重、风压力)分类:按作用时间分:恒荷载和活荷载按分布情况分: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按性质分:静力荷载和动力荷载2 结构定义及其分类结构:是在建筑物或构筑物中起骨架(承受和传递荷载)作用的主要物体。

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结构体系巨型框架体系3平衡状态定义平衡状态:结构及其组成结构的各构件相对于地面保持着静止状态。

4构件正常工作的三个基本要求强度:结构抵抗破坏的能力。

刚度:结构(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稳定性:构件保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5 由上述四个方面总结出建筑力学的任务建筑力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则,在保证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节约的前提下,为构件选择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计算理论及计算方法。

二、建筑力学的研究对象(了解)15分钟研究对象按几何特征分类:1、杆:它的几何特征是细而长,即l>>h,l>>b。

杆又可分为直杆和曲杆。

2、板、壳:它的几何特征是宽而薄,即a>>t,b>>t。

平面形状的称为板,曲面形状称为壳。

举例讲解3块体: 它的几何特征是三个方向的尺寸都是同量级的。

4薄壁杆:它的几何特征是长、宽、厚三个尺寸都相差很悬殊,即l>>b>>t 。

三、建筑力学的分析方法(了解)建筑结构分析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验分析和数值分析三个方面。

四、建筑力学的意义(了解)1、基础学科,为后续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2、结构设计,正确的对结构受力分析和力学计算,保证结构安全、经济合理。

3 建筑施工,理解图纸(读图)、组织施工、制定安全质量措施。

举例 讲 解小结:本次课重点掌握 建筑力学的任务 了解建筑力学的对象、方法、意义后记:理论分析 实验分析计算结构实际结构计算模型实验模型教案授课题目章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授课时间 2 节第一节力和平衡第二节基本公理检查签字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讲授教学目标掌握:静力学公理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公理2 二力平衡公理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公理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公理公理5 刚化原理了解:力的定义及分类、力系的定义及分类、静力学的研究问题教学重点静力学的基本公理教学难点静力学的基本公理教学内容、方法及过程附记新课导入:在平时生活中,力是无时无刻的存在我们身边的!那么,什么是力那?我们下面来学习第一章,从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第一节力和平衡的概念一、力的定义及分类(了解)15分钟力: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力对物体作用效应: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叫做力的运动效应或外效应。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建筑力学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内容。

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

建筑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建筑力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案例分析。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2.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建筑材料的破坏形式和强度指标。

建筑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建筑材料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实验报告和案例分析。

第三章:静力平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静力平衡的条件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静力平衡的条件和原理。

力的合成和分解。

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支座反力和作用力计算。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静力平衡的条件和原理。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实例和练习。

第四章:梁和板的内力计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梁和板的内力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梁的剪力、弯矩和支座反力的计算。

4.2 教学内容梁的内力计算:剪力、弯矩和支座反力。

板的弯矩和剪力计算。

梁和板的内力计算实例。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梁和板的内力计算方法。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让学生回答梁和板的内力计算方法。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相关实例和练习。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建筑力学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力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

让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2 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力学的基本概念:力、变形、应力、应变等。

力学的基本原理:牛顿运动定律、胡克定律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和参与讨论来加深理解。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建筑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

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2.2 教学内容建筑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等。

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剪切试验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对建筑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基本力学性能指标的理解。

通过实验报告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建筑结构的基本受力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基本受力分析方法。

让学生掌握梁、板、柱等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建筑结构的基本受力分析方法:静态平衡条件、动态平衡条件、力矩平衡条件等。

常见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梁的弯曲、梁的剪切、柱的压缩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计算来加深对建筑结构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建筑结构受力分析方法的理解。

通过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建筑结构受力特点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极限状态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极限状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第2章 力系的简化 《建筑力学》教学课件

第2章 力系的简化 《建筑力学》教学课件
平面力系又可分为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平行力系和 平面任意力系。
空间力系同样也可分为空间汇交力系、空间平行力 系、空间任意力系。
2.1.1 力 系 的 分 类
(1)平面汇交力系: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在同平面内且相交于 同一点。其中,共点力是汇交力系的一种特殊情况。
(2)平面平行力系: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在同平面内且互相平 行。
图2-1
2.2.1 平 面 汇 交 力 系 的 简 化
力三角形法则:分力 F1 、 F2按力的方向
首尾相接,而合力R则沿相反方向,从起点
指向最后一个分力的末端。
F2 F1
F3 F4
F3
F4
F2
F1
F2
F3
F4
力多边形法则:分力按力的方向沿力多边 形的某一方向首尾相接,而合力R则沿相 反方向连接力多边形的封闭边。
d M A 25 0.282 m
R 88.69
因为主矩为逆时针,故需将主矢向A点的
2.2.2 平
右侧平移。力系的合成结果为一合力,其大

小和方向与所求的R相同.







一绞盘有三个等长的柄,长度为L,相互夹角为1200
如图所示。每个柄端作用一垂直于柄的力P。将该力系
向BC连线的中点简化,结果为(
效的。
2.2.2 平 面 任 意 力 系 的 简 化
•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
合成为一作用于O点的一个力R,其大小等于原力 系中各力的矢量和.
R的大小: R
Rx2
R
2 y
X 2 Y 2
2.2.2
Fn

R

R的方向: tan Ry

08 建筑力学 第八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课件

08 建筑力学 第八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课件

dI x1 0 d
dI y1 d
0
同样可以得到式(8-10)或(8-11)的结论。这表 明:当α改变时, I x 、I y 的数值也发生变化,而当 α=α0时,二者分别为极大值和极小值。 定义 过一点存在这样一对坐标轴,图形对于其 惯性积等于零,这一对坐标轴便称为过这一点 的主轴。图形对主轴的惯性矩称为主轴惯性 矩,简称主惯性矩。显然,主惯性矩具有极大 或极小的特征。
i i
第二节 静矩
一、定义 任意平面几何图形如图A-1所示。在其上取面 积微元dA,该微元在Oxy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定义下列积分:
S x ydA
A
S y zdA
A
(8-4)
分别称为图形对于x轴和y轴的截面一次矩或静 矩,其单位为 。
如果将dA视为垂直于图形平面的力,则ydA 和zdA分别为dA对于z轴和y轴的力矩; 和 则分 别为dA对z轴和y轴之矩。图8-6图形的静矩与形 心图形几何形状的中心称为形心,若将面积视为 垂直于图形平面的力,则形心即为合力的作用 点。 设z、y为形心坐标,则根据合力之矩定理
二、一般物体重心的坐标公式 1、一般物体重心的坐标公式 如图8—1所示,为确定物体重心的位置, 将它分割成n个微小块,各微小块重力分别为 Gl 、 G2 、 ……Gn ,其作用点的坐标分别为 (X1、Y1,、z1)、(X2、Y2、z2)…(Xn,Yn、 Zn) ,各微小块所受重力的合力W即为整个物 体所受的重力 G =ΣGi ,其作用点的坐标为 C(xc,yc、zc)。对y轴应用合力矩定理,有:
第八章
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
在建筑力学以及建筑结构的计算中,经常 要用到与截面有关的一些几何量。例如轴向拉 压的横截面面积A、圆轴扭转时的抗扭截面系数 WP 和极惯性矩 IP 。等都与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有 关。以后在弯曲等其他问题的计算中,还将遇 到平面图形的另外一些如形心、静矩、惯性矩、 抗弯截面系数等几何量。这些与平面图形形状 及尺寸有关的几何量统称为平面图形的几何性 质。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课程电子教案
作 组 成 分 析 时 ,体 系 中 的 每 一 部 分 或 约 束 都 不 可 以 遗 漏 或 重复使用。
对 于 同 一 体 系 , 可 有 多 种 分 析 途 径 , 但 结 论 是 一 致 的 。 只 有 几 何 不 变 体 系 才 能 做 为 结 构 来 用 。
7.5 重点和难点
• 记住几何不变体系的三个几何组成规则, 灵活运用其来分析体系的几何不变性。
2002~2003第一学期
建筑力学课程 电子教案
7.1 基本概念
1.几何不变体系:不考虑材料的变形,在任意荷载作用下,几何 形状和位置保持不变的体系。 2. 几何可变体系:不考虑材料的变形,在微小荷载作用下,不能保 持原有几何形状和位置的体系。 3. 刚片:刚片为平面体系中不考虑材料本身变形的几何不变部分。 如一根梁、一根连杆、一个铰结三角形等。 4.自由度:体系运动时,用来确定其位置所需的独立坐标数。 5.约束:限制体系运动的装置。约束的类型有连杆、单铰、复铰、 支杆。 6.瞬变体系:在某一瞬时可以产生微小运动的体系,由几何不变体 系转变为几何可变体系,在荷载作用下,其内力趋于无限大,所 以,在工程实际中不能作为结构来用。
8.1 基本概念(1)
1.静 定 结 构 的 基 本 特 性 (1 )静 定 结 构 和 超 静 定 结 构 都 是 几 何 不 变 体 系 , 二 者 的 主 要 差 别 是 : 在 几 何 构 造 方 面 ,静 定 结 构 无 多 余 约 束 ,而 超 静 定 结 构 则 具 有 多 余 约 束 ;在 静 力 方 面 ,静 定 结 构 的 全 部 内 力 和 支 座 反 力 由 平 衡 条 件 就 能 确 定 ,且 解 答 是 唯 一 的 ,而 超 静 定 结 构 则 不 能 ,必 须 借 助 变 形 条 件 才 能 求 得 全 部 反 力 和 内 力。 (2 )静 定 结 构 的 反 力 和 内 力 与 结 构 所 用 材 料 的 性 质 、 截 面 的 大 小 和 形 状 都 没有关系。 (3 )静 定 结 构 在 温 度 变 化 、 支 座 移 动 、 材 料 伸 缩 和 制 造 误 差 等 因 素 影 响 下 , 都不产生反力和内力。 (4 )如 果 一 组 平 衡 力 系 作 用 在 静 定 结 构 上 某 一 几 何 不 变 部 分 , 则 只 有 该 部 分产生内力外,其余部分不会产生内力。

建筑力学教案设计(完整版)

建筑力学教案设计(完整版)

《建筑力学》教案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刚体的概念,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2.熟悉:平面杆系结构的类型,建筑力学的任务,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设。

3.了解:薄壁结构、实体结构的概念,载荷的分类。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用牛变形的基本形式。

2.教学难点: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设。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式、讨论式、案例式。

【教学时数】4学时【本章知识点】1.秆系结构杆系结构——建筑物中的骨架主要由杆件组成,建筑力学主要研究平面杆件结构,在计算简同中用其轴线表示;2.计算模型:刚体、变形体计算模型-刚体、变形体——其中刚体是受力不变形的物体,当我们讨论的问题与变形无关或影响很小时可以使问题简化;3,变形基本形式变形体是物体变形不可忽略时的讨论,但也要有连续、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假设。

包括拉压、剪切、扭转、弯曲,这四种基本的变形形式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注意产生变形的力和力偶与相应的变形的对应关系。

4.建筑力学的容和任务(1 )结构由杆件组成,如何组成才能成为一个结构是我们首先要研究的问题;(2)结构是要承受荷载的,这里讨论最简单的结构(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力计算(用牛视为刚体)(3)研究单个杆件在基本变形形式下的受力情况,及其相应的变形以及受力与变形之间关系(变形体)(4)静定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位移(5)超定结构的力(位移)三个经典方法(6)直杆受压的稳定问题5.集中荷载、均布荷载主要讨论集中荷载、均布荷载问题,其它荷载在其他课程讨论。

【基本容及要求】1.结构与构件(1)理解结构的概念;(2 ) 了解结构按其几何特征的三种分类。

2.刚体、变形体及其基本假设(1 )了解建筑力学中物体的概念;(2)掌握在建筑力学中将物体抽象化为两种计算模型,以及刚体、理想变形固体的概念及其主要区别。

(3 )掌握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的概念。

3.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1 )掌握轴向变形或压缩、剪切、扭转、弯曲四种基本变形的变形特点。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建筑物的力学分析方法;-理解建筑物结构的静力平衡和稳定性;-学会应用建筑力学理论进行建筑物结构设计。

2.教学内容本课程将涵盖以下内容:-建筑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筑物结构的受力分析;-静力平衡和稳定性的理论与应用;-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3.教学方法-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授,介绍建筑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实例演练:通过具体的建筑结构案例进行分析和设计;-计算实验:通过软件模拟和实际建筑样本的力学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思考。

4.教学流程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流程:-第一节课:介绍建筑力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二节课:讲解建筑物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第三节课:探讨建筑物结构的静力平衡和稳定性,并进行计算实验;-第四节课:讲解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第五节课:总结和复习,进行课堂互动讨论。

5.教学资源-教材:建筑力学教材(参考书目);-计算机:用于实例演练和计算实验;-建筑样本:用于力学实验;-PPT演示:辅助教学的展示工具。

6.教学评估-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根据计算实验和力学实验编写的报告;-期末考试:对建筑力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考核。

7.教学辅助措施-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互动和合作能力;-辅导辅助: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实验指导: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和安全保障。

8.教学反馈与调整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9.教学手段和教学手段创新-PPT演示: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知识的展示;-虚拟实验:通过建筑力学模拟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远程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互动。

建筑力学与结构电子教案

建筑力学与结构电子教案

课程教学档案Academic Archivesfor Curriculums部门教研室课程名称任课教师周学时/总学时教学班级教学时间20~20学年第学期江西科技学院教务处精心备课,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抓备课这一环节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力争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法、心中有目标。

1.备教材。

备教材即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课程的关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时安排、学生情况和设备情况等精选教学内容,编写学期教学计划。

备教材是备课的前期基本工作。

通过钻研教材要把课程内容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理解准确、透彻;重要公式、推导过程要清楚熟练;掌握教材的重点,找准教材的难点;掌握教材内在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思维逻辑关系;同时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书和资料,从优取舍教学要点、方法和案例、例题等。

另外,还要注意搜集与教材相关的国内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专业课),及时纠正删除过时或有错的内容,增补最新的信息。

2.备学生。

备学生是尽量了解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内容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教师应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时候要“随机应变”,精心设计、调整、修正,使之更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

这样的备课才是有效的。

3.备教法。

备教法就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恰当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可以接受,最终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型、模拟式、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还包括课堂讲授的组织和设计等方法。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

《建筑力学电子教案》课件第一章:引言1.1 教案目标了解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理解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建筑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建筑力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和问题讨论,强调建筑力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二章:力学基础2.1 教案目标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质量、加速度等。

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力学的基本计算方法。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三章:静力平衡3.1 教案目标理解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掌握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2 教学内容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包括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静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静力平衡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四章:材料力学4.1 教案目标了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

4.2 教学内容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应力、应变、弹性模量等。

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包括应力计算、应变计算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示例和练习,讲解材料力学的计算方法。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五章:结构力学5.1 教案目标了解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结构力学的计算方法。

5.2 教学内容结构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结构的内力、变形等。

结构力学的计算方法,包括内力计算、变形计算等。

教案(理论力学C 60学时)第05章 空间力系和重心

教案(理论力学C 60学时)第05章 空间力系和重心
的重心与形心及坐标公式,组合法求重心与形心。
讨论练习作业
讨论:汽车重心的实用求法有几种?能否实现车辆重心实时监测?
思考题: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平台支撑反力法求汽车重心及其局限性?
作业:5-7,8, 17, 18。
教学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授主要知识点;通过课堂提问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积极主动思考;并通过讲解例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及其应用。课后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温习课堂所学内容。
西华大学教案
章节名称
第五章空间力系和重心
教学时数
3学时
授课方式
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讲解相结合,黑板与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了解空间力系沿坐标轴的分解与投影,力对轴之矩与力对点之矩;熟练掌握物体的重心与形心的概念及用组合法求重心的方法,能熟练应用坐标公式求重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间力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及其分解,力对轴之矩与力对点之矩及相互间的关系,物体
参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料
1、理论力学胡文绩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理论力学(第六版)哈工大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理论力学(第二版)南京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理论力学(第四版)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高等教育出版社
具体内容
空间汇交力系
1.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2.空间汇交力系的合力与平衡条件
力对点之矩和力对轴之矩
1.力对点之矩以矢量表示---力矩矢
2.力对轴之矩
3.力对点之矩与力对通过该点的轴之矩的关系
空间力偶
1.力偶矩以矢量表示,力偶矩矢
2.空间力偶等效定理
3.空间力偶系合成与平衡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