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结合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中结合赏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发

达的不竭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启发,在这

个过程中“赏识”起着激发创新的作用。赏识教育的直接目标,便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动和开发学生主体的内部动力系

统。

关键词:营造和谐;赏识;引导;激发;空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298-01

“应试教育”曾给我们带来不少荣誉,然而就是在这些“荣誉”

面前,我们惭愧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性逐渐被扼杀了。实验表明,我

国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远远不如美国的学生。“应试教育”的

弊端暴露了,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江泽民总书记

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发达的

不竭动力”。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在

实际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数学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数学

本身具有的高度抽象性与学生的思维水平(以具体思维为主)之间

的矛盾造成的。

面对“令人生畏”的数学,不少学生屡屡受挫。为了让数学”

友好”起来,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同时,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应该

注意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赏识教育便是以成功为价值导向,以充

分肯定每个学生都有赏识的需求和成功的潜能作为教育的基本出

发点,以实施鼓励性评价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充分肯定、信任、鼓励和赞扬中激发起创新欲望,并通过实践逐步走向成功。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创新起到铺垫的作用。赏识,作为一种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更作为教育者的思维方式的信念,其指向直对生命,并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等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进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与外界的健康互动,从而最终使其享受天地人和谐的美好境界。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民主教学的作用,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学生说对了就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以不同的思路发表不同的想法;学生说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而是在学生错误的答案中尽量寻找与正确答案的交叉点或切点给予肯定,并与其他学生共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思考轨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想说、敢说、会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启发。

二、在赏识中,引导学生构建创新意念

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启发,在这个过程中“赏识”起着激发创新的作用。赏识教育的直接目标,便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动和开发学生主体的内部动力系统。所谓主体动力系统,是指主体在其生长发展过程中能动的,对其进程表现出深刻的运动现象与组织。这种影响,能对主体生长与发展引起必然

的渐进的质变,从而改变和加速主体生长的进程。主体动力系统一旦启动、开发,便从主体内部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真正实现教育的内化,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巨大力量的动力机制,变外压式的强制教育为内调式的能动性的主体性的教育。

三、在赏识中,激发学生主动创新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于1968年进行的实验证明: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期望,能使期望转化为学生“自我实现预言的作用”,从而使预测成为现实。

托兰斯曾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批判或挑剔,使其消除挨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儿童的思维处积极活跃的状态,使其探究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赏识”的作用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受到教师的意识和关注,本能在教育实践中发挥其正常的功效。

因此,广大教师应转变观念,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意,并且都能成功,用心去体贴,用心去关爱,充分地赏识每一个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创新。

四、在赏识中,让学生在创新的空间自由翱翔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自身存在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有能力,

能胜任,教师的赏识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性的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又在这种积极的情绪影响下不断取得成功。这样,学生们便能在教师的赏识作用下,树立自信心,自由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才能在创新的空间自由翱翔。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握时机,用“放大镜”寻找学生身上的“亮点”,给予及时的、恰当的、充分的、热情的肯定,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他们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从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而达到成功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