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六课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误区警示
2.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途径。
认识的源泉——实践;认识的获得——实践和学习。但归根
到底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1) 知识的构成:是由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组成的。直接 经验通过实践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
(2) 学习的重要性:① 就每代人或每个人来说,事事都亲
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②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来说,每代人都处在知识承上启下的历史环 节上,只有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 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产生,是“源”,学习是知识的传授,是 “流”,应该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科学实验:
•举例:探月工程有助于建立科学理论、获得应用型成 果,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的意识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的基本特征:三个
①客观 物质性: A、实践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的 客观性决定, B、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到客观事物及 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 世界的活动。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
2014年2月21日星期W
知识结构
实Leabharlann Baidu及其特点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人的认识从 何而来 (实践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 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
在实践中追 求和发展真 理 (真理观)
真理是客观的(绝对性)
真理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总览知识体系
概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① 物质性 活动 实践 特点:客观物质性、②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③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生产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 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变革社会 的实践:
处理个人和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 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如:革命和改 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 的建设和实施等。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求 索 真 理 的 历 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④ 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⑤ 唯一 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⑥ 目的和归宿 概念:标志主观同⑦ 客观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 特点:客观性、具体的、⑧ 有条件 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⑨无限性
(1、实践的概念、2、实践的特点)
• 自从发现艾滋病后,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 不断深入。这说明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 B、认识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的 •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综合提升
来源
检验标准 1、材料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出现了诸多新提法:其中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备受人们关注。早在党的十二大上, 我们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验和教训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新命题,强调走自己的路。29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 就充分证明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发展的
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 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 毛泽东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 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告诉 我们 • A.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 • B.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 • 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 • 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
1、实践的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客观世界: 发生在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活动,停留 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不是实践。 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和结果都是客观 的,因而实践不是主观性活动,而是客观 性活动。
人们: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把握两层基本含义:
× ×
5.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 在的。 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
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
× ×
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导致失败。
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但并非人的一 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 体分析,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婴儿、精神病 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 以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非认识性活 动,只有改造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 漫画《君子动口不动手》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 作用 • 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 的 •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 的一切活动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 知地之厚也。”这句话说明了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的不断走向
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十七大报告中,在反复强调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中 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 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些必须不折不扣的 贯彻落实。 目的和归宿
有意识的活动,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人类更好地生存和
发展服务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3.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这个观点貌似既讲实践的客观性,又讲实践的主观性, 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因为, 从实践的三要素看它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但实践是人 的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它既不是纯客观的 物质活动,又不是纯主观活动。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 性相统一的活动。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割裂开来。 4.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活动是不 存在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 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 式,也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判断: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一样的。 • (1) 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特别提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
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 实践 的需要。
(2) 实践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
工具延 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判断: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 认识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 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第一推动力。 但不是唯一动力,所以说,实践是认识发展 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客观事物本身无法 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一种认识正确与否也 不能用另一种认识来检验。 (2)原因: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实践是主 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能 把认识同客观对象或结果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 (3)如何检验?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 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 了客观事物。 判断: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能动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 有在实践 中、在 主体和 客体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
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实践 的产物。
• 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 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 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 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 不开直接 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误区警示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世界有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分,人们改造世界 有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之分。改造客观世界
的一切活动才叫实践。
2.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活动,也会在某些方面改变客 观世界的面貌。但动物不会思维,只靠先天本能,并不
×
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而人的实践活动却是一种有目的、
农村改革属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 容,这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故②正确;农村改革是在不 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 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故③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排除。
• 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009· 海南)“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 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 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 )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 ②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的特点,②④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 本题选B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归纳: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A、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 和 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认识对 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A.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重视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主观 能动性:
③社会 历史性:
• (2009· 安徽高考)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 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 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 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 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设计一个施工方案,它是否正确需施工完毕后,使用一段时间后给出最终判定, 即由实践来判定。但在方案付诸实施前,也必须有一个理论上判定,即看施工方 案是否符合科学理论的要求,符合即行。但这种判断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 准,只是科学理论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从 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 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 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人为主体、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 的存在变成存在。
(重庆高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 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下列两小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C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2)下列活动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 B ①学生看书 ②法官办案 ③蜘蛛织网 ④调节分配结构 A、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