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第一节议论文教学概说
一、我们怎样读议论文
长期以来,支撑和影响中学议论文教学的知识,老师们熟悉的议论文知识,有哪些?
多年来固化的议论文知识,最基本的有两点:
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三段论:(论证结构:引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他知识:
3、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辨证思维
5、论证方式:立论与驳论。
6、杂文特点
以上,通常就是教材议论文单元的学习重点
且不论各单元的选文是否和单元重点匹配,也不论这些知识是否正确,我们要思考的是:人们日常阅读议论文,是按照这些知识的指引来阅读的吗?这些知识对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怎样读议论文?——回到原点的思考,探究阅读议论文的一般规律。
在日常状态下,我们读议论文,是想获悉作者的立场观点;进而,要么被作者说服,要么心生疑窦,对作者的观点或论证产生质疑。获悉观点的过程,也是思考质询的过程。
议论文教学,不只是找到中心论点后,看作者如何论证,用了哪些论据和论证方法(这种“求证式”教学思路暗示着:作者的观点是无可质疑的;这种教学思路在扼杀学生思维与探究的乐趣和权利);而是要通过思考和辨析,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意见,分析作者观点的价值与是非。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思考和辨析的途径通常有:(1 )背景知识;(2 )文章自身的论证逻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初中)议论文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 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 ,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议论文阅读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发展所具有的价值):
(1 )提高思想认识能力,对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总之,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想的人。(国际学校作文题的故事:“对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
如:汶川地震,可以引发什么感想和思考?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还可以想到什么呢?
没有思想能力,在阅读(特别是文字作品阅读)中就很难有多元理解;在写作(特别是议论文写作)中就没有多维角度。
(2 )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如归纳、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
二、教材中议论文的整体把握
北京版教材把议论文放在说明文之前,且比例较大,我认为很有道理。人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多读多用的正是议论文。
教材中的议论文有6 个单元,共23 篇。
15 册单元1 夹叙夹议为人民服务、谈骨气、
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从一个微笑开始(刘心武)
单元2 用事实和道理论证
[ 演讲词] 最后一次讲演、未有天才之前、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独立思考”(巴金)
单元3 议论语言的严密性要学会读书、怀疑与学问、
有书赶快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毕淑敏)
16 册单元1 论证逻辑—辩证思维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为什么要活着、
想和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单元2 反驳友邦惊诧论、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人应该有所畏惧(戴厚英)、辟“龙的传人”
18 册单元2 杂文形象说理特点论雷峰塔的倒掉、论包装、郑板桥的两封家书
人教版教材中的议论文:
九年级上册篇目
第2 单元对人类的关注演讲和书信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雨果)
傅雷家书两则
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
第4 单元关于求知的随笔杂文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
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三、议论文类中的具体文体
1 .政论:如《为人民服务》。
2 .演讲词:《最后一次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为人民服务》、《敬业与乐业》再联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了解演讲的不同类型与风格。
阅读演讲词的要点:( 1 )了解演讲的背景(时间、地点、对象、目的)( 2 )特别注意对象感、现场感,注意有声语言的听觉可接受性。
与演讲词类似的文体,如法庭辩论等。
书信,和演讲词一样,都有直接的言说对象,阅读时要注意对象感。只不过书信面对个体,演讲面对群体;书信的娓娓谈心,多乎演讲的滔滔雄辩。教材中的书信课文有:《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傅雷)、《两个强盗闯进圆明园》(雨果)、《郑板桥的两封家书》等。
3、随笔、杂文:这是教材中议论文性课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议论文阅读的主要类型。随笔和杂文都是偏重议论的散体作品,属于大散文之列;但和狭义的散文(艺术散文、纯散文)不同,后者偏重记叙描写,抒发个人感情,用形象说话。但随笔、杂文也可以有很强的文学性,越是好的随笔、杂文,越能见出作者的独特性情。
随笔:温和、幽默;杂文:犀利、讽刺。
随笔:教材中的选文,多谈论人生、治学等问题。《从一个微笑开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怀疑与学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对于随笔,不能用一般议论文的方法(所谓三要素、三段论)来解读。随笔往往信笔由缰,没有严密的论证结构;反而个性鲜明。如林语堂的《论趣》,文章内容是谈“趣”,写得也“趣”,阅读也要读出“趣”来。
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
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教材中非杂文单元也有很多杂文。如巴金的《“独立思考”》(注意引号的作用)戴厚英的《人应该有所畏惧》等。
杂文有特定的现实针对性,这提醒我们:“迁移、拓展、应用”的教学设计,切忌生拉硬扯。王荣生曾批评用《拿来主义》谈“怎样结交朋友”的荒谬(《听王荣生教授评课》248 页);京版教材中《未有天才之前》的课后练习题拓展到“谈中国足球”,是同样的荒谬。
杂文的其他特点(开口小而具体、典型形象、主观情感等),参看钱理群《名作重读》中论述的“杂文的思维与表达”(或参看《听王荣生教授评课》354 页)。
4 .学术论文(教材里没有相应选文;因为学术论文的理解相当依赖专业背景知识):学术论文不同于学术随笔,前者需要严谨的论证,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是写给同行看的;后者比较通俗、轻松,是写给大众看的。如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顾颉刚的史学随笔《怀疑与学问》、青冈卓行的文艺随笔《米罗斯的维纳斯》。阅读学术随笔的方法:要联系作者一贯的学术思想或特定的言说背景,切忌断章取义、盲目质疑;注意理解作者特定的学术概念(如冯友兰的“觉解”、“意义”);注意与生活实例联系时,不能把抽象理论与实例“一一坐实”,更不能曲解。
第二节议论文教学设计例说……………………………………………………………………………………………………
研读:《为人民服务》
这篇文章许多国人从小就熟读、背诵,但真正理解了多少?如今剩下了什么?
现在,我们抛弃固有概念,换一种方式重新研读,引发如下问题:
1、张思德是谁?他和毛泽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给他开追悼会?毛泽东为什么要参加并讲话?(革命队伍里牺牲的人多了,无私奉献的人也多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待遇。)教材注释中介绍他是“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这一信息是远远不够的。
2、第3 段,为什么要特意说“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这和悼念张思德有什么关系?毛泽东说这样的话,有没有什么背景?
3、第4 段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这是什么时候?有哪些困难?
4、第5 段说,今后开追悼会要成为一个制度。那么追悼会是从什么时候在中国成为一种制度的?为什么“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并没有成为惯例?(民间的葬礼并不等于追悼会,追悼会有什么来历?)毛泽东提倡追悼会,为了“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那他为什么要特别提到团结问题?
5、本文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老三篇”的名作?是因为它言简意赅、通俗明了的成功表述,还是因为中共党史对这句领袖话语的提炼和定位?
6、这篇演讲是面向什么人发表的?演讲对象怎样决定了内容和语言风格?本文又是怎样由演讲变成文章的?演讲之前有草稿吗?
——以上问题,是“ 向自己提问”(问自己有什么读不懂、不明白的地方)。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背景知识。为此,我们搜集背景资料,得知张思德曾经是毛泽东的警卫员,毛泽东跟他有深厚感情;1944 年抗日战争末期的延安,我们也从广泛的历史资料中获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等话语的背景;关于追悼会的微妙,我们也从一篇文章里初窥端倪。
7、“为人民服务”的主语是谁?“人民”又指谁?(过去说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现在提“三个代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是谁?)在本文中,主语是指“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那么今天,向全体民众、向每一个人号召“为人民服务”,有没有什么意义的滑移?再说“党的宗旨”:是否任何党派(特别是执政党)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