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是文学中的精品,浓缩了文化大师精美的文字、精妙的语言和精深的思想。阅读优秀的散文,就是欣赏一种美。

譬如,行走在字里行间,你眼前陡然一亮,心胸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你就到达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看到一片无与伦比的荷塘月色;你还可以认识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无法忘怀父亲的那一幕背影;欣赏百花斗艳的春;感悟故都清静悲凉的秋……

散文就是这样的一些文字,不仅拥有深邃的精神见解和优美的意境,还展现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可谓集合了哲理、诗情、画意于一身,美不胜收。你在欣赏美文的时候,身临其境,就像走在玫瑰园里,芳香扑鼻。

所以,读散文是一件雅事。经常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对美感的欣赏。那么,对于这文学中的精品,我们如何赏读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里面的精髓呢?

其实,散文不管怎样写,它都是作

家心灵的反映。要读懂散文,就得先让

心灵靠近,用心去聆听作家的心声。那

么,我的一个体会是散文不适合在吵闹

繁杂的环境去读。你可以选择在一个午

后阳光或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杯清茶,

一本散文集,让你品读地如痴如醉。读

散文就是这样,需要静心素读。

静心素读

有人说:“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是不写散文的,同样,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人也是不读散文的。”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我也深有同感。

散文是作家抒写人生内蕴最真切、最自由、最富美感的一种精纯的文学性作品。在文化大师的笔下,“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郁达夫语),风景静物,乃至一花一叶皆可入文,如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

散文创作来源甚广,正如冯骥才所定义的那样:“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然而,正因为来源于生活,散文成为作家阅历的体现,经验的集合,冷静的思考和智慧的沉淀。读他们的散文,就能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踏入他们的知识领域,感悟他们的灵

性与智慧。

所以,阅读优秀的散文,就好比是跟智慧大师在交谈。过于功利或者心浮气躁的人是无法与大师真正以心会心的。只有放下心中欲望,静心素读,才能真正聆听到大师的心声,得到大师思想的启迪,享受美的感受,陶冶高尚的情操。

披情精读

郁达夫曾这样评价散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其实,散文不管怎么写,总离不开一个“情”字,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融情于景,作家都让自己的情有所寄托。那么,我们要完全赏析一篇精美散文,就要把握作家所表达的“情”。所以,这就要我们从“情”字这个角度去阅读,从情入手,披情精读,情意贯穿。如《文心雕龙·知音》篇所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然而,散文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它不像诗歌那样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行云流水自然泻出,十分随意,非常自由。而且“情”是虚的东西,我们要如何才能抓住它呢?

既然情感是“虚”的,那么作家所想表达的情感,则免不了要借一个“实”体来寄托。所以,我认为一个阅读散文、感悟作家情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寻找“情物”。此“情物”并非男女恋爱中的定情之物,而是散文作品中所记述的中心物,它可以是一个人、一处景、一棵树……凡能让作家寄托情感的事物都是“情物”。阅读一篇散文,找到作品中的“情物”以及它的象征意,基本领悟作品的基调,对于掌握整篇文章的精髓是大有帮助的。寻找到了这个“物”就可以从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

正所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一篇优秀的散文而言,作家所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它是作家表达文章的中心载体,也是为作家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实体。离开了这个载体,作家就无以表情达意,也就无法感染和打动读者。比如说,在《荷塘夜色》中,朱自清为什么要写那“曲折的小煤屑路”、那“田田的叶子”、那“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那“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一切的景物、事物的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他当时的心情。如果没有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也无从知晓作家的情感变化了。

总而言之,散文是以“情”来感染读者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阅读散文时,由“情”入手,披情精读,就可以逐步深入探究作家所表达的情感。

回归生活

散文,不管是记人叙事,或是写景状物,还是议论抒情;不管是游记、随笔,还是杂感、小品,都是作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正如夏坚勇所说:“这中间包括作家的生命体验、人格精神、知识底蕴、艺术感觉和营造语境的文字功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读散文。

尤其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思想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今社会,散文作为文学中的精华,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最适宜人们阅读。它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感受唯美、陶冶情操等诸多好处,还能让我们平浮烦躁、缓解压力,丰富精神生活。

总之,读散文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读散文能获取很多的营养和乐趣。

好散文很多,但有一点,我从来不迷信,优秀的我会认真去读,借鉴或者吸取里面优秀的东西,为我所用;迷信任何人都是对自己的障碍。在写作之前,我不会去读任何一个人的散文,这样的阅读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笼罩,一旦形成印象,一时之间难以改变,行诸文字也就有了他人的痕迹。这样的一个习惯使我受益匪浅。但平心而论,这些年来,在国内散文界,读过的散文(单篇和专集)可谓不少,在散文集中,一口气读完的仅有李国文的《大雅村言》、冯秋子的《寸断柔肠》、单正平的《膝盖下的思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心灵史》、周涛的《天似穹庐》、刘亮程的《一个人村庄》、刘烨园《精神收藏》、王宗仁《唐古拉山和一个女人》、祝勇《文明的黄昏》、周晓枫《上帝的隐语》以及朋友们的散文著作。真正留下印象的似乎不多,十年,一年最多两篇。冯秋子的《我跳舞,因为我悲伤》、王宗仁的《五道梁天晴,五道梁落雪》、张承志《清洁的精神》、张锐锋《沙上的神谕》、史铁生《我与地坛》、梁东元的《额济纳笔记》、刘立波的《孤灯独语》、马叙《黑暗中的大海》等等一些,还有一些,大都是人人说来说去的好作品名字。

比如格致的《转身》、周晓枫《你的身体是个仙境》、刘春的《乡村厕所》等等,后面的几个大都是新近出来的一些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在新散文阵营当中产生影响的作品。但根本的问题是,这些赫赫有名的作品有的手头就有,看了一个段落,便觉得索然无味了,比如格致的《转身》,没有像他们说得那么玄乎和优秀,很平常的一个散文作品,有点心理畸形还有病态。于坚的散文虽然篇幅不大,但始终觉得,这个人的写作是健康的,舒朗的,有风度和气象乃至品质的。在新散文作家当中,冯秋子、于坚、庞培等等才是最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当然,新散文仍在路上,谁也不是先锋,有人说,真正的探索是几个人构成的(大意),我觉得这样论断简直是自拆屋墙,孤傲自大,胡言乱语。

人人心中的好散文是各不相同的,也是不可能相同的,50年代出生的人肯定喜欢孙犁、杨朔、秦牧、朱自清等人的散文作品,少后一点出生的女性死死抱住张爱玲不放,当然还有后来的王安忆、林白、残雪、张洁、斯妤等人,男性可能喜欢张承志、周涛、马丽华、余秋雨、林非等人。这是作者的权利,也是审美和心性所致,当然不可强求。当前的新散文创作说到底是跑马场上砌碉堡,自以为热闹和风光罢了。但他们的功绩就在于,打开了散文的限制,从体制中解脱出来,使散文获得了另外一种可能。

尽管如此,哲理散文、文化散文、游记和小女人散文大量的比重堆在《读者》、《读友》、《青年文摘》等一类的杂志上面,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散落在《创作》、《广西文学·小品文》等和一色的都市晨报晚报上,供白领男女和中学生业余时间心情忧伤或者舒服一把。所谓的小资散文也不例外,根本谈不上创作,充其量只是写作,再低一点就是复制,这些男人女人站在别人的书页和肩膀上,抽取一点羽毛,所作的工作只是把羽毛梳理整齐,稍微变个模样,再加上自己的一点颜色而已。与上述的作家创作相比,其十本书也抵不过一篇原创。

王兆胜博士说:“我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太多的使浅薄、死气甚至有毒的,它们像宾馆的假花,至多不过是园中的盆景而已!其中最大的问题有三:一是狭隘、二是无根,三是劣质。”《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版)联系此言,我倒觉得,鲁迅兄弟、沈从文、梁实秋、胡适等五四时代的大家的散文随笔仍旧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峰,单从气质、学养上就没有办法比肩而立。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散文(包括新散文在内),普遍缺乏一种精神(也还是五四时期倡导的德先生和塞先生),一种关怀(悲悯和同情,人性和人道),一种气质(自然和和谐),一种力量(审美的愉悦和苦难和梦想的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