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琐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发表时间:2010-12-21T11:49:04.493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10月下全文供稿作者:李英甫[导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李英甫(河南省商丘市第八中学,河南商丘476000)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0-095-01

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为自豪的文学遗产,我们以有《红楼梦》而自豪。一部“红楼”,倾倒了多少中外读者!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从那一派红红火火的“虚热闹”中,感受到了“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封建社会的颓倒之势;还在于他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那种萌芽的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又集中地表现为作家的“女性意识”————为女性张目,为女性呐喊。《红楼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迷人的“女性世界”!而鲁迅的小说中女性的形象更为我们读者所关注。关键词:鲁迅;形象;小说;女性在人类进化史上,女性同男性一同出现并创造着这个世界,但是有史以来,女性所受到的待遇,一直是不公平的。在人类生活的辞典里,恐怕再没有比“女人”更难以解释、评说的了。长时间以来,妇女在现实生活中的状况及其价值,像植物中的葛藤,没有自己的枝干,靠攀缘其他植物而生活——————女性需要依附;像天空中的流云,没有自己的根基,风可以随便把它吹走————女性缺乏自身的价值。从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夫子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到西欧中世纪“女人是男人身上一根筋骨所做”,历史的传统偏见在男女之间掘出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有史以来,中国妇女承受了巨大的苦难和痛苦,鲁迅先生为此而深深地悲哀、忧愤。他说,中国人向来没有挣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鲁迅小说中也塑造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女性世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并非鲁迅先生“偏爱”女性,只是因为女性有着太多的苦难和忧伤,因此,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成为鲁迅先生的一个创作倾向。鲁迅先生以其理性批判的精神,审视着二十世纪的中国现状,关注着中国劳动妇女的历史命运,并从此出发思考着有关社会、历史的诸多问题。

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小说的主题。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药》中,夏瑜的母亲本来就穷得“榨不出一点油水”,如今又死了儿子,孤苦老人何人赡养,其未来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明天》中丧夫的单四嫂子,“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贫困,使一家几代农妇几乎到了相互仇视的地步:“九斤老太”嫌曾孙女吃得多“吃穷了一家人”;“六斤”以极不恭敬的这“老不死的!”回敬曾祖母。“六斤”仅仅因为弄烂一个破碗,便遭父亲重重一拳,打倒在地(《风波》)。贫穷,使二十年前人称“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变得泼辣、放肆。为了从“我”家捞点东西,交替着虚伪的吹捧、尖刻的嘲讽,还中伤闰土偷碗碟,活得颇为悲哀(《故乡》),但这些,并不构成鲁迅小说探索妇女命运的主要之点,鲁迅先生把他探索的笔触伸向因封建专制压迫所造成的妇女心灵的深深的苦痛中。

华大妈和夏瑜之母(《药》)在精神愚昧困顿中度日。前者笃信人血馒头可以医病,送了儿子的性命,后者对儿子并不理解,去给儿子上坟,看到别人瞧她甚至还感到“胆怯”、“踌躇”,面带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走到儿子坟旁。两位境遇不同的妇女,在封建统治下,以其迷信麻木达到精神上的同归。

阿Q向吴妈(《阿Q正传》)下跪,要与她“困觉”的恋爱方式是荒唐的,但吴妈为此大哭大闹、寻死觅活,求告赵太爷的举动更是悲哀的。吴妈之所以感到羞辱,甚至不惜准备以死洗得“清白”,其鉴事的原则是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信条。封建道德已使她失去一个“女人”的正常思维、要求,因此才将最普通的男女求爱之事视为“非礼”的、洪水猛兽一样的事情。

《风波》中的七斤嫂颇有几分“强悍”,但这是外在的、虚弱的,她的灵魂已被封建道德所吞噬。面对着封建复辟势力赵七爷的威逼,她显得那么惊恐、绝望。她乞求“皇恩大赦”,无望之后,“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七斤嫂感到惊慌的是赵七爷的“学问”,是“书上写的”东西————封建阶级的“圣经贤传”给农村妇女铸下了难以卸脱的精神桎梏,使她们活得那样艰难、沉重!《离婚》中的爱姑表面上看起来比七斤嫂更“强悍”、“泼野”,她敢于公开辱骂欺侮她的公公、丈夫为老小“畜生”。但这种抗争中隐伏着“危机”,因为她认定自己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而且她尽了妇道:“自从我嫁过去,真是低头进,低头出,一礼不缺 ”。“小畜生”不应背弃她这个“正”的去外面胡嫖乱淫。她根本不是从维护自我尊严、人格、地位方面去论定是非。妇女是没有这种权力的。不是 “节”、“烈”,便是被“休”,如此而已。爱姑实质上仍是重复了封建社会千百万妇女的命运。

寡妇命运是旧式妇女中最为凄苦者。单四嫂子不仅物质生活艰窘,而且精神又是那么孤寂,得不到社会的丝毫同情、慰藉。祥林嫂(《祝福》)的悲剧最典型、最真实地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里寡妇乃至所有农村妇女的命运。祥林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难忘的。自从四婶以“败坏风俗”不干净”的名义大声让祥林嫂把祭祖的东西放下之后,“祥林嫂无疑等于判了死刑。扼杀了祥林嫂的精神与肉体,致使她成为一个“木偶人”的是封建阶级的思想意识。正是那种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褒扬的“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酿成了祥林嫂的悲剧。最初的丧夫、被卖,没有使她垮下,她反倒在繁重的劳动中得到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容,脸上也白胖了”。虽然后来又有二次丧夫,失掉孩子,但是真正战败她的,是人们对她的再嫁表示的歧视。祥林嫂被“灵魂”、“地狱”有无之类的问题苦苦地折磨着。祥林嫂不仅承受着现世的痛苦,而且还承受着“来世”的苦痛,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吞噬了灵魂,她无疑已经被枪毙了。小说结尾,在别人愉快的“祝福”声中,她悄然死去,不过是完成了一种死的形式。太惨烈了!我们实在无法忘掉祥林嫂的形象。鲁迅以其“忧愤深广”的风格,用他那支传神的笔,写出了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灵与肉的双重苦痛。鲁迅先生通过祥林嫂的人生悲剧,深刻地暴露了封建阶级的思想意识,是怎样严重地虐杀人们的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发,给古老的中国吹进了一股新风,科学与民族的精神感召着久被蒙蔽的中国人。妇女解放的呼声先从知识者那里发出,从而使妇女的生活现状和未来的前途呈现出一片光明,社会需要更大的发展,妇女需要重塑自己的形象。全面地揭示中国妇女灵与肉、尤其是灵的苦痛是鲁迅作品的主题。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无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他对中国农村社会深深地理解与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