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吴月芬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20年第01期

摘;要: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逐步内化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物理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有发展的连续性,也有发展的阶段性。本文主要阐述了“让学生学会自学”、“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和“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等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024-1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是由“概括理解”“实验探究”“实践运用”和“求实创新”四个方面构成。而“理解”是对物理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认知,即对初中物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模块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并形成知识网络,能够运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包括解释物理现象、进行物理计算。

一、让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是先学后教,以“目标导学、定向预习”为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要根据学情编写科学的导学案,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走向教师,为“展示交流”和“精讲点拨”做好铺垫。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是落实基本知识与技能,解决教材层面问题。例如在《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一节,我们选择了知识点1“能的概念”;知识点2“动能”;知识点3“弹性势能”;知识点4“重力势能”;知识点5“机械能及其转化”的预习题。学生通过自学后首先小组展示,然后师生讨论互学。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完成老师二次开发的导学案,让每个学生参与独立学习。从独立预习开始,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全新的起点。这样,学生更具有主动性,被动聆听与授受的局面将会被逐步打破。

二、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机械能》内容要求首先是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科学探究”是指提出科学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教师在设置探究活动“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以先要求学生猜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在设计方案时,可以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利用现有的器材使金属柱体获得动能?2.实验时如何反映金属柱体的动能大小(转换法)?3.动能的大小是否与两个以上因素有关?(控制变量法)4.如何确保质量不同的物体获得相同的速度?5.如何使质量相同的物体获得不的同速度?6.分析因变量,自变量及控制变量,并请设计出方案。

教会学生思维是教育的使命。人能够自由思维和自主思想是“何以为人”的基本特征,而教育就是要“为思维而教”,物理学科教育尤其如此。初中学生在独立设计方案等能力不足时,我们要预设好台阶,帮助他们提高思维分析能力。

三、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让学生解释生活例子:不同车型限速不同;车中乱扔垃圾,高空坠物的危险;禁飞区(小鸟与飞机相撞)等等。

四、在复习课中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般说来复习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但复习课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如果不考虑在复习课上培养学生的核心物理素养,那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大缺憾。

测量物质的密度既是中考常考的实验,又是实验操作考试的必考内容。这个实验原理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办法测量?测量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通常初三物理复习时要围绕密度测量,教师应首先复习固体和液体密度测量的基本方法,然后从使用天平和量筒的常规测量习题引申到无量筒测密度的习题,再到无量筒、无砝码测量金属挂饰密度的习题,最后研究无量筒测液体密度的习题,让学生根据学案的步骤完成缺失的实验设计步骤,并写出测量公式。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密度测量习题逐步引导,运用变式练习,最后巩固密度测量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师可以先从密度公式入手,引导学生测量某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密度,就需要测量该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于是,学生就自然联想到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测量体积的工具是量筒。然后教师设置实际情境,如测量一个石块或蜡块的密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遇到困难,即石块无法直接放入量筒、蜡块漂浮于水面,都无法直接测出体积,于是需要应用等效法、捆绑法、按压法等途径测量物块的体积。此外,教师还可以限制实验条件,如无天平或者无量筒,学生在克服困难、迂回前进的过程中自然引出间接测量密度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发散性的,开放而多元。学生必须调动先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然后予以解决。甚至在解决密度测量过程中总结出的转化方法还可以上升到实验思想方法,可以

迁移到其他物理量的测量。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置课外活动“用天平测中国地图面积”。学生在实验室已经尝试过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对累积法的思想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1:如何通过天平快速知道一盒大头针的数目?问题2:如何通过天平快速知道一卷棉线的长度?问题3:如何通过天平测量中国地图的面积?或者利用比值定义法推广到电阻的测量。总之,复习课上我们教师要“留一只眼睛多看看自己的课堂”,在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效果的同时,让复习课成为提高学生核心物理素养的重要阵地,从而助力学生物理學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青云中学,江苏苏州215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