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高考历史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与课标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级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

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们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5)社会:大动荡。各国纷争的局面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

2.概况: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

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百家争鸣”

的局面。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 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 《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图示图解] 孔子的思想体系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2)主张

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 百家争鸣

2.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3.百家各派的社会地位

[易误指正]

1. 老子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地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诸子百家中很多学派都提出了德治,但各家“德治”内涵却各不相同。孔子的德治思想“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墨家思想是从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的。

3.孟子提倡的“仁政”不等同于孔子提倡的“仁”。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仁”的精神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

①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②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③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④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⑤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考点二 汉代儒学

1. 秦朝的“焚书坑儒”⎩⎪⎨⎪⎧ (1)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2)影响: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

的发展进入低潮。

2.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

(1)从产生背景看: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从主要内容看: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从特点及实质看: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从影响看: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思维发散 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对王国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必修1)

经济上:实行盐铁专卖。(必修2)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必修3)

[思维导图]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归纳提升]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说思想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①西汉董仲舒大力改造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②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③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从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考点三 宋明理学

1. 程朱理学:

思想主张

背景:明中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实质:主观唯心主义,维护专制统治。

思想主张

: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归纳其特点,应该从其含义及在理学发展过程中正统思想家的主张入手考虑。

第一,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第二,宋明理学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第三,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其一是吸收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其二是借鉴佛、道两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