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麓糕瓣
美国文学与文化
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张立新
内容提要“白色”在美国文学与文化中被赋予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指一种生理面貌特征,而且代表一种无标记和无形的文化行为。在以盎格鲁,撒克逊种族和文化为主体的美国社会中,“白色”成为增加美利坚民族认同感的基础,同时也成为特权和地位的象征。“白色”的象征性随着美国的发展而变化,但在美国文学与文化中,WASP(“白入·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始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权。对于“白色”的崇尚和对于“非白色”的排斥成为美国社会种族与文化冲突的根源。
关键词白色美国文学美国文化象征意义
1970年,托尼·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BluestEye),小说描写了一个11岁的女孩克拉娣(Claudia)的故事。圣诞节来临,克拉娣收到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粉色皮肤的布娃娃”,而克拉娣的第一个愿望就是把布娃娃撕开并以极大的好奇心来发现这一玩具所象征的东西,“来寻找它被赋予的温情,发现它的美丽和它所代表的希望,来理解整个世界所喜爱它的原因”。①克拉娣不仅对这一“蓝眼睛、黄头发、粉色皮肤的布娃娃”充满了兴趣,而且对于她周围世界中的人们给予像布娃娃那样拥有白色肤色的孩子们的特别关爱的原因困惑不解。这一问题不仅困惑着克拉娣而且困惑着托尼·莫里森。莫里森认为,克拉娣的悲剧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整个黑人种族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美国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克拉娣的布娃娃代表了一个与克拉娣完全不同的世界。《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不断探讨“白色”在美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杰作。
“白色”在美国文学与文化中有着特别的含义,它不仅指一种生理面貌特征,而且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它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性。1993年,美国社会学家路斯·菲兰肯伯格(RuthFrankenberg)在他的著作《白人女性,种族问题》(WhiteWomen,RaceMatters)中对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所特有的含义作了描述。他认为,“白色’象征了一种社会结构上的优势和一种种族的优越性,它(白色)代表了一种视角,白人通过这一视角来审视白人自身,审视别人和社
万方数据
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会……‘白色’指一整套没有标记和无形的文化行为。”④1994年,西奥多·艾伦(The.odoreAllen)在他的《白人种族的发明》(TheInventionoftheWhiteRace)一书中也指出,“白色”在美国象征了一种绝对的、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他认为,当移民从多种族的欧洲进入北美和南非时,通过宪法的认可,他们把自己融入了“白色种族”,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因为,“白色种族”的界线有着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虽然它特指一种固定的种族群体,但很明显,“白色种族”并不包括所有拥有白色皮肤的族群,其中,爱尔兰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北美和美国社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赋予“白色”以许多无形的特权,“白色”象征了一种反映社会权力的难以捉摸的标记。④托尼·莫里森于1992年发表了《黑暗中的游戏:白色和美国文学想象》,在这本书中,她分析了种族等级(racialhierarchy)、种族排斥(racialex.clusion)、种族脆弱性(racialvulnerability)和种族可利用性(racialavailability)等概念对于那些对这些概念表示认同或表示反对并进行探索的人们的影响。她认为,在不同的时期,北美和美国白人主流社会采用了不同方法来维持“白色”在社会中的权威地位。④
美国文学与文化中对于“白色”的崇尚、对于白人价值观的重视和对于其他有色人种及其文化的贬低和排斥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温思罗普·D·乔丹在《白人高于黑人》(White01)el"Black)一书中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当英国早期移民到达北美时,他们面临着一个陌生的环境和死亡的威胁。营养不良、饥饿、无法抵御的疾病、极端的寒冷和炎热、印第安人的进攻、互相残杀、自杀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有这些都对增强早期移民的凝聚力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其中基督教教义和白色皮肤成为他们区别于异教徒和其他种族的重要标志。对于“白色”的认同标志着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主体的白人种族意识的觉醒。随着殖民地的扩展和奴隶制的确立,这种基督教对异教徒、文明对野蛮、自人对非白人的区别显得日益突出。白人不仅在征服异教徒、开化野蛮人和传播基督文明以及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的旗帜下夺取北美印第安人的土地上竭尽全力,而且把整个的黑人种族变成自己奴役的对象,并为最终把北美变成一个完全白人的国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18和19世纪,“白色”成为维护英属殖民地和后来的美利坚合众国的统一、增强美利坚民族的群体认同感的基石。对于“白色”的认同在盎格鲁一撒克逊为主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白色”也成为了美利坚民族的共同的文化遗产。可以说,“白色”起到了一种粘合剂的作用,在北美和美国不停接纳其它种族和民族的移民的过程中,它维护了白人移民的团结和北美以及美国社会的稳定性。大卫·罗迪杰认为,在美国社会中,“‘白色’所带来的快感对白人劳动者起到了同劳动报酬一样的效果。这种赋予‘白色’的特别的社会地位和特权对由于劳资关系所引发的纠纷起到了缓冲的作用,它(‘白色特权’)是对白人劳动者的一种心理补偿。”⑨显然,美国以白人认同感为基础的社会存在着一种典型的双重性,一方面,它设法通过排斥和忽视文化混合的方法来维持白人文化的纯洁性;但另一方面,它又通过不断的文化混合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白色”不仅指一种生理特征,它更是一种根植于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的无形的意识形态。
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对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探
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评论No.1,2002
讨和论述,而进行种族的对比也成为揭示“白色群体”的优越性的重要方法。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初期,著名学者约翰·史密斯和威廉·布莱福德最早对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的“白色优越论”进行了描述。在《普利茅斯记事》一书中,威廉·布莱福德详细描写了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看法:“他们所看到的是美洲广阔和无人居住的大陆的一部分,这儿土地肥沃、很适合人类居住。但是这儿没有文明的人类,只有野蛮和残忍的人出没,他们(印第安人)更像是一群野兽。”(1i)在把印第安人归类为“野蛮”和“野兽”的同时,白人清教徒把自己归类为同印第安人完全不同的“文明”人,“白色”被认为是“高贵”、“纯洁”和“优美”的象征。科顿·马瑟在尢量的布道、日记、演讲和记录中,同样流露出对印第安人的鄙视。在《玛格诺拉》(Magnalia)一书中他把盎格鲁一撒克逊人比作可爱的羔羊而把北美印第安人比作无处不在的野狼。约翰·杰伊写道:“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上帝把一整片的大陆给予了一个完整的民族——这一民族来自同一个祖先、说同一种语言、信仰同一种宗教、赞成同一种政府原则,他们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非常相似。”④本杰明·富兰克林认为,“新世界的纯白人的数量相对较少,所有非裔都是黑色或者黄褐色,亚裔大多数是黄褐色。北美移民(特别是新的移民)大多数也是这样。在欧洲,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和瑞典人属于有色人长相(swarthycomplexion),德国人也是如此。而惟有撒克逊人例外,他们同英格兰人一起构成了地球上的主要白人人种。我希望他们的数量会增加。”㈣
在过去一个很长的时期中,白人学者不仅竭尽全力来贬低印第安人,而且恶意丑化黑人的种族和肤色。有人甚至认为,黑人是同人类完全不同的、介于猿、大猩猩和人类之间的并具有同人类极其相似的特征的动物。在美国,有许多贬义的词汇来称呼黑人,黑人被描写成丑陋而低于白人的种族,是一群没有教养、形状怪异、形同动物的群体,在《弗吉尼亚记事》中,托马斯·杰斐逊阐述了他对黑人的看法。他认为,“在理性思维方面,黑人比白人低劣的多……在想象方面,他们是迟钝的、无鉴赏力和反常的。”他说,“黑人,不管本来就是一个独特的种族,还是由于时间和环境而变为一个独特的种族,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禀赋都低于白人。”他把产生这个差别的原因归咎于黑人的本性而不是黑人的奴隶地位。⑨1795年,著名德国生物学家、解剖学家和人类学的鼻祖约翰·弗·布卢门巴赫提出所谓“大生物链”(TheGreatChainofBeing)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把黑人放在了仅比猿稍高一点的位置,而把以盎格鲁一撒克逊为主的白人放在了整个生物链的顶层。他认为,“白色”所具有的优越性和“黑色”所具有的低劣性都是固定不变的(fixed)和永恒的(sta—ble)。⑩在当时的报纸、杂志、绘画、雕塑、戏剧、漫画和其它文学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对盎格鲁一撒克逊白色种族的赞美和对有色人种的贬低。托马斯·N·佩奇在其小说《红岩》中把黑人主人公摩西称为“囚笼里的土狼”、“爬虫”、“一种蠕虫”和“一头野兽”。
19世纪,随着奴隶制在美国南部的确立,“白色”更具有了大家公认的象征性,它涵盖了人类的所有优秀品质:勤劳、虔诚、文明、认知能力和外表的美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征性超越了时间和地理界限;并在报纸、小说、戏剧、诗歌、歌曲和美术馆中被广为赞颂,最后变成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永恒的标准。“白色”就等同于美国,白人(WhiteAn对o.SaxonProtestant“白人·盎格鲁一撒克逊·新教”)的标准也成为美国的标准。在18和19世纪初期的美国文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