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教后反思(省级优质课获奖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教后反思
本次课是以渗透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一次尝试,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知识目标很容易达成,但如何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目标,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精心设计教案后,又经过4轮修改,后来在两个层次不同的班级实施了教学,教学效果均令人满意,学生学科素养目标达成情况都较好,整体上教学效果不错,但也略有遗憾。

高一新生在经过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后,总体上感觉高中化学知识难度较初中大幅度上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我认为,尽快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学科思想,提升学科素养,比达成知识目标更为重要,于是,在第二章开篇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很多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自主开放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实验陷阱,妙用课外教学素材,从而渗透学科素养。

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表现如下:
一、“大胆放手”现惊喜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胶体的本质特征及应用”,但我没有向学生阐述胶体的概念,只是给学生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丁达尔现象,让学生自行寻找丁达尔现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微观原理,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胶体”,整个过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思考,我收获了很多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1)开放式课前任务,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丁达尔现象。

我提前一天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支激光笔,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丁达尔现象,我预期学生能找到的丁达尔现象会同质化比较严重,并且可能集中于液溶胶,但最后学生找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丁达尔现象,涉及到了三种胶体类型。

(2)开放式实验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在实验用品上做了手脚,设计了几个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细节,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胆假设与思考,尊重实验真相。

事实证明,学生并没有唯教材论,而是敢于质疑和思考。

例如:5个小组的豆浆都未出现丁达尔现象,学生并没有迷信教材所述“稀豆浆是胶体”而判断豆浆为胶体。

例如:FeCl3溶液意外出现丁达尔现象,学生也没有迷信教材认为溶液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第4小组用绿色激光笔照射氢氧化铁胶体未出现丁达尔效应,他们提出各种可能的假
设:激光笔光源不强(电池电量不足)、绿光颜色的特殊性。

表现出很强的问题意识。

例如:进行浊液、胶体、溶液的分离时,有的小组按照教材分部分离,有的小组创新式进行的一步分离,表现出很强的创新意识。

(3)开放式课堂总结,总结出令人惊喜的课堂收获。

课堂即将结束前,我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但没有强化要总结哪个层面的收获。

我原以为学生会以总结知识收获为主(例如:胶体的本质特征、胶体的鉴别方法、渗析原理······),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更多的总结的是个人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例如:对泡沫是胶体产生浓厚兴趣、敢于质疑教材的批判性精神、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感、化学来自于生活的启示······)
二、“暗藏玄机”显奇效
本次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呈现方式的课,在实验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小动作,多处实验细节处暗藏玄机,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这些暗藏的玄机呈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1)唯一的一支绿色激光笔导致第4组Fe(OH)3胶体无丁达尔效应。

6个小组中,只有第4小组用的是绿色激光笔,结果该组没有出现明显的丁达尔现象,于是小组成员找其他组成员借用红色激光笔,对比实验结果后,全体学生都被激起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个环节达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

(2)被稀释的豆浆是唯一出现丁达尔效应的豆浆。

在检测豆浆是否有丁达尔现象时,我将第5组的豆浆进行了稀释,结果只有第5组检测到了光亮的通路,这让该组学生异常兴奋,同时也观察到了他们的豆浆与其他小组的不同,经过后来的探究很分析,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胶体的本质特征。

(3)用自来水代替蒸馏水导致Fe(OH)3胶体制备失败。

在制备Fe(OH)3胶体时,我特意将第2组和第6组的蒸馏水换成了自来水,并在第6组的自来水中加入了少量电解质溶液,结果这两个小组出现的现象与其他小组不同,导致学生疑惑重重,为下次课Fe(OH)3胶体的形成原理及胶体聚沉、电泳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三、“无关素材”提素养
在进行本次课的教学设计前,我搜集了一些与胶体相关的素材,巧妙的植入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达成学生的知识目标,为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2012年与2015年印刷教材的“一字之差”。

在备课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我使用的旧教材与学生使用的新教材P26内容有一字之差,2015年印刷的教材将“豆浆是胶体”改成了“稀豆浆是胶体”,我将这个细节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发起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渗透科学精神这一学科素养。

(2)与胶体相关的化学史知识。

在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总结时,我将学生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与胶体知识化学发展史进行了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堂课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缩影。

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3)纳米材料与纳米前沿科技。

因胶体粒径在纳米范围内,我很将纳米材料和纳米科技作为教学拓展内容,让学生从纳米铜粉和铜丝的性质对比中认识到量变是能引起质变的,渗透化学中重要的“变化观念“。

并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观看视频材料,让学生感受纳米材料令人难以置信的性质,让学生了解科技前沿,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北京中学生探究绿色激光笔无丁达尔效应之谜。

因第4小组使用绿色激光笔时未发现丁达尔效应,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于是在本次课结束前我向学生提供了一个信息:该异常现象已经被一个中学生破解。

用同龄人的成就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次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因教学经验不足或者客观原因导致的细节处理不当,形成了一些教学上的缺憾。

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时间过于紧张,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最后舍弃了部分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素材。

例如:泥水是浊液,常规情况是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但是有两个小组因泥水放置时间过长,泥土颗粒进行了充分的沉降,而该组学生没有震荡就用激光笔进行照射,结果出现了丁达尔效应,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胶体本质特征的极好的素材,但是教学过程中因为时间不足,舍弃了对该问题的探究,实属遗憾。

又例如:课堂之初学生提出了对胶体概念的若干困惑,若能在课堂结束之前让学生用本次课所学知识对这些困惑进行解释,让课堂首尾得到呼应,将会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极为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