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础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基础教育创新1
●杨文圣
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创新基础教育,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享有民主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性,要还学生自由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个性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0)04-0008-03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或者强调通过教育使个人为社会所用,或者突出基础教育为高考服务的功能。这种教育的价值取向,用单纯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基础教育的目的及功能,基础教育的任务重在培养实用工具性人材或者为将来批量“生产”实用工具性人材做铺垫。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的情况下,教育对于促进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基础教育的功利性更为人们所重视,而基础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和目的则更容易为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目前基础教育就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把学生纳入教育的生产过程,用统一的教育技术、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育工艺流程,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并且输送给大学、社会和市场。我们不能抽象地谈论以社会为本位的对或错,而就贯彻这种价值的社会后果来看,确实有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富强等诸多作用。但是,这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危害和后果是严重的。对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成了开发人力资源的采矿业,把人的生长变成了呆板的机械性的运动,受教者往往被培养成适应既定社会目标的工具,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学生应该具有的权利、愿望、需要、尊严和幸福,以及个性、自主性、创造性;对社会发展而言,服务于或服从于经济建设的受教者只能勉强延续社会而不能可持续发展社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缺乏原动力,使得国家和民族失去真正的竞争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病态和异化的现象,如人文素质匮乏、急功近利、恶性竞争、诚信危机、理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等等。
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价值目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仅仅是目标之一,它并没有完全包含更不可能替代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片面地强调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并因此而致使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缺失,这样的教育价值目标观当然是有缺陷、不完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使人得到尽可能完善的发展。这就是说,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基础教育的价值是“人”的培养,而不仅是“人力”的训
1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中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研究”(编号:SZ070203)
练;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协调发展;基础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对人的素质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个性的教育。基础教育不仅应当赋予学生知识,还应该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基础教育不能仅成为高考的手段,还应该赋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追求并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基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本质上的契合。当前,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克服在狭隘的目的论的引导下出现的一系列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使我们的教育实践、教育行为更加符合教育的本义和教育的真谛。
在基础教育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人的全面发展的三个方面即各种能力的发展、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来探讨基础教育的创新。
一、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在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个全方位的社会实践过程,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实践是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江泽民同志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丰富潜能对象化,由可能转为现实,不经过实践而能培养出能力几乎是一句空话。我们要让实践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做,使思维的积极本质与丰富多彩的可能性表现为对象性关系,并在对象化的过程中接受社会实践的教育、培养和塑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主体的规定。学生只有在学习实践中始终作为学习的主体投入到学习的创造性活动中去,才有可能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提高自己的素质。个人只有和自然、社会发生认识、体验、改造、占有、审美等多方面的对象性关系,才能把自身蕴藏的一切潜力自由发挥出来。
基础教育过程中,贯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一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增长才干,培养品质,提高全面素质的目标。二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者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灵活多样地广泛开展实践教学。对基础教育来说,其非经济和非功利性较强,不适宜引进市场机制。中小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社会调查、简单的生产劳动、小型科学发明创造、自然探险活动等等,从简单操作循序渐进地进入到复杂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像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深入实际、团队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二、让学生享有民主,培育学生的主体性
民主不只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民主也应当存在于基础教育之中。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专制式的,它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就以“接下茬”而言,它可能是许多学生的习惯,如果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接下茬”往往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表现,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但是,在许多教师看来,“接下茬”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毛病”而被制止。以成绩好、听话作为好学生的标准,以统一的考试和标准答案来鉴别学生,维护师道尊严,强调趋同性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相悖,都会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和自由个性。因此,基础教育必须变专制式为民主式,不断培育学生的主体性。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因而,民主式教育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在教育者丰富的教育经验与受教育者天生的兴趣爱好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双方能够平等的发表意见,在不断的交流中探索出一条最为合理的教育之路。
基础教育过程中,实践民主式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一是要形成一种民主的教育氛围。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通过校训、校歌、校园人文和自然景物、校刊以及校园制度文化等建设,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从而确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二是必须重新审视和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倡导学生自主式、研究式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2]“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个人同它自己的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2]因此,现代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自主式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必须倡导研究式学习、开放式教学,把传统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改革为生动活泼、主动探索、民主讨论、研究思考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各抒己见,不断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思维见解,不断提高他们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