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话语省略的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话语省略的研究综述

作者:杜治会张微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3期

摘要省略是一种修辞手段古而有之,但研究者已不仅拘囿于此方面的研究。我们总结了现代汉语在省略方面的研究成果,把省略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即修辞学角度的研究、句法角度的研究、语义角度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现代汉语省略的研究梳理脉络,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省略修辞学句法语义

中图分类号:H1文献标识码:A

省略这一语言现象在中国早已受到人们重视,最早被人们看作一种修辞手段。对于现代汉语话语的省略,研究者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大致包括下以下几个方面:修辞学角度的省略研究;句法角度的省略研究;语义角度的省略研究;其他方面的省略研究。下面我们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

1 多角度的现代汉语省略研究

1.1 修辞学角度的省略研究

语言省略是人们为避免重复,追求语言简练的一种修辞手段。陈望道认为省略是一种积极修辞格, 通常包括省句和省词。我们常见的是省词,它包括两种情况:蒙上省略即上文已出现的词,下文便省去不再出现;还有探下省略即在下文中出现的相同的词。这样做,可以使得文章看起来,简约明了。

张志公中并未提出省略现象,但是他指出应当用的词不能省,不应当用的或者说不必用的词不用,即所谓的用词简练原则。他认为用了多余的词有许多坏处,比如多占篇幅,解读者多费时间,甚至有时会使句子含意不明晰,以致歪曲了愿意,引起读者的误解。汉语是意合型语言,只要能使交际对象理解,人们在词语和句子的选择方面往往能省即省。

王希杰认为听话者或读者有完形能力。因此,正确的交际原则是说写者不能太求全而是应该大胆地进行省略,巧妙的省略是修辞艺术的重要内容。另外,说写者应当在话语中包含着帮助对方正确解码的模式或框架,这模式或框架是由有好的解码的指令所组成的。他进一步指出既然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完形的能力,所以话语允许有一定的残缺和疏漏,交际者没有必要全部精力去堵漏洞。

马建忠曾探讨过省略这一语言现象。他认为起词常省,起词就是所记的事物,多为名词、代词等。我们通常所说的命令句,起词可省。上文已经提到的,省略双方都明白的起词也可省。句读起词在先,而在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所以不用重复也可省。这些都是为了避免语言上的重复,使语言简练。

黎锦熙曾专门研究了句子主要成分的省略。他认为诸如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这些主要成分在习惯上都可以省略,并且对此作了描写与图解分析。在黎锦熙看来语言到处是省略,这样省略的范围不禁有些大了。

杨树达对省略也作了阐述,如名词之省略就分述为省在主位之名词;省在宾位之名词;省在领位之名词;省在被领位之名词。动词之省略也分述为以下七类:省内动词;省内动词及其转词;省略外动词;省略外动词与其宾语;省略被动式外动词;省略外动词;“曰”字和省略助动词。

王力界定了承说法和省略法。并且他认为承说法可分为:他语承说和自语承说。在句法形式上,可以省略主语,目的位,关系位,表位或者谓词等。并且,他还进一步指出省略法是可以由承说法生出的。但是,也有许多并非如此,是我们的习惯使然。总之,这两种说法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在句子形式上的省略,不影响人们的交际,这样会使得会话省力些。

赵元任用美国结构主义描写方法对汉语的形式作了描写。他把汉语句子从结构上分为整句和零句。零句没有主语―谓语形式,多见于对话以及说话和行动参杂的场合。他把零句又作了细致分类:动词性词语作为陈述句;动词性词语作为命令句;动词性词语作为问话和答话;名词性词语作为谓语;标题;用物名作命令句;呼语;叹词。

朱德熙认为省略是指结构上必不可少的成分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没有出现,他注意到一些量词的省略和“吃得”省略句。对于省略,比如公共汽车乘客对售票员说“一张动物园”,他认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非主谓句),什么也没有省略。不能硬说成是“我要买一张上动物园去的票”之类的说法的省略。很显然朱德熙所谓的省略基本是狭义的,也没有为省略找出来条件,只是指出从原则上来讲,省略的成分应该是可以补出来的。

总之,传统语法学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并对此作出形式上的静态描写,因此对于这个方面来讲研究成果颇丰。

1.3 语义角度的省略研究

吕叔湘指出有些学者对省略的限定范围有些大,所以他曾经给出了省略的条件:第一,省略的这句话必须依赖语境,如果离开语境,这句话的意思就不清楚了;第二,这句话省略的部分经过添补是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一种可能。这样才能说是省略了某个词语。他进而提出了隐含的概念,并区分省略和隐含的不同,第一次在语义方面对省略作了分析。

沈家煊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像“开车的”和“他开的”这些省略现象不符合“施事―动作―受事”这种基本理想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ve models,简称ICM)。但是人们这种理想的模式毕竟与客观实际不完全一致,即它们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ICM总是要比客观(下转第218页)(上接第198页)实际要简单,它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江蓝生从北京话的几种特殊短语,如“爱怎怎”、“爱谁谁”、四字格“爱吃不吃”等为例,说明省略和紧缩是汉语构式语法化的一种推力和机制,并且他还认为这是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的。

廖秋忠和陈平在研究篇章时认为省略是由句子信息结构决定的:主语一般表达的是旧信息,所以省略的机率较大。这样说话人和听话人继续谈论话题时,主语省略自然是一种省力的方式。

张斌、范开泰等研究指出省略现象应从语言的三个平面进行分析,即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他们将句法成分的隐略现象称为“省略”;将语义层面上语义要素的隐略称为“隐含”,这些省略的语义要素是补不出来的,但是人们完全理解句子的语义结构。例如,院长带领大家献血。其语义结构是“院长带领大家,院长和大家一块儿献血”。可见有些语义要素是在原句补不出来的,补出来的话听着很别扭。然后他们几位学者又将语用层面上某些语用意义的隐略称为“暗示”。从而将这些以前都称为“省略”的现象加以区分。

郑远汉认为我们在讨论语言的省略现象时应从实际交际出发,他进一步指出人们在判断省略时应从宏观上和微观上进行把握,从宏观来讲,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语体和风格中的省略。从微观来讲,省略的语义成分在语境中都可以被召回,且具有单一性和适配性。这两条原则和吕叔湘所提的省略条件在本质是一致的。郑远汉还提出了正式体省略的表现特点:凭借成分和省略成分通常位于对称位置上,特别是句首位置;凭借成分在前,省略成分居后;凭借成分所在句与省略句靠近。同时,他还指出非正式体的省略较灵活。郑远汉认为省略一定要符合语体风格,否则就会使言语不得体。

2 结语

总之,后来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的理论在不同视角下对现代汉语省略的现象作了分析。但是系统性地研究,还不是太充分。近几年,由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省略的语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