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先驱 勒温 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勒温生平(1890-1947)
1890年,勒温生于德国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乡村(今属波兰)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勒温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二,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1905年,也就是勒温15岁时全家搬到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勒温1909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求死扶伤。不久后又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最后又转到柏林大学,直到1910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勒温曾师从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克勒,曾与克勒、考夫卡同学,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191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1914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年轻的勒温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勒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1917年,他和教师玛利亚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年。在1917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写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行为动机以及承受力问题,表露出了“心理紧张系统理论”,同时描述了一个人从后方来到前方的环境改变和意义改变,显现出“生活空间”的概念,形成了“场论”的雏形。
1921年勒温回柏林大学任克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次年任讲师,1927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1929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与盖特尔德再婚,后育有两个孩子。1932年应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6个月。1933年,因翌年纳粹迫害移居美国,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1935年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
由于勒温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1944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他和同事们进行了关于团体气氛和领导风格的研究。试图
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44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年后的1947年,勒温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终年5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