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牲畜林》课堂资料
(搜集整理)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时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本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
【教学重点】
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
一、文学常识:
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又译《蛛巢小径》)。
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二、问题探究:
1、在牲畜林里到底发生怎样的故事?复述故事情节:
《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小说描写了一个传奇的故事: 农民朱阿的小母牛把一个德国兵引入众多牲畜藏身的密林之中, 德国兵像猴子掰苞谷一样, 不断地放下这个牲畜, 去抓另外一个, 而朱阿举着猎枪不敢开枪, 生怕误伤了牲畜。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 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
2、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
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3、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
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4、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是想表现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吧?
5、《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
“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三、知识链接:
“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后发现,她们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延缓、重复叙事……都在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因为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否则就会是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它必须让读者不时发觉会发生点什么,使他们由平静而转如紧张。”
——《小说门》(曹文轩)
“当我觉得人类的王国不可避免地要变得沉重时,我总想我是否应该像柏修斯那样飞向另一个世界。我不是说要逃避到幻想与非理性的世界中去,而是说我应该改变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以另外一种逻辑、另外一种认识与检验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我所寻求的各种轻的形象,不应该像梦幻那样在现在与未来的现实生活中必然消失。”
——卡尔维诺(《美国讲稿》)
卡尔维诺把很多文学的因素嫁接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味道和自己讲故事的腔调。这腔调中带有很多的童趣,保持了很多牧羊人讲述故事的方式,但同时又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在讲述。在轻松幽默中表达哲理的思绪。
——莫言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六——结构
(一)谋篇布局
1.结构是一个“容器”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墙上的斑点》,更是“以小载大”的典型。1828年10月,司汤达读到一则谋杀案报道,灵感忽至,短短几个月草成一部长篇《红与黑》。初看上去,他好像是对时代生活的快速反映,但实际上,这部书熔炼了作者自1815年拿破仑帝国彻底覆灭以来对法国社会生活的丰富体验,但这些体验就像河里的水,若没有一个容器,是没法装载的。神学院学生的情杀案给了他一个绝妙的“容器”:像于连那样有天赋、受过教育的下层青年,在昨天可以通过红军服建功立业,改变人生,在今天只能借助黑教袍向上爬,因而他的欲望必然在压抑中被扭曲,而这种扭曲,一下子就把作家对时代变迁的万千感慨容纳于内,又何愁各种丰富的经验细节与大胆想像不随之而来?
2.长与短,巧与拙
长篇小说同样需要借助结构艺术。比如巴尔扎克的名作《高老头》,有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的故事,有贵族青年拉斯蒂涅向上爬的故事,有鲍赛昂夫人年老色衰爱情失意的故事,有逃犯伏脱冷的故事,还有医生皮安训的故事,以及在这些故事中饱含的感慨和批判。虽然书名是《高老头》,但巴尔扎克却选择拉斯蒂涅的生活来提纲挈领,这样就可以把伏盖公寓与巴黎上流社会、繁华和衰败、阳光和黑暗等轻巧地连缀于一体。当高老头死后,还可以安排拉斯蒂涅在葬礼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从公墓高处向着巴黎呼喊“现在咱们俩来拼一拼吧”的誓言,使原本已经很丰富的小说更朝向一个开放的想像空间。因此,拉斯蒂涅这个人物及其所串连的故事,就成为整部小说最适合的“容器”。
(二)结构的“常”与“变”
1.结构的构成
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不依赖情节,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来支撑它。
即便是前一种情况,情节也不等于结构。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情节上设置各式危机,把结构这只“容器”尽量打造得曲折有致,但同时,也是用一条“误会”的项链串起了小人物的虚荣、底层生活的艰辛、贵族的奢华、岁月的沧桑,以及作者的许多感慨和情绪。除了情节,小说中还有诸多因素可以作为结构的支撑力量。《半张纸》就是将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这一“物象”的张力发挥到极致;《清兵卫与葫芦》中,除了情节,清兵卫的性格特点也是重要的结构力量,倘若他不是几乎略带偏执地喜欢葫芦,小说中的情节、场景也就无由发生。
2.层层推进
古典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小说中,线索以种种方式排列组合,就出现了一系列具体的结构方式:双拱式、钟漏式、扇形式、网状式、双环式、复调式,等等。
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是典型的“双拱式”结构,两条线索,一条是安娜与沃伦斯基,另一条是列文与吉娣。两条线索似乎各走各的,从不交叉,但实际上,作者是将它们相互对比,在对比之中寄托自己的许多想法。
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同语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而所有这些手法,都在于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因为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否则就将使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它必须让读者不时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使他们由平静而转入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