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表时间:2013-03-12T15:00:02.32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何天明

[导读] 创造性思维要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地有机结合。

何天明

摘要:创造性思维要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水平地有机结合。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这两种思维的积极性,首先应充分开掘教师的创新能力;其次应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入手,激发其聚合思维,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激发其发散思维,并促使二者有机结合。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较弱,表现在: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依赖性较强;听课只记教师讲的结论,不注意学习思路及方法;受思维定势影响,喜欢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思维灵活性差,应变能力弱;正向、集中思维多,逆向、发散思维少;批判思维弱,不善于提问和大胆质疑。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充分开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而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是影响思维创造性的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对于学生在探究时“违反常识”的提问、在争辩中与众不同的见解、考虑问题时标新立异的构思及别出心裁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该充分肯定。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点。例如,在分析中国近代 “落后挨打”的后果时,有些学生提出“落后挨打”是“一种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的农业文明的撞击”,这是中国落后挨打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观点。此时,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有效地剔除一些模糊认识,认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性。

其次,教师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问题是人的天性,含有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激趣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如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可补充展示课外文字材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专家茅海建先生的呼吁——“请不要重修圆明园”。通过材料中对这座昔日皇家园林的辉煌和它所遭浩劫的那段屈辱历史的介绍,学生对英法侵略者的疯狂、无耻和丑恶行径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导学生“学”。教法与学法归根结底是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使学生掌握运用如分析、比较、综合等基本思维方法外,还应自觉掌握发散思维方法。中学历史教材特别是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展思路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多方位评价历史事件,多方法解答历史现象,多重思考历史规律,多层次认识历史结论。

二、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效激发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础

“创造性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最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协调活动的综合性的思维”。它是建立在聚合、发散思维有效激发的基础上的,“只有发散度高,集中性好,创造性思维的水平才会高。”

1.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及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应单纯只要求学生记住科学的历史结论,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帮助他们对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探幽索隐”。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善于聚合思维的人,往往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找出多样性中的统一性,特殊性中的普遍性。

2.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应从培养学生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入手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思维的流畅性越好。历史现象之间及其内部,无不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其发生发展也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原因,因而在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时,一方面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应畅通、少阻、迅速;另一方面能在短时间内找到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教师应多进行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比如,分析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原因,要求学生进行急骤性或暴风雨式的联想,像夏天的暴风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结论来,不要迟疑,也不要考虑质量的好坏,评价在结束后进行。于是,学生在短时间内从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内因与外因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散,而具体原因又可以从领袖、纲领、军队素质、人心向背、对手消长等各个角度进行联想,从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丰富多彩的“意识之网”,联想愈快表示愈流畅,讲得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

变通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二特征,它是指面对问题情景时能随机应变,不局限在某一方面。当解决问题的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地转移到另一思路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里关键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因此,培养思维的变通性,首先要对学生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所谓逆向思维,即改变正常思路,遇到问题“倒过来思考”。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不是采用通常的让人离开水的办法,而是破缸让水离开人,就运用了独特的逆向思维。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不尽是“观流之去向”,而是“寻流之源头”,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一味正向思维的机械性,克服线性因果律的简单化,活化了学生的思维。其次,要注重进行侧向思维训练,即利用知识间的相似或相近部分进行联想与类比,以获得新的启迪。比如,从李自成流动作战失败来思索工农红军建立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意义;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城后的骄傲享乐思想来思考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反骄破满、谨防糖衣炮弹的重大意义。采取这种侧向思维,学生可以纵横比较、交叉发散,发展思维的变通性。

三、不断追求聚合、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聚合思维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双方辩证统一。发散思维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结论,而是在现有的知识和史料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向四面八方辐射,以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打破一般思维定势的常规,从而产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成果。然而,仅停留在发散思维上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经过逆向聚合思维,反馈新信息,经过思维的选择、定向、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获得最佳的思维成果。在这两种思维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奇、独特的思想,因而在创造性思维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常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聚合思维也并非无所作为。不管发散思维的信息如何新颖,离开了聚合思维的作用,发散思维最终将一无所获。总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共处于创造性思维这一矛盾的统一体中,相辅相成,缺一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