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科学配置、合理优化全市医疗资源,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服务体系,根据《山东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青岛市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山东省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及原卫生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909.7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490.22万人。全市生产总值9300.07亿元,增长8.1%,财政总收入2713.7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85元,增长8.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70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0元,增长8.3%。

(二)医疗服务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占居民死因构成的76.8%。2015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共报告发病10306例,死亡28例,发病率为114.45/10万,死亡率为0.31/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乙肝、梅毒、猩红热、麻疹,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5.56%;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肺结核、艾滋病、狂犬病、肝

炎、出血热,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42%。

(三)医疗资源配置

2015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848家,其中医院20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451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53家,其他卫生机构43家;全市总床位48601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34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6164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97名、注册护士3.12名;全市医疗卫生机构资产总量达到213.44亿元,房屋建筑总面积473.45万平方米;全市各类医院共拥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伽玛刀、手术机器人等甲类大型医用设备6台,直线加速器、核磁共振、CT等乙类大型医用设备172台。

(四)居民健康水平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92岁,孕产妇死亡率1.39/10万,婴儿死亡率2.88‰,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五)卫生服务利用

2015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5229.7万,,其中,医院2381.06万,占45.6%;基层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848.64万,占54.4%;居民年人均就诊5.75次。出院人数132.6万,其中医院108.6万,占81.9%;基层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4万,占18.1%;全市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为2.5人,居民年住院率14.58%;2015年病床使用率为80.07%,其中医院为85.55%,

卫生院为62.32%;全市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9.6天,其中医院为9.9天,卫生院为7.9天。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健康需求相比,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护士和床位数相对较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偏低。优质医疗资源缺乏,高水平医院总量不足,我市达到三级医院水平的医院数量低于全国同类城市。

2、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与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市南区、市北区等老城区卫生资源密集,优质资源集中于城市三级医院和市级公共卫生机构,新建城区、郊区和重要功能区资源配置相对不足。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医护比仅为1∶1.05,护士配备严重不足。2015年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1.05人人,与国家规划目标2人的差距较大。部分专科建设相对滞后,儿科、精神卫生、康复、护理、妇幼保健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还没有实现有序竞争、共同发展,还不能有效满足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服务能级有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层级不明晰,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有待科学规划和明确界定。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

疗卫生机构协同性不够,人员、技术、设备等医疗资源联通共享能力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连续的健康服务模式尚未建立。

(七)面临的形式与挑战

1、疾病谱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快速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增多并已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负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在全市居民死因谱中占比高达84.4%。同时,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防治任务依然艰巨,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新发传染病与输入性传染病威胁将长期存在,给居民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和结构需要从单纯的疾病诊治向综合健康干预和健康管理转变,形成以“维护健康”为中心的各类卫生资源分工协作格局。

2、医疗需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保障的不断完善,进一步释放居民健康需求,并呈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全市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突出,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预计达到193万,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问题将更为凸显。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妇产、儿童、生殖保健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医改的不断深化也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信息技术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手段的深刻转变,使“互联网+医疗健康”成为全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4、城镇化发展。随着青岛城市功能区域的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重要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比例将达到7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将趋于紧张。作为公共配套服务重要内容的医疗服务设施,需要在医疗资源配置中进行统筹规划,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主旨,以满足城乡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主导,加强医疗机构设置与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医疗资源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建立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构与功能更趋合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为全市居民提供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