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

诗词鉴赏

一、情(情感、主旨型)

命题角度: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表现某种情感的

提示:

概括情感可能就整首诗,也可能就某一联或某一句,注意审题。表述时不但要回答诸如“喜悦、孤独、惆怅”等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还应答出为什么或在什么境况下有这种情感。

如何体现情感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例1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②尾联“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

例2 示长安君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

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二、景(意象、意境型)

命题角度: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景象)?

(2)这首诗写景有何特色?

(2)诗人是写景如何体现某一特点的?

提示:

(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

(2)从角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色彩、修辞等方面结合诗句分析。

(3)如何体现某一特点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角度考虑,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例1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例2 初发夷陵陆游

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

①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2分)“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出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色;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

或者从角度(由远及近)、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修辞(夸张)等方面结合诗句分析。例3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人写景是如何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鸣蛙”反衬出环境之幽静。

三、语言(鉴赏词句类、语言风格类)

命题角度:

1、炼字,分析某字的妙处或某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2、分析某句或某联的妙处;

3、分析语言特色。提示:1、练字类题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某句或某联的妙处从炼字和手法的角度考虑

3.分析语言特色类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

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例2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2分)“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2分)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

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

四、分析技巧型

命题角度:

某句或整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提示:

判断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管是写静、写物还是抒情都从正侧或直接间接两个角度考虑;二要明确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野色[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①意?登高醉始回。

[注]①山公:指晋朝山简。他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在此作者以山简自况。

这首诗歌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衬托虚景,采取了化虚为实的写法。(2分。确认语,答“化虚为实”“烘托”“衬托”等都可。)楼台被野色层层笼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4分。结合四联具体分析,各联只要紧扣“虚实”或“烘托”阐释合理即可得1分)

例2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