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论
第一章:
早期地理教学论的特点:
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
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
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发展中的地理教学论的特点:
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
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改名为“地理教材教法;
3.“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
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
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
2.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
3.研究涉及了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地理课程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系统,研究组成地理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认识和揭示地理教学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组成要素:
地理教学论的地理科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学习理论基础,系统学科基础,教育技术学基础
地理教学论的主要研究任务
研究地理课程目的和功能内容与形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调查法、实验法、
观察法、文献法、
经验总结法等
第二章:
3) 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
地理课程地位提升,设置类型多样;
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
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
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地理课程实施中突出探究式教学;
总结民国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的特点?
民国时期的地理课程设置连续性强,地理课时较多,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变化较大。与清末时期相比,这一时期地理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地方志式的编写模式,注意吸收当时地理科学研究的一些成果,增强了地理性,地理教材的质量有所提高,但教材中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和种族论等错误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陆中学地理课程?
1 50年代学习苏联,突出学科体系
2 60年代教育改革,减少学习内容
3 70年代处于低谷,政治取向明显
4 80年代人地关系主线、重视双基
5 90年代以来继续改革深化,人地关系主线,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6 2001年创新理念、三维目标、优化结构、内容更新
第三章: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依据划分为:
显性地理课程又称正式地理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地理课程,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
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隐性地理课程主要限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的生活空间。如校园文化,学校或班级活动、学校团体交往活动等。二者关系:
1.显性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
2.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 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
以地理课程实施情况划分为:
必修地理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和掌握的地理课程,是为了保证地理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选修地理课程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学的地理课程,使地理课程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两类课程相辅
分科地理课程是以地理学科逻辑知识为中心编排的地理课程,是依据地理教育目
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课程,以学科逻辑知识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的课程。综合地理课程与分科地理课程相对应,它是打破学科组织的界限,强调学科之间
国家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体现国家的地理教育目标和地理教育价值;
地方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地理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中学地理课程的设置及内容变革和传授方式提出新的要求,社会发展还对地理课程提出了时代性的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地理课程,加强分析综合的力度,加大理解问题的深度,侧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结合,强调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的思维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培养。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现象、新趋势将极大地丰富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地理课程的神话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结合提出了挑战;经济发展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地理课
程中的方法与手段更为科学全面。
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进而体现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中学地理应当将文化发展的新理念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来,重点培养学生互助互爱的精神境界,珍视世界文化多样的审
美情趣、积极向上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态度,以及正确的行为规范。
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的设置,必修和选修的设置,影响地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影响地理课程目标的设
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地理科学知识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的改变均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知识经济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地理教育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地理教育应该从教授系统的地理知识为主,变为培养学会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这些要求要求对基础地理教育地理课程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地理课程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协调、相适应
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影响
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颁布推动了国际基础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宪章》规定了国际教育的标准
与指导路线,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正步入一个新的时
期。
我国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
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改革地理课程。
存在的问题有:地理课程教学目标缺乏完整性地理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内容表述方式上成人化,趣味性差评价手段、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的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的问题。
必修课涵盖了现代科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为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模块涉及地理科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科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第四章
广义的地理教材是指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从表现形式上来讲,它既包括以地理教科书为主体的纸制教材,又包括数量众多的非纸制教材,如视听资料、电子文本等。
狭义的地理教材通常指所说的纸制地理教科书,即地理课本。本章所讨论的中学地理教材,仅指狭义上的含义而言。
1)地理教材设计的影响因素
社会需求教育发展学科特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2)地理教材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刺激强化策略
认知主义主义学习理论:(组织者策略\发现策略\结构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