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育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是教师政治思想水平、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综合运用的集中反映、也是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发展能力和个性的基本学习方式.所以,课堂教学,对教师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就学生来说,课堂上如何发挥其本身的主体作用尤显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激发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怎样发挥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呢?下面笔者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愿和大家共同商榷。
(一)、通过“愉快教育”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前提。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整天围着课内课外作业转.从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同学自己支配的时间极少,晚上十点以后才睡觉,睡眠不足九小时,几乎不参加体育活动,不做家务事,再好的电视节目也只有节假日看(少数差生除外),眼睛近视,有的同学甚至连课间十分钟、午间半小时都见缝插针,下午四节课后才回家.他们最讨厌老师人为增加课时,搞题海战术,频繁考试.试想一下,假如每位老师都来加重学生负担,学生岂不成了机器人?长此以往,许多同学招架不了,竟产生了厌学情绪,要么成天陪坐,考试红灯高照,成了班级的弃儿;要么干脆不上学,成了流生.两极分化极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师的讲解、教导具有主观的选择性.因此,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不是呆板死记.要给学生创造乐于学习、愉快学习的环境.要让学生在学中求乐,乐而好学;玩中求乐,乐而创造;美中求乐,乐而发展.“愉快教育”正是符合这个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启发学生学习,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学得更好.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根本保证。
学生学习往往缺乏积极自觉性,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读书不入门、学习不得法。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因素。为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教给学生:
①做好上课前的准备。课前准备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首先是知识上的准备,主要通过预习来进行,其次是物质上的准备,指上课用的书本及各种学习用具,再就是身体上的准备,身体好,这是学习的保证。另外“心之官则思”,上
课时要靠大脑来思考,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无疑是给课堂学习提供了重要保证。
②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这是课堂学习的首要问题。“学而不思罔”,说明了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心理学家认为智力结构是由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组成,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因此,抓住课堂学习这个环节,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也就抓住了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为此,要抓好以下几点:
(A) 专心学。我们常说,注意力是知识的窗户,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进来。专心学,就是注意力要集中,而注意力有没有集中,主要表现在上课时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活动有没有跟随老师走。所以要取得较好的听课效果,就须积极参加老师安排的自学、议论、发言、表演、评议等课堂活动。
(B) 当堂懂。指上课时要基本完成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课堂上,积极思考,力争在课堂上完成初步的理解任务,这是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的好办法。必须提出的是,那种“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以及“课上以记笔记为主,放弃动脑筋,课后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一大堆的做法不值得称道。
(C) 思路清。上课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不能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理解,还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把思路理清,就是上课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搞清楚老师的讲课程序、讲课形式、讲课方法以及相关的思维程序、形式、方法等,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的思考,当然这属于较高的要求,但如果坚持下去,将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习效果。
③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里因素。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就会自觉地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其预定的目标而奋斗;能够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
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信念而不动摇。而意志薄弱的人,就会畏难而退。
(三)、分析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起学生的惊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去争取主动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惊讶感情——是寻求知识的强大源泉.”他指出应尽量地在学生眼前展现出暂时还不理解的有趣的新奇事物,展现越多,学生的惊呀就越鲜明,从而产生求知的兴趣.
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时,对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活,代数中的负数的出现,都感到新奇,对数学学习怀有热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会,珍视这种感情,使之由肤浅、短暂的特点转入为深入、专一,从而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稳定下来.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概念时这样引入提出问题:
零上3度和零下3度怎样用数来表示?显然仅用算术数“3”无法表示它们的区别,怎么办呢?
昨天的湿度是零上2度,因为来了寒流,今天的气温下降了6度,要问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这时需用减法运算“2-6”,但是2减去6显然不够减,那么,这样的减法能进行吗?如果能算,它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再如:在学习了利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之后,要进一步学习用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时,可以这样引入,请同学们把分解因式,结果出现了下列两种答案:
这时,认知出现了冲突,哪个答案对? 能等于吗?同学们可以带着好奇心开始新课的学习.
(四)、运用思维的“问题律”、“情境律”、“发展律”等规律,使学生学会由“旧知”探索和解决“新知”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思维的问题律,是说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在实践中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使思维过程深化。问题的解决使思维转入下一过程的这样的必然性。”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常从新知与旧知的矛盾、知识间的矛盾、客观事物间的联系、发展、变化等诸方面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时还要布疑设障,让他们在思考中揭露矛盾,再分析解决矛盾,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比如我们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级的解法”时可这样来设计:
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得到了二元一次方程组:
然后,向同学们提出问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按照以前研究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应该怎么办?
生:转化为已知的问题来解决.
师:那么,我们已知哪些与之有关的知识?
生: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师:那么,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呢?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
生:二元一次方程组比一元一次方程多了一个未知量,而且多了一个方程.
师:那么要实现“转化”,关键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