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拉色菌毛囊炎病情说明指导书

一、马拉色菌毛囊炎概述

马拉色菌毛囊炎(Malassezia folliculitis)又称糠枇孢子菌毛囊炎,是由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炎性损害。好发于颈、前胸、肩背等部位,常见临床表现为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可有不同程度瘙痒。常通过外用或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

英文名称:Malassezia folliculitis。

其它名称:糠枇孢子菌毛囊炎。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皮肤。

常见症状:丘疹、丘疱疹、小脓疱、瘙痒。

主要病因:马拉色菌引起毛囊炎性损害所致。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马拉色菌毛囊炎易复发,因此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彻底治疗,避免复发。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病特点

三、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病因

病因总述: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马拉色菌。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一定促发因素影响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基本病因:马拉色菌的脂肪分解酶可将毛囊部位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可刺激毛囊口产生较多脱屑,并造成毛囊导管阻塞。由于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皮脂的潴留,细胞碎片的积聚和游离脂肪酸的刺激,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入周围组织,从而产生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以下因素可诱发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发生:

1、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

2、高温、潮湿环境。

3、容易出汗或油性皮肤。

4、穿过紧、不透气的衣物。

四、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症状

症状总述:引起本病的病原菌多为球形马拉色菌。马拉色菌是人体正常寄生菌,在一定促发因素影响下可在毛囊内大量繁殖,从而致病。

典型症状:

1、皮损表现典型皮损为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呈半球形,直径2~4㎜,周边有红晕,可挤出粉脂状物质,常有数十至数百个。

2、好发部位多见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背上部、前胸、颈部、肩背等,少数见于前臂、小腿和面部,腹部有时也会发生。

伴随症状:有时可伴灼热、刺痛感。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

1、花斑糠疹是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引起的表浅感染。多见于青壮年

男性,好发于面颈、前胸、肩背、上臂、腋窝等皮脂腺丰富部位。皮损初为以毛孔为中心、边界清楚的点状斑疹,之后斑疹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邻近皮损还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界限清楚,表面覆有糠秕状鳞屑。偶有轻度瘙痒。

2、脂溢性皮炎常见于头、面、胸背部等,好发于成年人和婴儿。典型皮损为红色斑片,上附细小的黄色油腻鳞屑,可伴有瘙痒不适。

五、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检查

预计检查:皮肤出现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且皮损持续存在,甚至不断增多,应及时就医诊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皮损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病理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皮损进行检查,以了解其数目、大小、形态、颜色、质地、分布、有无触痛等情况。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1、皮肤真菌镜检医生可能会刮取或切取部分皮损,或者将挤出的毛囊内角质栓直接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能会见到球形带芽颈的酵母样孢子。对疾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2、真菌培养医生会取部分皮损组织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的菌落情况,有助于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影像学检查:暂无资料。

病理检查:重要提醒马拉色菌毛囊炎易复发,因此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彻底治疗,避免复发。目录流行病学病因症状检查诊断治疗预后日常饮食预防就医指南流行病学传染性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表明马拉色菌毛囊炎具有传染性。

其他检查:暂无资料。

六、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炎性毛囊性丘疹、丘疱疹或小脓疱等典型皮损表现,结合皮肤真菌镜检、真菌培养等真菌学检查阳性结果,通常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常需与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皮肤念珠菌病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暂无资料。

鉴别诊断:

1、痤疮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皮肤损害包括粉刺、浅表脓疱、炎性丘疹、结节、囊肿及瘢痕等,通过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2、细菌性毛囊炎通常是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好发于头面部、颈部等,早期为红色丘疹,迅速发展成丘疹性脓疱,中间贯穿毛发,周围有红晕,继而可干燥结痂。通过病原学可明确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真菌学检查阴性。

3、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炎症性疾病,好发于皮质分泌旺盛部位,皮损表现为毛囊性红色丘疹,顶端常有脓疱,病情严重时可伴有轻微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通过真菌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4、皮肤念珠菌病因自然存在于人体的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致病菌入侵皮肤所致,可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疹样皮损,根据真菌学检查易鉴别。

七、马拉色菌毛囊炎的治疗

治疗原则:本病主要通过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皮损泛发、炎症较重且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但因本病容易复发,痊愈后一段时间仍需继续使用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复发。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不宜内服药物者或难治者可试用光动力治疗。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暂无资料。

一般治疗:暂无资料。

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由于侵犯毛囊部位较深,一般的外用抗真菌药物效果较差,可使用含有渗透剂的外用抗真菌药,疗效显著。常用药物包括2%酮康唑洗剂、联苯苄唑酊或霜、1%萘替芬、2.5%二硫化硒等。必要时还可外用维A酸软膏来改善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