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翻译中的理解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翻译中的理解环节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翻译过程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大体可分为理解、表达和校对三个阶段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整个翻译过程的基础和开端,更是实现第二步“表达”的前提。翻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话语的意义,话语的意义取决于理解,足见理解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法国翻译理论家让·德莱斯勒对翻译理解的观点中就提到:“理解产生于两个层面:掌握所指和掌握意义。……理解文木是翻译过程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译者应竭力确定原作者所言之含义。显然,仅凭阅读人们是无法掌握文木意义的。对于那些用外语书写的文字符号,人们完全可能是看到了或在心里默读过却根木不理解它们的意义。这种纯粹表征性的知觉活动必须伴以一种称之为解释性分析的思维活动。”州必须承认,德莱斯勒有关翻译理解的理论己经指出仅凭阅读是不能掌握文木意义的,而且,他把理解的过程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而在现实教学中,尤其对于许多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如果要求翻译一篇200字左右的英文材料,他们往往
用于理解原文的时间都不超过五分钟,多数学生仅仅满足于大概了解原文的话题、领域和内容。但理解作为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其包含的内容远比这些更广泛,这种程度的理解和德莱斯勒所提出的理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那么理解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一篇文章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意蕴、文体、风格都完整体现在上下文语境之中,而理解的过程必须要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同时,译者的思维活动还要注意把握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关联,因为许多词语、句子的真正含义渗透在字里行间,前后呼应。译者在理解阶段只有考虑这些深层因素,翻译的最终成果—译文才能在内容乃至整体文风上都做到准确无误。
一、翻译始于理解,而理解又始于释义
要准确地理解原文,就必须斟字酌句,在理解中综合考虑文章的措词、行文特点等因素,理解的程度要深入到语义的最小单位,认真推敲句子中每一处措词的字面意义以及引申意义。但译者应注意到,理解的过程不仅涉及词汇和句式这类行文措词的特点,还应该包括文体、作者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文章的功能等多方面。具体而言,译者要结合具体文
章,考虑行文措词正式或非正式、口语化或书面化;文章主要使用的句型简单还是复杂,长句居多还是短句居多;文体属于描述类、叙述类还是议论文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描述某人某物,还是论证作者的观点,等等。只有对原文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文体特征。
我们来看以下两段文字:
Proverbs arc the popular sayings that brighten so muchLatin American talk,the boiled-down wisdom that you arcas apt to hear from professors as from peasants, from beg-gars as from clegantes. Brief and colorful,they more oftenthan not carry a sting.
When a neighbor’s dismally unattractive daughter an-nounced her engagement,lmclda remarked,“You knowwhat they say, Senora; “There’s no pot so ugly it can’t finda lid.””And when her sorrirrlaw blustered about how hewas going to get even with the boss who had docked his pay,lmclda fixed him with a cold cyc and said,”Little fish doesnot cat big fish.”
以翻译这两段文字为例,译者需要体会到原文第一段行文措词偏正式,而第二段偏口语化;第一段的句型长短交错,运用了定语从句、省略等方法,第二段
的两句话句型相似,都运用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而就文体而言则属于议论文,证明作者认为即便短小精悍、丰富多彩,谚语也常常语中带刺。
二、注意研究文章的结构
英汉语言的表达方式反映了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美国学者卡普兰(R. B. Kaplan)认为,英语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而汉语思维方式是曲线型的州。其中直线思维意指直接论述主题,即组织英语篇章时,通常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首先说出,往往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直截了当陈述主题,点出这个段落的中心思想,然后将其分解,逐个论述、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观点到案例,不断引出新的思想,句子结构呈“树权形”。英语民族在思维模式上具有一种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的鲜明特征。正因为西方人这一直线形的思维方式特点,读者往往感觉西方的行文相对简单直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表达中心思想,然后再摆出论据,展开论证,说明观点。与之相比,曲线思维意指汉语往往围绕主题从与主题无关的观点来阐述问题。语篇中相关信息常反复出现,词语、句子常出现反复叠加的现象,逻辑关系好像旋转曲线不断外展的陀螺。汉语言所采用的这种“螺旋型”段落发展结构使得篇章的主题往往不是
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迂回的方式加以阐述。语篇结构属归纳型,即先交代细节或举例说明,然后逐步引出结论,最后以总结归纳结尾,简而言之是以间接的方式,从论述相关的问题出发,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铺垫陈述上,逐步引入到文章的核心,陈述作者的观点。曲线思维往往关注整体情况、问题的背景及其在更大背景下一问题与他问题的关系。
语篇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反映出作者思维模式的迥异。语言是思维的一种外壳和体现形式万变,语篇结构是思维模式的表现形式。汉英思维模式差异明显,语篇结构差异也同样明显。这种差异即体现为形合与意合的两类语篇结构特征。所谓形合是指语篇结构构成既有赖于深层的逻辑关系,也有体现这种逻辑关系的形态标记。所谓意合是指语篇的构成主要依靠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常常无形态标记。英语一般认为属于前者,汉语一般认为属于后者。汉英语篇结构的这类非对应关系往往是语篇转换的问题所在,汉英思维模式的差异则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尽管汉英语篇转换的问题源于语篇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但由于结构不对应的木质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因此研究思维模式的差异更为重要。
因此,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译者要清楚原文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