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语文老子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
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
微妙法门。
六、课文讲解
课文分析
道可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 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a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六、课文讲解
▪ 道可道 第一章
原文
▪ 道可道(第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 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 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 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 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 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 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 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的 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道的 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 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译文】
▪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 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 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 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 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 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 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 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 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 没有怨咎。
第八讲:《老子》五章
一、教学要求
▪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学习要点
▪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 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作者生平
▪ 老子: (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 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 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管 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 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
▪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 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
▪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 万物的生命;
▪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 则有信;
【译文】
▪
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
的道;Baidu Nhomakorabea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
的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
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所以,通常要不
作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无以名状的微妙;通常
又要持有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
▪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有无互为生灭
▪ 《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 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 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 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 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 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 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 两者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 出岳润民田。”
▪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 处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及天。”
儒、佛、道三家圣哲对水之赞语
▪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 老子曰:“上善若水。”
▪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 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 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何谓“道”?
▪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
道。犹如元人马致远在《秋思曲》中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个“古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 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也。”
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往返 周行,就
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 法门。
上善若水(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 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释】 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 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 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 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 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 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 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事无争,所以才不 会招惹怨恨。
请看老子介绍19
请看《老子》介绍
四、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即《道德 经》,或称《老子》 《老子五千文》。 原 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 代表作,后为道教奉 为主要经典。唐代尊 为《道德真经》。
五、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 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 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 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 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 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 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