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学实验二 加辅料炒法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白术药材性状鉴别】 白术药材性状鉴别】
(1)形状及大小:成不规则肥 形状及大小: 厚团块或拳状团块, 13cm, 厚团块或拳状团块,长3~13cm, 直径1.5 直径1.5 ~7cm 颜色: (2)颜色:灰黄色或灰棕色 表面: (3)表面: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 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 及断续的纵皱和沟纹,并有须根痕, 顶端有残留的茎基和芽痕 质地:坚硬, (4)质地: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不平坦。 (5)断面:不平坦。生晒术断面淡黄 白色至淡棕色, 白色至淡棕色,略有菊花纹及分散的 棕黄色油点;烘术断面角质样,色较 棕黄色油点;烘术断面角质样, 深,有裂痕 气味:气清香,味甜微辛, (6)气味:气清香,味甜微辛,嚼之 略带粘性
(1)白术内酯Ⅲ的含量高低为赤石脂炒白术>壁土炒白 白术内酯Ⅲ的含量高低为赤石脂炒白术> 灶心土炒白术>窑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生白术; 术>灶心土炒白术>窑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生白术; 多糖含量高低为灶心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 (2)多糖含量高低为灶心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赤石脂 炒白术>窑土炒白术>壁土炒白术>生白术。 炒白术>窑土炒白术>壁土炒白术>生白术。
熬黄——《千金翼》 熬黄——《千金翼》 ——
唐朝
土炒——《外台》 土炒——《外台》 ——
炮、炒黄、米泔浸——《博济》 炒黄、米泔浸—— 博济》 ——《
米泔水浸后麸炒——《苏沈》 米泔水浸后麸炒——《苏沈》 ——
宋朝
醋浸炒——《总录》 醋浸炒——《总录》 —— 煨制、焙制——《局方》 煨制、焙制——《局方》 ——
(2)不同土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Ⅲ的含量:赤石脂 不同土炒白术中白术内酯Ⅲ的含量: 炒白术>壁土炒白术>灶心土炒白术> 炒白术>壁土炒白术>灶心土炒白术>窑土炒白 黄土炒白术,除黄土炒白术含量稍低外, 术>黄土炒白术,除黄土炒白术含量稍低外,其 余四种炮制品无显著性差异。 余四种炮制品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炒白术中多 糖的含量:灶心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赤石脂 糖的含量:灶心土炒白术>黄土炒白术> 炒白术>窑土炒白术>壁土炒白术, 炒白术>窑土炒白术>壁土炒白术,但均无显著 性差异。 性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辅料土炮制对白术 多糖和内酯类成分的影响不大, 多糖和内酯类成分的影响不大,但并不能就此说 明这几种土均能替代灶心土使用, 明这几种土均能替代灶心土使用,还应对其药理 作用和毒理进行系统比较研究,以最终筛选和确 作用和毒理进行系统比较研究, 定辅料土的种类, 定辅料土的种类,保证土炒饮片的临床疗效和用 药安全。 药安全。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

中药炮制学知识点辅导:加辅料炒法定义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等方法。

一般用中火。

所用的辅料为固体辅料(醋淬除外)。

其作用为:⑴中间传热体作用:稻米、灶心土、河砂、蛤粉、滑石粉。

⑵药性作用:麦麸补脾兼吸附油质,稻米健脾止泻并吸附油质,灶心土补脾止泻,米醋矫嗅矫味,蛤粉清热化痰、以燥制润;河砂及滑石粉无药性作用。

目的1.增强疗效:如麸炒山药增强健脾作用,土炒白术增强固脾止泻作用。

2.缓和药性:如麸炒苍术缓和燥性。

3.降低毒性:如砂烫马钱子降低毒性。

4.矫嗅矫味:如麸炒僵蚕,矫正其不良气味,便于服用。

5.消除副作用:如蛤粉烫阿胶,消除其滋腻碍脾的副作用。

6.便于粉碎:如滑石粉炒刺猬皮,便于粉碎。

麸炒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

辅料用净麦麸及用蜂蜜或红塘制过的麦麸炒制药物,前者称净麸炒或清麸炒,后者称蜜麸炒或糖麸炒。

麦麸为小麦的种皮,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具有和中健脾之功。

用麦麸炮制药物,可缓和其辛燥之性,增强其健脾和胃作用。

麦麸法的加热时间短,用量少,辅料主要起药性协同作用而无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将锅预热,均匀撒入麦麸,待起烟,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投入锅中与麦麸翻炒,并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至深黄色,出锅,筛去麦麸,放凉。

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米炒定义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适量的米共同拌炒或将米在锅底结成锅巴,将药物在锅巴上翻炒的方法。

辅料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以糯米为佳,有些地方用陈仓米,通常用稻米。

稻米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

米既有药性协同作用,又有中间传热体作用。

炮制方法1.将米置热锅中加热至起烟,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中火拌炒至药物变为黄色,米成焦黄或焦褐色,出锅,筛去米,放凉。

2.锅预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于锅底,中火加热至起烟并成锅巴时,投入净制或切制的药物,在锅巴上轻轻翻动,至药物变黄色,米变焦黄或焦褐色,取出,筛取米,放凉。

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

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

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实验⼆利⽤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材1⽬的和要求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的和意义;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法及质量标准;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候及注意事项。

2实验原理加辅料炒的主要⽬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焦味等。

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常⽤的加辅料炒法有麸炒、⽶炒、⼟炒、砂炒、滑⽯粉炒、蛤粉炒等。

3仪器和材料3.1 实验仪器电炉、铁锅、铁铲、筛⼦、温度计、天平、瓷盘等盛药器具3.2 实验材料麸⽪、⽶、沙、⼟、滑⽯粉;⼭药、枳壳、⽩术、党参、鸡内⾦4⽅法和步骤4.1准备将要炮制的药物筛去碎屑、杂质;依炮制药物的重量按⽐例称取所⽤辅料;检查炒锅、铲⼦和盛药器具是否洁净,必要时清洁;将炒锅放置在电炉上。

4.2实验操作4.2.1麸炒(1)麸炒⼭药:将准备好的50g⼭药投⼊已冒浓烟的麦麸(7g)中,⽤武⽕快速翻炒,炒⾄⼭药呈黄⾊时迅速出锅。

筛去麦麸⾄规定的容器内。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黄⾊,内部淡黄⾊。

具⾹⽓。

(2)麸炒枳壳:先将麸⽪(7g)撒于热锅内,⽤中⽕加热,⾄冒烟时倒⼊准备好的枳壳⽚50g,迅速翻动,炒⾄枳壳表⾯深黄⾊时,取出。

筛去麸⽪,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深黄⾊,内部淡黄⾊,具⾹⽓。

4.2.2⽶炒⽶炒党参:将⼤⽶(10g)置热锅内,⽤中⽕加热,⾄⼤⽶冒烟时,倒⼊党参⽚50g,翻炒⾄⼤⽶呈焦褐⾊,党参呈⽼黄⾊时,取出。

筛去⽶,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表⾯呈⽼黄⾊,微有褐⾊斑点,具⾹⽓。

4.2.3砂炒法(砂烫法)砂烫⾻碎补:先将净砂置热锅内,⽤武⽕加热,⾄灵活滑利容易翻动状态时投⼊50g⾻碎补⽚,不断翻动,炒⾄⾻碎补表⾯⿎起。

炒好后筛去砂,放凉。

成品性状:砂炒后⾻碎补为扁圆状⿎起,质地轻脆,表⾯棕褐⾊或焦黄⾊,⽆鳞叶,端⾯淡棕褐⾊或淡棕⾊,味微涩,有⾹⽓。

4.2. 4滑⽯粉炒滑⽯粉炒鸡内⾦:将滑⽯粉(23g)置锅内中⽕加热⾄灵活状态,投⼊分档的鸡内⾦50g,翻炒⾄质地酥脆或颜⾊加深,出锅,筛去辅料。

中药炮制学-炒法

中药炮制学-炒法

[炮制研究]
炮制方法对成分的影响: 1.浸泡──醚溶性生物碱损失大,且换水损失更多。 2.加热──加热时间长,槟榔碱含量降低,几种炮 制品含量为生品>炒黄品>炒炭品

四、炒 炭 1.炒炭——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 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 色,内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 2.目的: (1)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如槐花、贯仲、苦 参等 (2)增强或产生止泻止痢作用。如地榆炭
[炮制作用]

生品——能升能散,长于涌吐风痰。 炒制——变升为降,长于消食除胀,降气 化痰。多用于食积腹胀,气顺咳嗽。如保和 丸、三子养亲汤。 炮制作用: (1)缓和药性 (2)消除副作用 (3)利于粉碎和成分煎 出。




[处方用名] 槐花、炒槐花、槐花炭。 [来源] 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 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 称“槐米”。

莱 菔 子
[处方用名] 莱菔子、 萝卜子、炒莱菔子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 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 种子。

[炮制方法]

1. 莱菔子──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用时捣碎。
2.炒莱菔子──净莱菔子,炒制容器,用文火加 热,炒至鼓起,爆鸣声减弱,手拈易碎,断面 浅黄色,有香气逸出即可, 用时捣碎。
第一节 清 炒 法
一、概述 1.含义及分类

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 包括炒黄、炒焦、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 求
二、炒黄(炒爆) 1.含义

炒黄: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 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 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 的气味。

(精)《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

(精)《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 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一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投药→翻炒→出锅→目的①增强疗 a.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

实验3利用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

实验3利用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

实验三利用加固体辅料炒法炮制中药1.实验目的1.1了解加固体辅料炒的目的和意义;1.2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方法及质量标准1.3掌握加固体辅料炒的火候及注意事项2.实验原理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臭矫味等。

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均匀。

3.实验材料3.1实验药品:麸皮、米、沙、土、滑石粉;山药、枳壳、白术、党参、鸡内金3.2实验器具:炉子、铁锅、铲子、瓷盆、筛子、天平等4.实验步骤4.1麸炒4.1.1山药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炒至冒浓烟,加入50g山药,武火快速翻炒至山药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1.2枳壳称取5-7.5g麸皮,于热锅中火加热至冒浓烟,加入50g枳壳,快速翻炒至枳壳表面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深黄色,内部淡黄色,具香气。

4.2米炒4.2.1党参称取10g大米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大米冒烟,加入50g党参,翻炒至大米色,党参老黄色时,取出筛去大米后放凉。

成品性状:表面老黄色,微有褐色斑点,具香气。

4.3砂炒4.1制净砂取洁净河砂筛去杂质和粗粒,于热锅中武火翻炒以除净有机物和水分,取出晒干。

4.2骨碎补先将净砂(可掩盖药物的量)置于热锅中武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骨碎补,不断翻动,炒至骨碎补表面鼓起。

取出筛砂放凉,撞去绒毛。

成品性状:扁圆状鼓起,质地清脆,表面棕褐色或焦黄色,无鳞叶,味微涩,具香气。

4.4滑石粉炒4.4.1鸡内金称取20-25g滑石粉置于热锅中中火加热至灵活易滑动,加入50g鸡内金,翻炒至鸡内金质地酥脆或颜色加深,取出筛去滑石粉后放凉。

成品性状:质地清脆,表面棕黄色,具香气。

4.5土炒4.5.1白术称取灶心土12.5-15g,粉碎后加热至灵活状态,干燥变色,加入50g白术,翻炒至表面呈土色,具土香气时,取出筛土放凉。

成品性状:深黄色,挂土。

5.讨论5.1枳壳如何炮制?党参为什么要用米炒?米炒时应该注意什么?答:1.麸炒枳壳:取麸皮撒入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俟冒烟时,加入枳壳片,不断翻动,炒至淡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

[整理]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整理]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皱纹片.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有文火,中火,武火等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炮制炒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炒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炒黄、炒焦、炒炭等不同炒法的火候掌握和操作技巧。

3. 观察炮制前后药材的性状变化,了解炮制对药效的影响。

4. 熟悉炮制炒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通过炒制改变药材的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矫味矫臭等。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制过程中,药材的形态、颜色、气味、味道和质地等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效。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等。

2. 实验仪器: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黄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4)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焦褐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1)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呈黑色,并发出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实验一清炒法与固体辅料炒法一、实验目的1、熟悉清炒与辅料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供试药材的制法、火候及炮制品质量要求二、实验内容和方法1、炒黄:(1)牛蒡子:取牛蒡子100g ,置热锅内(手试有热气)以文火炒至略鼓起,并有暴裂声(约2/3 的药物爆裂)和具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2)莱菔子:取莱菔子100g 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并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3)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100g ,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以上),取出,放凉。

2、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片100g 入热锅内,文火炒至发软,内部变色,再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具焦斑、内黄褐色。

3、炒炭:(1)槐米炭:取净槐米100g ,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洒少许清水,灭净火星,炒干,取出,放凉。

4、米炒:(1)米炒党参:将米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冒烟时投入党参片,拌炒至党参表面深黄色,米呈焦褐色,取出,筛去米,放凉。

党参片每100kg ,用米20kg 5、麦麸炒:(1)麸炒白术:将麦麸撒入热锅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入白术片,不断翻炒至白术表面深黄色,具焦香气,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白术片每100kg ,用麦麸10kg 。

(2)麸炒山药:将麦麸撒入热锅内,中火加热至冒烟时投入山药片,不断翻炒至山药表面亮黄色,具焦香气,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山药片每100kg ,用麦麸10kg 。

三、注意事项1、炒前药材要净选分档。

2、掌握预热温度、炒制火力、炒制程度。

3、翻动均匀,出锅迅速,及时摊晾。

4、炒炭最后做,麸炒后洗锅。

5、制品老师检查后回收。

实验二煨、烫、煅一、实验目的1、了解煨、烫、煅法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供试药物的制法、火候和质量要求。

二、实验内容方法1、煨制法(1)取肉豆蔻100g ,麦麸50g ,同置锅内文火加热,适度翻动至色度深,趁热指掐有油痕,抛落声哑,表面偶有裂纹;麸香气浓,麸显焦黄色,显油性,有香气。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篇一:中药炮制毕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习时间:实习地点:指导老师:实习课目: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实验一清炒法一、实验目的(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根据妙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

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减少副代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栀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一)炒黄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

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

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

具香气。

5.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

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中药炮制炒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炒制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炒制方法的基本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

3. 熟悉不同炒制方法对药物药性、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影响。

4.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中药炮制技能。

二、实验原理中药炮制炒法是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医疗需求,通过不同的炒制火候和辅料,改变药物的性能,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便于制剂,达到矫味、矫臭的目的。

炒制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其中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实验材料1. 药材: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山楂、槟榔、麦芽、栀子、蒲黄、槐米、荆芥。

2. 器材: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1. 炒黄- 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 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外表微黄,有爆裂声,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薏苡仁:取净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外表微黄,有爆裂声,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2. 炒焦- 山楂:取净山楂,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外表焦黄,有焦香气时,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槟榔:取净槟榔,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外表焦黄,有焦香气时,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外表焦黄,有焦香气时,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栀子:取净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外表焦黄,有焦香气时,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3. 炒炭- 蒲黄:取净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 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加辅料炒法—麸炒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加辅料炒法—麸炒法(中药炮制技术课件)

炮制作用
炒薏 苡仁
长于健脾止泻,除湿作用较强
土炒 薏苡仁
缓其偏凉之性,增加补脾和胃止泻之功
炮制研究
麸炒工艺:甘油三油酸酯、多糖为指标, 最佳工艺为:炮制温度:210~220℃;
炒制时间:60秒; 麦麸用量:20%;
成品性状
炮制 品名
薏苡仁 麸炒薏苡仁 土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
成品性状
表面乳白光滑,质坚实,断面粉性 表面微黄色,微鼓起,略有香气 表面均匀挂一层细土粉
表面微黄色,略有焦斑,有香气
薏苡仁 炒薏苡仁
麸炒薏苡仁
不及
太过
土炒薏苡仁
炮制作用
薏苡仁
性偏凉,长于利水胜湿,清热排脓,除 痹
麸炒 薏苡仁
性偏平和,长于健脾止泻
六、代表性药材 薏苡仁
【处方名】薏苡仁、麸炒薏苡仁、土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
【来源】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炮制 品名
薏苡仁 麸炒薏苡仁
土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
炮制品种及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去皮壳杂质,筛除药屑 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火--起烟--净薏 苡仁--微黄色,略鼓起,---取出--筛去麦麸 伏龙肝细粉--文火--轻松滑利--净薏苡仁-挂土色--取出--筛去土粉 净薏苡仁--文火--微黄色,略鼓起--取出-筛去药屑
制火候
三、操作方法
色:黄色或 深黄色
一定 程度
出锅
气:药物与 焦麸香气
①比色: 药材:黄色或深黄色 麦麸:焦褐色
②闻气味:有药物与焦麸香气
四、程度判断
适应药物
健脾胃
作用峻烈
有腥臭味
注意事项
1.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 ~15kg 2.中火加热“麸下烟起”为锅温适中 3.麦麸均匀散布热锅中,顶烟投药 4.药物干燥,免黏附麦麸,及时出锅

中药炮制学炮制参数

中药炮制学炮制参数

炮炙一、干热、固体辅料处理方法1炒制1.1清炒1.1.1炒黄:(逢子必炒)炒黄的药物多用文火,只有苍耳子、王不留行用中火炒。

要防止炒黄的药物焦化。

1.1.2炒焦:炒焦的药物多用中火,防止药物炭化。

炒焦易燃的药物,可喷洒少量清水,再炒干或晾干。

1.2加辅料炒1.2.1麸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麦麸10-15kg。

武火烧锅,文火炒。

1.2.2米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米20kg。

1.2.3土炒:一般每100kg药物,用土粉25-30kg.用武火加热。

2 烫制2.1沙烫(沙炒)用武火加热至滑利,沙的用量以掩盖所用药物为度。

2.2蛤粉烫(蛤粉炒)药物每100kg,用蛤粉30-50kg.中火加热。

2.3滑石粉烫(滑石粉炒)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40-50kg。

中火加热,炒制火力要适中,防止药物生熟不均或焦化。

3 制炭“存性”,防止炒至药物灰化。

3.1炒炭(炒炭存性)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3.2煅炭取净药材或饮片,至煅药锅内,加盖,盐泥密封,在高温缺氧条件下,闷煅至透或规定程度,待锅晾透后,开锅取出。

检查方法:滴水即沸法、白纸变黄法、大米变焦黄法。

4 煅制4.1明煅:取净药材,砸成小块,至无烟炉火上或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矿物,不要求煅红,但须使结晶水蒸发至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4.2煅淬:将药物净选后置炉火上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反复煅淬至酥脆),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煅淬适用于金属矿物药。

5 煨制:麦麸煨药物每100kg,用麦麸40kg;滑石粉煨,药物每100kg,用滑石粉50kg。

用文火加热。

现主要用于肉豆蔻、木香等的炮制。

6 烘培:用文火间接或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

烘培的温度较炒法低,主要用于昆虫类药物的干燥。

如蜈蚣、虻虫等。

中药炮制加固体辅料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加固体辅料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加固体辅料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中药炮制加固体辅料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中药炮制过程中加固体辅料的应用和作用,掌握常用加固体辅料的研磨、筛选、炒制等基本操作,提高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

实验步骤:
1. 材料准备:黄芪、白术、桂枝、干姜、甘草、生鸡蛋壳、木炭等。

2. 研磨:将黄芪、白术、桂枝、干姜、甘草分别研磨成粉末状,大小需要筛分为60目以下。

3. 处理加固体:将生鸡蛋壳剥取出来,清洗干净,砸成小块,再将木炭磨成粉末。

4. 炒制:将黄芪粉、白术粉、干姜粉分别放入锅中,用小火炒制20分钟,不停搅拌,使其受热均匀,翻炒后再放入甘草粉、桂枝粉中,继续炒制20分钟,炒至无水汽。

5. 混合:将炒制好的五味子粉、甘草粉、桂枝粉、干姜粉、白术粉、黄芪粉慢慢加入加固体中,并搅拌均匀,使加固体辅料能够均匀分散。

6. 包裹:将混合好的中药粉末包裹在鸡蛋壳和木炭粉末中,轻轻按压,使其牢固粘合。

7. 干燥:将包裹好的中药粉末放在通风良好、无湿气的地方,晾晒3-5天,待干燥后即可使用。

实验结果:经过炮制加固体辅料处理后,中药粉末更容易包裹固定,干燥后也更加牢固,便于贮存和使用。

中药的药效能够长时间保存,使用更方便。

实验结论:加固体辅料的炮制处理在中药炮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方便贮存和使用,还能够保持中药的药效。

加固体辅料处理技术需要掌握熟练,才能提高中药的质量。

中药炮制炒法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法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法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掌握中药炮制中的炒法操作技巧。

3. 确认中药炮制前后药材性质的变化。

4. 了解中药炮制对药材的质量影响。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材料仪器:电热板、天平、电气磁力搅拌器、静电天平。

设备:炒勺、炼药罐、研钵、过滤纸。

材料:川芎、当归、枸杞、茯苓、熟地、炒盐、生姜、大枣。

三、实验步骤1. 制备药材:川芎、当归、茯苓、熟地、枸杞按2:2:1:1:4的比例混合,研成粉末。

2. 观察试验说明,将药材粉末倒入炒勺中,并加入炒盐少许、生姜少许和大枣2枚,进行炒制。

3. 在炒制过程中注意匀热,并进行轻微的转动或抖动炒勺,使药材均匀受热。

4. 当炒制至药材呈黄褐色且有香味时,即可将药材倒入炼药罐进行精细炮制。

5. 用静电天平测定炮制前后药材的重量及水分含量,在过滤纸上进行粉性测试。

四、实验结果经过炒制后,药材的颜色变为黄褐色,具有浓郁的香味。

经过炼药罐炮制后,药材变得更加干燥,质地更加细腻,颜色更深,气味更加浓郁。

炒制前后川芎、当归、枸杞、茯苓、熟地的重量分别为5.1g、6.0g、2.5g、2.5g和20.9g,水分含量分别为7.14%、6.31%、6.57%、5.12%和5.52%。

经过炼药罐炮制后,川芎、当归、枸杞、茯苓、熟地的重量分别为4.8g、4.4g、1.9g、1.9g和15.9g,水分含量分别为2.85%、2.53%、2.63%、2.04%和2.21%。

粉性测试结果表明,经过炮制后的药材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空隙度,有利于制剂的压片和包装。

五、实验分析通过炒制和炮制,药材的水分含量降低,药性更加浓缩,药效更加明显,药材的储存时间也能够延长。

其中炒制阶段的药材性质变化主要是由于炒制过程中药材中存在的水分挥发和化学成分变化,炮制过程中药材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不容易被水、乙醇等提取的成分得到释放和分解。

通过本实验的炒制和炮制过程,巩固了我们对中药炮制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了中药炮制中的炒法操作技巧,同时确认了中药炮制前后药材性质的变化和中药炮制对药材的质量影响。

中药炮制学实验二-加辅料炒法精选全文

中药炮制学实验二-加辅料炒法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
实验二加辅料炒法
一:实验内容
1.米炒党参(辅料20%)
2.蛤粉炒阿胶(辅料能掩盖药物为度)
3.土炒白术(辅料30%)
4.麸炒山药(辅料10%)
5.砂炒鸡内金(辅料能掩盖药物为度)
二:试验方法与结果
1.热锅至微微烫手为度
图一米炒党参
图三土炒白术图四麸炒山药
图二蛤粉炒阿胶
图五砂炒鸡内金
三:实验讨论与分析
讨论:
1.加辅料炒法炒后应筛去辅料,河沙过20目筛回收。

2.蛤粉炒阿胶应用蛤粉掩埋住阿胶,待其膨胀后进行翻动。

砂炒鸡内金同此法。

3.阿胶应先加热使其软化,趁热切成小方粒。

4.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5.炒一些大小不均一的药材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6.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7.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8.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9.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分析结果:
五种药材炒制都比较成功,炒阿胶珠个别有溏心,可能是切丁时切的比较大导致。

麸炒山药麦麸炒的时间较久,呈焦黑色。

中药炮制学试验

中药炮制学试验
炮制方法:取净莱菔子,用文火炒至鼓起, 有爆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用 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而稍扁, 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或灰褐色,味辛苦,炒 后鼓起,色泽加深,具油香气。

炮制作用:生品涌吐风痰;制品降气化痰, 消食导滞。(生升熟降)
王不留行

炮制方法:先将锅预热,投入王不留行(可先 投少量试锅),中火不断翻炒至大部分(80%) 爆成白花,迅速取出,放凉。

成品性状:本品呈圆球形,黑色或黑棕色, 略有光泽,味微甘,炒后鼓起,80%以上爆 裂成白色爆花,体轻质脆。
炮制作用:生品消痈肿;炮制后易于煎出有 效成分,且走散力增强。

决明子

炮制方法:取净决明子,用文火炒至微有爆 裂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成品性状:炒决明子种皮破裂,颜色加深, 偶有焦斑,质稍脆,微有香气。 炮制作用:生品长于清肝热,润肠燥;炒制 后寒泻之性缓和,有平肝养肾的功效。

(二)山楂炮制前后总黄酮的含量变化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芦丁对照品适量,加 60%乙醇制成0.01m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 吸取对照品溶液0、1.0、2.0、3.0、4.0、5.0ml, 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60%乙醇至5ml,精密 加入10%亚硝酸钠溶液0.3ml,摇匀,放置6分 钟,加10%硝酸铝溶液0.3ml,放置6分钟,加 1mol/L氢氧化钠溶液4ml,用蒸馏水稀释至刻 度,振摇15分钟。分别在500nm波长处测定吸 收度A,并以吸收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 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含量测定注意事项

生山楂要充分干燥;


玻璃仪器应洁净干燥;
分光光度仪应预热至稳定。
思考题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学清炒法实验报告炒法分为清炒法和加辅料(固体辅料)炒法两大类。

每类又包括数种操作方法。

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包括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及滑石粉炒。

一般说来,炒黄多用文火,但王不留行、苍耳子、山楂用中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但蒲黄用中火。

加辅料炒多用中火或武火,其中砂炒用武火。

炒法分手工炒和机器炒两种,机器炒常用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一、清炒法的操作方法: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炒炭3种不同的火候要求,炒黄(包括炒爆)是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起,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气味,如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酸枣仁、槐花等。

芥子炒黄散出香辣气。

王不留行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如山楂、栀子、槟榔等。

炒炭是指将净选或切制后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焦黑色,内部呈焦黄色或焦褐色。

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后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

未炭化部分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辩别药物原形,如槐花、菊花、荆芥、大蓟等。

蒲黄用中火炒至棕褐色。

荆芥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二、清炒的目的有:1.增强疗效种子果实类药物均可通过炒黄,使其果皮、种皮爆裂,易于煎出有效物质,如紫苏子、芥子、决明子等;炒黄可杀酶保苷的有槐米、芥子、牛蒡子、杏仁等;谷芽、麦芽、山楂炒后产生焦香气,可增强健脾消食作用。

2.降低毒性或消除副作用如苍耳子炒黄降低毒性;牵牛子炒后可缓和峻烈作用,莱菔子、瓜蒌仁等生品有闷臭气,易致恶心或呕吐,炒后气香,可纠此弊。

3.缓和或改变药性有些药物作用峻烈,炒后药性缓和,免伤正气,如葶苈子、郁李仁、川楝子等;牛蒡子炒黄缓和寒滑之性;芥子缓和辛散走窜之性;有些药物炒后药性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干姜偏燥,长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中药炮制方法实验报告(3篇)

中药炮制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中药炮制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 熟悉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4. 通过实验验证中药炮制方法的有效性。

二、实验材料1. 中药材:黄芪、当归、丹参、黄连等;2. 炮制工具:炒锅、蒸锅、煎锅、筛子、天平等;3. 炮制辅料:麦麸、蜂蜜、酒等。

三、实验方法1. 黄芪的炮制(1)净选:选取干净、无杂质、无虫蛀的黄芪,用清水洗净。

(2)切制:将洗净的黄芪切成薄片。

(3)炒制:将炒锅预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黄芪片,快速翻炒,炒至表面微黄,取出晾凉。

2. 当归的炮制(1)净选:选取干净、无杂质、无虫蛀的当归,用清水洗净。

(2)切制:将洗净的当归切成薄片。

(3)蒸制:将蒸锅预热,放入当归片,蒸至透心,取出晾凉。

3. 丹参的炮制(1)净选:选取干净、无杂质、无虫蛀的丹参,用清水洗净。

(2)切制:将洗净的丹参切成薄片。

(3)炒制:将炒锅预热,放入麦麸,炒至冒烟,加入丹参片,快速翻炒,炒至表面微黄,取出晾凉。

4. 黄连的炮制(1)净选:选取干净、无杂质、无虫蛀的黄连,用清水洗净。

(2)切制:将洗净的黄连切成薄片。

(3)酒炙:将黄连片放入适量黄酒中浸泡,取出晾干。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黄芪炮制后,药效增强,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2. 当归炮制后,药效增强,具有补血调经、润肠通便、消肿止痛的功效。

3. 丹参炮制后,药效增强,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凉血消肿的功效。

4. 黄连炮制后,药效增强,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泻止痢的功效。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中药炮制能够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增加药物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实验注意事项1. 炮制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炮制方法进行,确保炮制质量。

2. 炮制时,注意火候控制,避免过度炮制或炮制不足。

[整理]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炒法炙法总结

[整理]执业药师《中药炮制学》炒法炙法总结
酒大黄(100:10) 熟大黄(100:30) 大黄炭;
醋大黄
清宁片。
1 先拌后炒 1、文火
甘遂
1 引药入肝, (拌焖炒)
2、20-30(<50) 延胡索
醋 炙
增 强 活 血 止 2 先炒后喷。 kg 痛的作用 (树脂类和 /100kg 2 降低毒性, 动物粪便) 3、量少可加适
乳香 香附
缓和药性
量水稀释。
1.增强润肺 1 先拌后炒
止咳的作用, (拌焖炒)
蜜 2.增强补脾 2 先炒后拌
炙 益气的作用
3.缓和药性
4.矫味和消
厚朴 竹茹
1.开水稀释,控 制水量,炼蜜量 1/3-1/2。 2. 蜜炙时,火小 免焦。时稍长去 水免霉。
黄芪 甘草 枇杷叶 麻黄 马兜铃
当归炭 甘遂 醋甘遂(100:30)
香附;醋香附; 四制香附; 酒香附;香附炭
杜仲; 盐杜仲(100:2)
泽泻; 盐泽泻(100:2); 麸炒泽泻(100:10) 厚朴 姜厚朴 (100:10)生姜 (100:3)干姜
黄芪 蜜黄芪(100:25)
枇杷叶 蜜枇杷叶(100:20)
延胡索 醋延胡索(100:20)
乳香; 醋乳香(100:10); 炒乳香
黄柏 盐黄柏(100:2) 酒黄柏(100:10); 黄柏炭 车前子 炒车前子 盐车前子(100:2) 竹茹 姜竹茹(100:10)
蒲黄、荆芥、 大蓟 山药、白术 苍术、枳壳 僵蚕
斑蝥 党参
白术、山药
马钱子、鳖 甲、穿山甲、 鸡内金、龟 甲、骨碎补
阿胶
水蛭
-------------
-------------
炙 目的

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