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四讲态度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加以分析。
一、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
1、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定义最多的一个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 义。但是有代表性的概念包括以下三种:

奥尔波特(G. Allport 1935)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 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他的定义强调经验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一)偏见概述
1、什么是偏见?
指人们以不正确的信息为依据而形成的对他 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 认知成分——刻板印象 情感成分——评价建立在所属团体之上 行为成分——歧视
2、偏见产生的理论 (1)团体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是石油等, 团体之间会有偏见产生;相对剥夺观点认为,当人们认为 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 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便会产生剥夺感,这种剥夺 感最又可能引发对立和偏见。
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 66家旅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 家饭店没有一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研究 者又给他们经过的旅馆与饭店写了封信, 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结果在128封 回复的信中,90%的人说让他们不会接待。 很显然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许多研究 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行为越准 确。
2、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更易于接受他 人的说服性观点。(幽默) 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角色扮演)
4、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
服会对被说服者产生免疫作用,使态度难以改变。 5、个体差异。人和人不同,面对同样的信息 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策略也不一样。 影响说服效果的个人因素包括认知需求、自我监
Festinger认为,认知失调是因为做了一 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引发的不舒服的感 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却帮了倒 忙。
四、说 服
(一)说服者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效的说服和说服者个人 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一个说服者来说,他的话 别人是不是相信,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1、专家资格
2、可信度
(4)心理动力理论
用个人内部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 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一种是把偏见看成 是一种替代性攻击,另一种把偏见看成是一种人格病变。
(二)偏见的影响与克服
1、偏见的影响 (1)对知觉的影响:偏见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人的知
觉。(在研究针对女性数学能力的刻板印象时发现,男性 与女性数学能力的差异受测验指导语的影响,在测验之前 如果告诉参加测验的男女生这个测验会有性别差异,则实 际测验能发现这种差异,如果在测验前告诉被试该测验不 会又性别差异,则这种差异也确实消失。)
1、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2、基于感觉反应、审美反应。
曝光效应
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 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
(三)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不同文化下的人们是否可能对同一事物抱有 不同的态度呢?
在西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可能更多基于对自 己的关注,而在东方文化下,人们的态度更多基 于对自己在社会团体(如家庭)中的地位的关注。
2、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也影响人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行。一 般来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
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在 总统选举中发现,选举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 前的更准确。在通过态度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知道 他的态度是什么时候的态度;如果时间太久,在预测时就 要小心。
3、自我意识 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较为关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 应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 的人比较关注外在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 行为加以预测。
4、态度强度 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 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研究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 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在一项研 究中,研究者先问了被试对一些环境问题的态度,让后让 他们参加环境保护活动,结果发现对环境问题有丰富知识 的被试的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较高。增加态度强度的另一 个途径是让个人参与到态度对象中来,让人们参与某些事 情是增强其态度的有效手段。
(2)社会学习理论
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学习过 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最为重要。
(3)认知理论
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贬低对他们的认识)、 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喜欢内团体的人,排 斥外团体的人)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多数人与少 数人的不良行为的比率相当,但少数人的不良行为被过分 估计)等帮助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三)态度的心理功能 效用功能(奖励与惩罚)。 知识功能(积极的态度有助于知识的组织)。 自我保护功能(应付情绪冲突和保护自尊)。 价值表达功能(获得内在满足)。
(四)态度的测量
1、直接测量 2、间接测量 应时测量 自陈法、观察法、问卷法。 投射技术、生理指标测量、反
二、态度的形成
人们对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一个态度:对自己
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 弗里德曼的态度定义中包含三个成分: 一是认知成分(道德观和价值观),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 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其余部分的基 础。 二是情感成分(喜欢与厌恶),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 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谋虑、企图),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 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 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与三个不同
的社会化程度有关: 一、服从—人们担心收到惩罚或是想得到预 期的回报; 二、认同—与心理上认可的榜样一致;
三、内化—把态度当成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时候人们对他人的 态度形成与情感有密切的关系,以情感为 基础的态度来源是多种多样的:
控、年龄(18-25岁)。
(四)情境因素
影响说服的情境因素包括两个: 一是预先警告,如果预先警告或暗示被说服 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 的态度讲难以改变仅限于讨厌的信息。
二是分散注意。
五、偏见问题
20世纪30年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偏见的影响:
西方人对东方人的偏见,形形色色的种族偏见在 很大程度上是纷争的根源。了解偏见,并克服它 的影响,对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又 重要的意义。
克瑞奇(Krech 1948)则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 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他的定义忽略过去经 验,强调现在的主观经验,把人当成会思考并主动将事物加以建构的个 体,反映了认知派的理论主张。


弗里德曼(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 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 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被大家公认的较好的解释。
如:广告“穿对鞋子是很舒服的”与“适合 你家人的鞋子”
三、态度改变理论
(一)平衡理论
Heider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提出了态 度改变的平衡理论,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 里面,存在着一个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 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
衡过渡。(p-o-x模型)
(二)认知失调理论
(二)态度与行为 1、态度的特殊水平 在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首先应 该看看态度是指向一般人群还是特殊的个体。
例如:一项研究中,美国人对亚洲人的态度与对 某一个亚洲人的态度在特殊性上不同,因此用态 度预测人的行为时,后者更准确一些。20世纪30 年代初,绝大部分美国人对亚洲人持有种族偏见。 为了研究这种偏见的影响,研究者邀请了一对来 自亚洲的年轻夫妇驾车做环美国旅行。在他们所 经过的饭店和旅馆的老板会不会因为他们对亚洲 人的偏见而拒绝接待这对夫妇呢?
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
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 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如 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他所倡导的观点中获益, 人们便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此时即使他的观
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大会相信。)
3、受欢迎程度
影响说服者说服效果的另一个个人因素是说 服者的受欢迎程度,人们常常改变自己的态度与 自己喜欢的人一致。 是否受人欢迎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 的外表、是否可爱、与被说服着的相似性。

比如,想一想你对一台多功能的微波炉的态度,包括: 首先你对这台微波炉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的 基础上形成的信念是什么?也许你认为这种多功能微波炉 与其他微波炉相比,耗电更多而且操作繁琐。其次,你看 到这台微波炉的情感反映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好奇而兴奋。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传统烹调技术的人,也许你会感到不屑。 最后你的行为反映是什么?你会到商店真的买一台吗?所 有这些成分共同结合起来形成你对多功能微波炉的总体态 度。
(2)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人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 人实际行为的表现,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在自证语言中。 偏见不仅影响偏见持有者的行为,也影响对方的行为。
2、消除偏见的方法
偏见在生活中又很大的危害,心理学家一直在探索 消除偏见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消除偏见的方法主要有:
1、社会化
2、受教育 3、直接接触 4、自我监控
的祖国、对父母、对朋友以及与自己有关的人或 事物。那么态度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有人认为
与基因有关。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认知结
构、情感经验和行为经验是他们态度形成的关键。
(一)态度的形成与学习
Hovland认为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
1、连结。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 2、强化。受到奖励有助于形成对某些事物的 态度; 3、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
5、态度的可接近性 态度的可接近性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 识到的态度,对人们来说他的可接近性越大。 当可接近性很高时,一看到或想到某个事务时就对他 有某种态度;而当可接近性很低时,人们对该事务的态度 呈现要慢的多。因此可接近性高的态度更可能预测人的行 为。 比如对不同品牌口香糖做评价,态度的可接近性可以 用人们回答态度问题的反应时来衡量。 态度的可接近性高的人,其态度和行为总是一致的。
第四讲
态 度 问 题
态度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正如心理史学 家 墨菲 所言:“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中,也许没有
一个概念所处的位臵比态度更入而又细致的研究, 得到了许多对我们生活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我们下面就从
态度的形成、态度的改变、以及态度与偏见几个方面对态
(二)说服信息的因素
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 度之间的差距。 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通过激发人们的恐惧 感来改变态度。
3、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信息所使用的
媒体和单面与双面说服。(信息的复杂程度)
(三)被说服者的因素
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可说服
性、智力和自尊。(可说服性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