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是指幼儿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多半是根据别人设定的 标准作出的 2、( )即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3、瑞士心理学家( )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 自律的发展过程 4、科尔伯格确定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 ( )( )( )分别对应的六阶段是( )( ) ( )( )( )( ) 5、促进道德认知和发展的原则有( )原则和( ) 原则 6、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可以分为( )和( ) 7、服从阶段的特点是( )( )( ) 8、模仿阶段的特点是 ( )( )( )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一、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 1、积极、健全的自我意识 “自我”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 要是指自尊心,自信心。 儿童自我意识是从自我中心逐渐发展到去自我 中心的,在行为上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索取, 独占、拒绝转变为给予,分享和接纳。 为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者首先要 满足孩子的各种生理需要,其次要倾听幼儿园 述说苦恼,尊重他们的合理选择,另外还要给 他们主动探索的机会。
五、培养健康情感,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尊重幼儿的感受,丰富情绪与情感体验 充分发挥利用幼儿的主动。 案例《抓破的脸》
当兵兵把同伴的脸抓破时,赵老师没有一味地去责备,而是换了 一种口吻去教育:“如果你自己的身上弄破了,会有什么感觉? 疼吗?”这样让兵兵明白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别人的痛苦是不对的。 然后赵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进行情感体验:“如果你现在去安 慰一下受伤的小朋友,他的疼痛就会减轻一些”。通过引导幼儿 换位思考、体验并表达情感,教育的目的便达到了。
自我接纳 表达自我 自我调控 卫生习惯 生活自理 生活规律
对长辈 对残疾 对同伴
对人际冲突
在公共场合 对待自然资源
接受任务 完成任务
诚实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与自我相关的规 与人际关系相关 与环境有关的规 与任务相关的规 范行为 范行为 的规范行为 范行为
作业:理解幼儿应形成的社会规范,并结合 自身情况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一、讲有道理,提出要求 1、有效的讲解与说服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幼儿具体说明应遵守的规则什 么,应当怎样做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帮助幼儿分辨 非,好坏,提高对规范的认识水平。 2、适时的提出具体,合理且致的行为要求 应该结合幼儿具体的活动情景,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幼 儿力所能及的合理的行为要求。
二、参与活动,反复实践 1、家庭实践活动 幼儿可学会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技能,在这些活动中学 会助人,自助,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正确的待人接 物方式。 2、幼儿园实践活动 幼儿园是促使幼儿掌握社会规范的重要场所,因为幼儿 大部分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并处在集体环境中,这 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技能。
二、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1、社会规范的接受:是指个体把外在于主体的行 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并实际 做出相应行为的过程。 2、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外界控制 向内部的自我控制转化的过程,是由外界要 求转向内部需要的内化过程。 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外在 行为的表现上,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社会规 范接受得越好,越深,则其规范行为就越稳 定。
情境性
2、模仿阶段
模仿行为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 性,因而其水平要高于服从行 为。
对行为意义和依据的认识是模糊 的,也无法分辨所模仿的行为的 好坏。 出于对榜样的仰慕做出模仿行为, 对行为本身的意义认识并不深刻, 所以在一定范围时期是相对稳定的。
主动性
模糊性 次稳定性
作业:要求幼儿执行某些社会规范、或禁止幼儿 做某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情时,有时会使幼儿 处于被动的地位,感到受约束,并伴有不愉快的 情绪体验。你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 使幼儿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并伴有积极的 情绪、情感的体验?
本节课考试内容 1、 ( )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是作 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 系的认识,主要是指( ),( ) 2、儿童自我意识是从( )逐渐发展到( )的,在行为上 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索取,独占、拒绝转变为给予,分享和接纳。 3、为使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者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各种 ( ),其次要( )幼儿园述说苦恼,尊重他们的( ), 另外还要给他们主动探索的( ) 4、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幼儿( )到的社会关系 5、幼儿应掌握的规范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与自我相关的 行为规范有( )( )( )( )( )( ) 6、简述幼儿应该掌握的行为规范有哪几方面?(P145——146上)
3、促进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先他律而后自律
要想使儿童建立品德结构,应先教他遵守行为规范,在适当场合表 现适当的行为。
二是循序渐进原则
德育需要配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实际而空洞地说教, 也不能任意提高其水平。
二、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1、服从阶段
盲目、被动性
工具性
幼儿没真正认识到行为的意义, 只是出于对长者的敬畏、信赖或 恐惧等而服从 。 做出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时,会 获得成人的赞许或奖赏,也可能 由此避免某些处罚 。 服从行为的产生同情境直接相关, 表现出一种“时过境迁”的效应, 缺乏稳固性,具有变异性和短暂性。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 家庭规范 学校规范
2、对于幼儿来说,社会生活的主要区域是在家庭和幼儿 园,因此,幼儿需要了解并遵守家庭规范和幼儿园规范。
3、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幼儿言行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
3、社会规范的意义与作用
有助于幼儿树立 正确的是非观
在助于幼儿社会 化的顺利完成
有助于幼儿将来 健全人格的构建
三、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 良好行为给予积极的表扬奖励,对其不良行为进行 批评处罚, 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以表扬为主,批 评适度,以塑造 为主,纠偏为辅。
可以是言语表扬, 也可以是非言语的 表扬,如赞许的目 光,点头微笑,竖 起大拇指等。
一种是给予言语批 评或皱眉头,摇头 等非言语暗示等。 二是拿走或取消某 种想要的东西,不 允许孩子做他想做 的事等。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 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 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 段
前习俗 水平(9 岁以下)
1、惩罚服从取向 2、相对功利取向
习俗水 平(1020岁
1、寻求认可取向 2、遵守法规取向
后习俗 水平(20 岁以上)
1、社会契约取向 2、普遍伦理取向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一、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 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幼儿认为规则是必须遵的,是 不可更改的;只要 服从权威 就是对的。比如,听父母或大 人的话就 是好孩子。 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 进行道德判断,更多地从 行为的动机而不单纯是行 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责 任。
作业:“合理应用奖惩,强化规范行为”谈谈对这句 话的理解。
4、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人的品德反映了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格的组成部分。理解品德时,应把握 以下几点:
品德以社会道德规 范的接受为前提
品德
品德与稳定的规范 行为紧密相联
品德是一种稳定的 心理结构
5、幼儿品德的构建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
的,它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 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品德是一生都需要锤炼的心理品质,而幼儿期 是构建品德结构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作业:什么是社会规范?掌握这一规范对幼儿 有什么意义?
四、营造良好环境,树立良好榜样 鲜明生动的形象对幼儿有巨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 服力,易于为幼儿理解和模仿,与语言提示或教导比 较起来,榜样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快更大。 首先教育者本人应是榜样;其次,树立同龄人的榜样。
案例《老师传递的不只是小动物》 这是一堂音乐游戏课,主题是让小朋友们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出对小 动物的呵护动作,表达对小动物的关爱之情。老师先给小朋友们讲解爱 护小动物是多么重要和必要,然后要求小朋友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 待老师给大家分小动物玩具。老师快速地从玩具箱中拿出各种各样的小 动物玩具递给小朋友们:有的小动物被揪着尾巴递过来的,有的小动物 是被抓着耳朵递过来的,有的小动物则是被抓着脖子递过来的„„终于 动听的乐曲响起来,老师提醒孩子们要唱的有感情,要表现出对小动物 的呵护、喜爱的样子。孩子们试图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但他们手中抓 握小动物玩具的方式却是那么不协调:抓着动物玩具的耳朵或者尾巴甩 来甩去,抓着动物的脖子左右晃动,或者揪着动物的翅膀„„
4.热爱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在儿童眼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不可毁坏的,我们 要保护他们的这种情感,并让他们懂得,为了保护生态环 境,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幼儿应形成的规范行为 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 活中进行,以塑造为主,纠偏为辅,幼儿应掌握的规范 行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2.尊敬家人,待人热情有礼貌。 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幼儿最早体验到的社会关系。
3.热爱老师和幼儿园,与同伴友爱互助
讨论案例《不想回家的璐琦》 五岁的璐在姥姥家玩得正开心,这时传来了奶奶生病 的消息,全家不得不改变原计划提前回家看望奶奶。璐琦 哭着不想回家,央求妈妈按照原计划第二天回家。对璐琦 妈妈你有哪些建议?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1 2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第二节 幼儿应接受的社会规范及应形成的 规范行为 第三节 幼儿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
3
4
第四节
德育的心理依据及有效措施
第一节 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品德
一、社会规范及其意义、作用 1、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 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 为的社会价值的标准。 各种类型的社会规范。

课后小考: 1、( )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 持社会秩序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衡量行为的社会价值的标 准 2、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 )向( ) 转化的过程,是由( )转向( )的内化过程 3、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最终要落实到幼儿的( )的表现上, 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社会规范接受得越好,越深,则其规范行为 就越稳定 4、品德:是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 ) 和( )。人的品德反映了( ),( )是( )的组成部 分 5、理解品德时,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品德以社会( ) 的接受为前提,第二、品德与稳定的( )紧密相连。三、品 德是一种稳定的( ) 6、通过( )可以使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