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法制观念

中国人的法制观念
中国人的法制观念

中国人的法制观念

班级:矿加15-2 学号:1501100212 姓名:兰青

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在约束力,而另一种则是外在约束力。外在约束力很简单,就是一种制度的完善,通过某种强制力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但是,内在约束力则复杂得多了,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制观念也就是属于这种类型。法律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当内在约束力很强的时候,外在约束力也就没有产生的必要了。但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性必然会逐渐减弱。所以,内在约束力产生的作用也就会越来越小。于是,外在约束力也就逐渐发展了。而具体的表现就是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在西方社会,宗教的力量一直很强大,神的意志渗透到人们的一切行为之中。即使是现在,宗教依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由于一种信仰,一种习惯,人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一种超自然神灵的监控。所以,这种内在约束力就一直存在,只是现在相对于远古时代减弱许多了。宗教的发展,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也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而宗教发展的最高级后,就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文化形态超越。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们的宗教信仰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这也就是中国社会现代的状态。中国在西周就超越了宗教,而法律的内在约束力必须依靠宗教对人们精神的控制才能实现。所以,当中国人超越宗教的时候,对法律也就不会盲目相信了。人们总会以一种怀疑的眼光来看待法律,甚至否定法律。所以,当法律的神圣性不存在的时候,要想让人们无条件的遵守法律就非常困难了。当然,在社会中也就出现了各种藐视法律的现象。具体表现则是法制观念的单薄。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人的法制观念早已根生蒂固。中国与游牧民族不同,欧洲国家在古希腊的是一个契约国家,法制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是一个农耕民族,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中国人勤劳善良,但也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的惰性。中国人不愿意和官府打交道,更不愿意打官司。因为,中国独特的政治体制,等级严格的社会制度。政府官员和部门说一不二的霸道作风和衙门思想,使得中国的老百姓“畏官如虎”。同时,中国人的:“穷不跟富斗,富不跟势斗,势不跟官斗,”深入国人的骨髓当中而不能自拔。而中国历代政权也没有真正的起到以法治国,执法为民的理念。同时,中国统治阶级的专制、黑暗,导致社会的不稳,而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司法体系的腐败。有句话:“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因此,中国人打官司的成本非常的高,老百姓遇到事,能自己解决,就尽可能地自己解决。

如果一个人违法乱纪,是个人的行为。那公民宁愿相信自己也不相信法律,这就是国家体制和社会问题。

在一段时期,不但老百姓不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就是某些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也不相信法律能解决问题。以现在在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拆迁运动”来说。说中国的拆迁是场“革命”的运动一点也不假。从城市到乡村,从城市的中心地带,到农村的广阔田野,从城市的犄角旮旯,到乡间地头。拆迁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本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地方政府借房地产开发,为当地的经济提供动力,老百姓没有人会反对的。可是,官商勾结,个人私欲和权力的膨胀,野蛮暴利拆迁,恶意压低的赔偿款,导致好事变成了天怒人怨的坏事。而这些暴力拆迁和野蛮拆迁的背后,往往是国家政府机构和执法部门积极的参与到了与民争利的利益分配当中。成为带头破坏法律的先行者。公民应有的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

社会稳定,司法公正是一个国家稳定基石。中国人不可能个个是吃皇粮的政府官员,也不可能人人是富商大款。但是,人人却常常和法律打交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而政府又是执行法律的。那么国家公权机关和政府部门就应当成为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和依法治国的楷模恩典。

可是,我们的历史的经验残酷的告诉了我们这样的事实。在专制体制下和腐败的社会里。带头破坏法制,通过非法的手段,达到私利而坑害老百姓的,往往是这些立法机关和执法机构。我们常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那么“执法犯法又罪加几等”?没有哪个国家政府部门向全体公民解释清楚。

国家通过制定法律,维护统治集团权利和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国家的法律,不能成为盘剥公民合法权利和利益的工具。如果公民依法获得的权利和利益,在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国家的立法机关,执法机构和政府部门不能提供保护,这就是对中国司法的亵渎,是对中国执法机构的藐视。更是对守法公民的犯罪。

中国正向现代化国家迅速变革,而任何的社会变革,都是先从更新观念,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目标是由一个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社会走向法治社会,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否实现不仅要从工具理性、形式理性的角度去判断,更重要的是以价值理性、实质理性为标准来衡量,价值理性的物质载体就是人的法观念。从西方法治道路的经验来看,西方社会之所以能以法治的模式理想制约国家的职权,实现公民的应然权利,正是有了自希腊自然法到后世的法的观念的宣扬与扩张的长期历史演进。而中国传统上就缺乏合于法治的法观念的成长,即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封建法观念与计划经济相伴生的法观念,仍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阻碍着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步伐。要实现法治国的目标,必须变革旧的法观念,培养现代法观念,使之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理念。

中国传统法观念重视道德的作用,这无疑仍然对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形成于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儒家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观念,其实质是推崇贤主明君,信奉人治,历史的惯性使之继续支配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治的进程”。

社会转型下面临的挑战。

(一)身份观念

“从身份到契约”是梅茵提出的社会进步公式,即人身依附关系转变为人身自由关系过程中总结的社会规律,其形式上与中国现状非常相像,大多数中国人在看待具体的人和事时,自觉不自觉地在受着身份观念的影响。事实上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无论是法律的适用还是社会舆论倾向都会发生巨大差异,人们对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宽容,传统的身份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盘根错节,

从身份到契约的历史转型不能不经历一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但必须改变这种落后观念。

(二)权力至上观念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确立了国家权力是社会运转的轴心的观念,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权利的绝对权威及组织工业建设的有效性,进一步强化了国家行政权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而转型期的中国向着法治社会迈进,法治的内在精神实质是对国家权力的公然限制。近二十几年来,行政权力已退出了许多社会生活领域,但权力至上观念无论在社会精英还是普通公民的思想意识里,无论是在政府行为,还是公民个人行为中仍在顽强地发挥着作用,这种作用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公民私权利的限制和剥夺。行政行为的随意性、非程序性、权责不明确性,经常使公民的私权利受到侵犯,受侵犯者又找不到救济权利的途径,政府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态度,又使人们形成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印象。

(三)法要合乎人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德主刑辅的法律指导思想下的产物,当法律规定与道德舆论发生矛盾时,法律应顾全人情民心。林语堂曾感慨:“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很难对一种制度树立任何信心,因为一种制度是一个机器,总是非人道的,而中国人则痛恨任何非人道的东西。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是喜欢“仁政”,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更人道。”,这使得一个法治政府在中国简直无法生存,被害人家属的态度或者社会舆论导向往往极大地影响判决结果,更有法官在调解中就以亲属、朋友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等语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规劝双方当事人息事宁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法官常常依据社会上的一般公正观念为准则,依据他个人对世态人情的洞察,他个人化的知识积累断案,因此常常只注重具体个别案件的结果的是非公正,不注意总体上制度上合理,注重解决具体纠纷,而不注意抽象的法律条文和原则;注重个别案件结果的合乎情理,而不注意通过公共化的形式化的逻辑思辨来发展和系统化法律的原则。执法者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不讲规则,人情大于法,攀交情拉关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办事情常用手段。

(四)义务本位观念

两千年的封建礼治教化,使中国人养成了服从的习惯,权利意识极其淡薄,法律基本上是作为规定人们的义务存在的,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手段,习惯于服从。服从的习惯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形成了对权力的权威(无论对错)的绝对认可的心理,即使权利受到侵犯!个人利益受到了损害,也要从大局出发,选择忍耐与服从,这种观念的存在很难形成一种权利诉求。法治是以个人权利为本位的,虽然我国宪法及法律规定了公民的许多权利,但人们并不重视也不去争取更不去维护权利,依然是义务本位的观念占据着主导地位。

总之,同现代法观念相比,中国传统法观念与其背道而驰,己不适应转型社会的需要,阻碍着中国法治的进程,必须进行扬弃。

毫无疑问,现代法观念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迈向法治的进程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支持了法律至上等法观念,中国经济正走着市场经济的道路,为现代化法观念培养准备了现实土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法观念是适应于法治时代的观念,是法治时代的产物。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必须有现代法观念做思想基础,因此中国的传统法观念必然要做现代化转变。然而几千年封建历史文化的积淀,不同于西方的农耕文化、小农经济、礼治等级秩序等传统,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法律的从属性、工具性仍是主流法观念。可见中国法观念现代化的难度,而且观念本身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又要积极进取推进现代法观念的尽快树立,从而为法治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问题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问题 首先,先解释一下关于文化属性的自我认识。 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属性,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一个群体在诞生之日起的所作所为中产生的思想认识,文化属性就是某一个群体在思想认识上的特性。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就是中国人在民族诞生开始,围绕在这个群体中每个个体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 文化属性对群体外来说是个性,是独特的,对于群体内部来说,是有共同性的。 文化属性是一个群体的灵魂,中国人的文化属性便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与物质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变化的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物质变化的程度,而且变化更为灵活,影响也更为深远。 文化属性的产生和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影响群体的生活习惯,细化一些包括生产习惯,饮食习惯,穿衣习惯,出 行习惯,社交习惯进而影响到政治习惯。例如农耕民族的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文化。 二.诞生时间长短 群体存活的时间越长,文化属性越根深蒂固,难以变动,给群体中个体带来的影响 也越大,反之亦然。 三.与外界交流是否频繁 群体之间的文化交流是相互影响的。一个群体与外界的交流越是频繁,这个群体的 文化就越年轻,越先进,对群体内部的影响也就越积极,越正面。 四.人为固化 文化相对于物质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滞后的,当一个新的事物出现的时候会带来人 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这种变化进而影响到文化,然后这种文化在改良之后会有自我 保存功能,并继续影响到物质。 对于人来说,接受一样文化需要时间去适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化既得利益者得 妥协也需要一段时间。 文化是现实生活的影子。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益 分成的问题,会有阶级。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分成不一样。对于既得利益较大者, 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并去扩大;既得利益小的阶级也想扩大自己的利益,阶级之间就 会有较量,这会反映在文化方面。既得利益较大者掌握较大控制权,他们会利用控 制权挟持文化,使得文化为自己服务。这比如,西方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中国封建 社会的忠君文化,美国建国开始的种族文化,等等。 五.新事物的出现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的有新事物的出现,新事物的出现经过一连串连锁反映 后最终将影响到文化。 新事物的出现将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 值观,进而在改变文化。 那么中国的文化又有哪些特性呢? 一.农耕民族特有的保守性。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性,不同的民族的大小不一样,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以汉族产生的影响最大。 汉族以农耕文化为主,汉族人民的生存系于农耕,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人民的思想 方式,继而决定了文化。 对于农民来说,农耕需要固定在一个地方,在这个稳定的地方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仅

中国学生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演讲The Spider's Bite(中英对照)

The Spider’s Bite When I was in middle school, a poisonous spider bit my right hand. I ran to my mom for help—but instead of taking me to a doctor, my mom set my hand on fire.After wrapping my hand with several layers of cotton, then soaking it in wine, she put a chopstick into my mouth,and ignited the cotton.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一只有毒蜘蛛咬伤了我的右手,我去找母亲帮忙,但是她没有找医生,却把我的手放在火上面。她用酒浸过的棉纱绕着我的手缠了好几层之后,在我的嘴里放了一根筷子,然后点燃了棉纱。 【语言点解析】 Poisonous表示有毒的;恶毒的;讨厌的。例句:A lot of poisonous waste water comes from that chemical factory. 那个化工厂排出大量有毒的废水。 Heat quickly penetrated the cotton and began to roast my hand. The searing pain made me want to scream, but the chopstick prevented it. All I could do was watch my hand burn - one minute, then two minutes –until mom put out the fire. 棉纱上的温度很快上来了,我的手也开始发烫。这股灼痛让我想要大叫,不过我嘴里含着的筷子让我叫不出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看着我的手骨,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直到母亲熄灭火。 You see, the part of China I grew up in was a rural village, and at that time pre-industrial. When I was born, my village had no cars, no telephones, no electricity, not even running water. And we certainly didn’t have access to modern medical resources. 所以你看到,我是在中国的一个小山村里成长的,在那个时候,并不发达。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们村没车、没电话、也没电,甚至都没有自来水!且理所当然地,我没有接触现代医疗资源的办法。 There was no doctor my mother could bring me to see about my spider bite.For those who study biology, you may have grasped the science behind my mom’s cure: heat deactivates proteins, and a spider’s venom is simply a form of protein. It’s cool how that folk remedy actually incorporates basic biochemistry, isn’t it? 当我被蜘蛛咬伤时,并没有医生可以来治疗我。对于学生物学的人来说,你也许能找到我母亲治愈背后所包含的科学原理:热量能够让蛋白质失活,而蜘蛛的毒液都是蛋白质组成的。将这个土方子和生物化学基础联系起来很神奇,不是吗? 【语言点解析】 Folk remedy表示偏方。例句:The active component, willow bark, was used as a folk remedy as long ago as the 5th century BC. 它来自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被用于民间配方的柳树皮,是这种树皮的一种有效成分。 But I am a PhD student in biochemistry at Harvard, I now know that better, less painful and less risky treatments existed. So I can’t help but ask myself, why I didn’t receive one at the time? 不过我现在是一个在哈佛学习生物化学的博士生,我现在知道了一个更好的、不那么痛、危险系数更小的治疗方法。所以,我忍不住问我自己,为什么那个时候我不能接受更好的治疗吗?

(学习心得体会)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贪污腐败,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和命运的因果关系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首先搞清楚中国人的文化属性。当前中国人的文化属性是以中国封建文化延续为主,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潮为辅的综合文化特性。 中国现在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延续,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封建文化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忠字,一个是孝字。 忠是忠于君王,或是领袖,或是某个组织。孝是孝于长辈,长辈有教育晚辈的 权利,有责罚晚辈的权利,也有支配晚辈的权利。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想出头,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熬成君王,一种是熬成长辈。表现在现实中的例子是中国 公务员热和中国长辈对晚辈的控制。君王代表权利,长辈代表尊严和真理。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君王就是长辈,长辈就是君王。 二.大众看问题看表象不看实质。 大家之所以看问题看表象不看实质是因为大家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是约定俗 成的,自认为没什么争辩。这种约定俗成就是传统思想一种终端表现。大家对 于某些现象往往是简单直接的定位,但是没有一个思考过程。每个人都有思辨 的能力,但是要有思辨的过程,才会有思辨的结果。例如:对于官员的贪污问 题,就说是官员自身素质,但是不去深入想,官员为什么会腐败;对于教育, 大家偶读知道读书好,但不知道读书为什么好;对于改革,大家很少去想为什 么要改革,怎么改革,要改到什么程度,为了什么目的,只是简单的因为对现 状不满,气愤的喊一个口号。 三.民众喜欢靠。 这种靠在现实中的表现为: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反贪靠皇帝,教学靠老 师,人生靠命运。为什么大家喜欢靠,原因有以下几点:1.人从出生到成年再 到死亡,都不断有人来规划你的所作所为,人是懒惰的,既然有人管,自己就 懒的去想如何做,按照指定的路走就对了。2.这种靠是带强制性的,你就是想 不靠,承受的代价非常大。政府有规章制度,社会有舆论影响,父母有打孩子 屁股的权利。3.人有惯性和从众心理,一开始什么样,以后就什么样,别人怎 么样,我就怎么样。 四.民众喜欢小概率事件。 中国人普遍感性,缺乏理性,中国人的理性是简单对利益的权衡,是对胡萝卜 和大棒效果的简单比较,缺乏长远眼光。中国人喜欢的小概率事件包括某个不 贪的清官,以少胜多的战争,喜欢买概率小的大奖彩票等等。喜欢小概率的人 往往是对现实不满,渴望改变但又无力改变的集中反映。 五.民众不会思考。 集中表现:1.民众缺乏思考的技巧,思考的时候思路少,视野窄,少深度。2. 民众缺少思考的习惯,培养思考的习惯很难,保持不思考的习惯很容易。3. 缺乏思考的条件:消息的缺乏,对思想有意的压制。 六.重经验轻真理。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变化的东西部一定对,不变的东西肯定错。 经验是前人的处事宝典,适合前人未必适合现在。 真理就是客观规律,就是潮流。真理永远隐藏在事件背后,而且是人生命运和 趋势的导向,所以需要发现,需要探索。不管是否愿意,众人早晚会发现真理。 较早发现客观规律的人将有准备迎接趋势或及早融入趋势,将会及早受益,晚 发现客观规律的人将失去机会,而且一步迟,步步迟。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 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英文对照)

比尔·盖茨和夫人梅琳达·盖茨在斯坦福大学201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整个演讲以“乐观”为主线,强调了他们对科技的乐观态度,以及对世界美好未来的乐观态度。盖茨夫妇轮流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故事,告诉学生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感同身受那些处境不及自己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全世界所有人类同胞都有一样的美好未来。 Stanford University. (斯坦福大学) BILL GATES: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14! 比尔·盖茨:2014届毕业生,祝贺你们顺利毕业 (Cheers).(欢呼) Melinda and I are excited to be here. It would be a thrill for anyone to be invited to speak at a Stanford commencement, but it's especially gratifying for us. Stanford is rapidly becoming the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members of our family, and it's long been a favorite university for Microsoft and our foundation. 我和梅琳达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你们欢聚在此共贺毕业。能受邀到斯坦福大学学位授予典礼上做演讲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对我们而言,这尤为荣幸。斯坦福大学正日渐成为我们家庭成员最喜爱的大学。而长久以来,斯坦福也是微软以及比尔与梅琳达基金会最喜爱的一所大学。” Our formula has been to get the smartest, most creative people working on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s. It turns out tha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those people are at Stanford. (Cheers). 我们一直致力于让最聪颖有创造力的人攻克最为重要的问题。结果证明,一大部分这样的人才都来自于斯坦福校园。(欢呼) Right now, we have more than 30 foundation research projects underway here. When we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immune system to help cure the worst diseases, we work with Stanford. When we want to understand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so that more low-income students get college degrees, we work with Stanford. This is where genius lives. 如今,我们在这里进行着30多个研究项目。当我们想要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研究来寻找治愈世界上最可怕疾病的方法,我们需要斯坦福。当我们需要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来帮助低收入学生上大学时,我们亦需要斯坦福。这便是人才的摇篮。 There's a flexibility of mind here, an openness to change, an eagerness for what's new. This is where people come to discover the future, and have fun doing it. 在这里,有着灵活的思维,对于改变的开放态度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在这里,人们善于发现新事物,并乐享这份经历。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课程前言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导读:本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 年的《中国评论》,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 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 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

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英) 2011-06-19 00:47:16 标签:比尔盖茨休闲演讲比尔盖茨哈佛演讲生活 From:https://www.360docs.net/doc/bd16961420.html,/fllw/089262235563199.html President Bok, former President Rudenstine, incoming President Faust, members of the Harvard Corporation and the Board of Overseers, members of the faculty, parents, and especially, the graduates: I've been waiting more than 30 years to say this: Dad, I always told you I'd come back and get my degree. I want to thank Harvard for this timely honor. I'll be changing my job next year ... and it will be nice to finally have a college degree on my resume. I applaud the graduates today for taking a much more direct route to your degrees. For my part, I'm just happy that the Crimson has called me Harvard's most successful dropout. I guess that makes me valedictorian of my own special class ... I did the best of everyone who failed.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 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 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的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的人生与人性的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的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的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的天才。”从林语堂的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的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的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的,在世俗的眼光看来都是怪怪的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第59页)。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30年以后的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的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的低音,在自己的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

哈佛校长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

哈佛校长2016年毕业典礼演讲 Greetings, alumni, graduates, families, and friends. It is such a pleasure to see you all he re and offercongratulations on this day of celebration. I am in the unenviable role of war m-up act for one ofthe greatest storytellers of our - or any other - time. Nevertheless, m y assignment is to offer a fewreflections on this magnificent institution at this moment in its history. And what a moment it is! From comments of astonished pundits on television, in print, and online, to conversations withbewildered friends and colleagues, the question seems unavoidable and mesmerizin g: What is goingon? What is happening to the world? The tumultuous state of American politics, spotlighted in thiscontentious presidential contest; the political challenges around the globe from Brazil to Brexit; theMiddle East in flames; a refugee crisis in Europe; terr orists exploiting new media to perform chillingacts of brutality and murder; climate-relate d famine in Africa and fires in Canada. It is as if we arebeing visited by the horsemen of t he apocalypse with war, famine, natural disaster and, yes, evenpestilence - as Zika sprea ds, aided by political controversy and paralysis. As extraordinary as these times may seem to us, Harvard reminds us we have been here before. Itis in some ways reassuring at this 365th Commencement to recall all that Harv ard has enduredover centuries. A number of these festival rites took place under clouds of war; others in times offinancial crisis and despair; still others in face of epidemics - fro m smallpox in the 17th century tothe devastating flu of 1918 to the H1N1 virus just a fe w years ago. Harvard has not just survivedthese challenges, but has helped to confront t hem. We sing in our alma mater about "Calm risingthrough change and through storm."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today's crises? Where douniversities fit in this threatening mix? What can we do? What should we do? What must we do? We are gathered today in Tercentenary Theatre, with Widener Library and Memorial Chu rchstanding before and behind us, enduring symbols of Harvard's larger identity and pur poses,testaments to what universities do and believe at a time when we have never nee ded them more.And much is at stake, for us and for the world. We look at Widener Library and see a great edifice, a backdrop of giant columns where p hotos aretaken and 27 steps are worn down ever so slightly by the feet of a century of st udents andscholars. We also see a repository of learning, with 57 miles of shelving at the heart of a librarysystem of some 17 million books, a monument to reason and knowledg e, to the collection andpreservation of the widest possible range of beliefs, and experienc es, and facts that fuel free inquiryand our constantly evolving understanding. A vehicle fo r Veritas - for exploring the path to truthwherever it may lead. A tribute to the belief that knowledge matters, that facts matter - in thepresent moment, as a basis for the informe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性格中的体现 1008090080 叶挺敏 摘要:文化是传承的,中国现代的民族性格也是由中国人的祖先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要改变现代中国人的性格,必须先发掘其性格特点。 文化心理、文化行为知识文化教化的结果,而不是相反的。虽然人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反映一定的文化特征,然而人的生物性心理、行为自身还不是文化现象,而是一种生物有机体的表现方式。只有当个体心里、行为成为文化载体时,或者说成为一定社会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已是和共同规范时,它才能在社会互动中构成文化现象。 我们要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就要落实到人的社会化上。人们对社会现代化采取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具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教养有关。即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文化上也仍然会有文明扫地、野蛮复归的危险。 我们中国人常常对外炫耀说,我们国家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文明。但现在反思一下,我们祖先创造的辉煌的文化,是否被我们继承?那优秀的文化沉淀在咱身上究竟有多少呢?想让咱们民族复兴起来,想让中华民族把华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为之崇拜,让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让中国真正强大起来,那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必先了解自己的性格,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国人性格中的体现,并加以提倡,这样能让我们的思想真正强大起来,精神强大的民族能不让人感到畏惧吗? 那我们该怎么研究我们的民族性格呢? 一个民族长期在某种文化精神的熏陶下,会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在古代中国,我们的统治者崇尚儒家文化,然后,儒家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如此一来,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升华,经过社会的文化熏陶,我们的祖先就成了学富五车、气质不凡、忠义礼廉的谦谦君子。 鲁迅先生说:“英国沉着,德国粗豪,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这种概括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却说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长期共享一种文化,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译本,是辜鸿铭留下的不多的作品中最为重要的作品。写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最好是用英文来写,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实在太差,无法写出对这本书的感受,所以只能用中文了。说实在话,能够用英文写文章到如此流畅,并且旁征博引中外经典的人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者,估计后人要超越他也是很难的。在这里我想先介绍一下作者辜鸿铭的生平。辜鸿铭少年出洋,游学欧洲十余载,通晓英、德、法、拉丁和希腊等近十门语言,曾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和柏林大学土木工程学文凭。回国后,他先是在张之洞慕府作了17年的洋文案,后有督办过黄埔浚治局,清末曾当过外务部的左丞。民国初年,他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2岁。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真正的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