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 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 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 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 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 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 能考到的一种题目
访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宾语前置: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应为——,——?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应为——,——?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应为——,——?
还有一部分较少见的倒装: 定语前置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应为——,——?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应为——,枕边积书山。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应为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应为——,——?
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 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 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 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 咽的声音。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中的“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意思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 小潭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正常语序应为——?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正常语 序应为——?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应为——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应为——,——?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应为——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应为——?
动宾倒装: 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 “多情应笑我”应为——? “人面不知何处去”应为——?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应为——? 是倒装句式,理解为多云天气的青海湖遮蔽了雪 山,遥望一座孤城,那是玉门关。 如果理解为观察地点位于一座孤城,远远看见玉 门关,那就没有意境了,而且忽然出现一座孤城, 与诗意不符,没有任何写景或者抒情的帮助。
二、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 感侧重点。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 读不懂的情况,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 主要有: 主谓倒装 动宾倒装 因果倒装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宾倒装 跨句倒装
主谓倒装: 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 阙”, 上联从语法角度按次序解时,应是城阙护卫着 三秦。语法上虽然讲通了,但实际地理形势上却 相反,“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指秦时关中 地区,项羽曾把这里封为雍、塞、翟三国,故称 “三秦”。所以这句是“城阙辅于三秦”的省略。 “于’”是“被”,意思是“城阙被三秦辅佐卫 护”。
3、省略宾语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 )故园情
4、省略名词中心词 王杨卢骆( )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5、省略动词+介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6、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 应为(自)洛城一别(在洛城)四千里(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 两个黄鹂鸣( )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白水明( )田外,碧峰出( )山后 这种省略是为了形式上的工整、对仗,但也更突 出了“明”和“出”,像这样的省略还有很多, 介词“于”常常是用来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和时 间 如“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月出惊山鸟,时鸣( )深溅中”
状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后置,这是古诗词中常 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月下僧敲 门”, “鸟宿池边树”应为——? “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应为——? “桃花依旧笑春风”应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应为——? “东篱把酒黄昏后应为”——?
2、表示人与景、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 “人迹板桥霜”,人的行为“人迹”与物体“板桥”、 “霜”直接就省略了动词“踏”、“印”。 从语法的角度是不完整的,它是接连用了六个事物的 顺序排列:天色微明,雄鸡高唱,旅人匆匆走出茅店,一 勾明月挂在天角,板桥上一层寒霜,人走过,留下点点足 迹。景物描写得多么细腻逼真,旅人匆匆赶路的情景和寂 寞凄凉的心情也充分烘托出来。 如果诗人这样写: 一声鸡叫从茅店中传出,月牙儿还挂在树梢。 板桥上铺了一层白霜,行人走过,留下一串足迹。 这样语法要求是完整了,诗却索然无味,没了形象感, 也不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定语后置: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 “停车坐爱晚枫林”, “碧玉妆成一树高”应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应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应为——?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应为——?
主宾倒装: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应为“黄花报霜信”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应为——,——?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寓情于景的绝妙佳作,为历 代人赞叹不已。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罗列了九种事物,白描式勾勒出一幅深秋荒远 凄楚的图画,古道曲折伸向远方,道边卧着一颗老树,倒 挂着三两根枯藤,一只乌鸦孤独地蹲在树枝上,夕阳的余 晖衬托在天边。远处隐隐约约有一个村落,流水从小桥下 慢慢地流着。 在这样宁静荒远的画面中,作者最后点出 一个远离家乡,在暮色里行路的落拓失意之人。 这里既写景又写情,写出了“断肠人”眼前的凄凉之 景,反过来又用它烘托了人物的感伤之情。情景交融,相 互渗透,因而产生了深刻的感染力。 所以,这样的省略是为了创造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而 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 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 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 加分辨。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 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 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征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 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 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 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 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 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古代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 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 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 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 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 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 人留下的空白。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 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与倒装的特点。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 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 关系的关联词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1、省略动词 如在静态物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 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 略“吹”、“下”、“晒”、“落”等,翻译时 译成什么动词要视剩下诗句内容而定。 迟日(照耀)江山丽,春风( )花草香 舍南舍北皆( )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 )旧醅
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的 “老”“肥”字便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是 “风使莺雏老,雨使梅子肥”。写出了动态,写 出了形态。
课外拓展: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溅中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和“空”字,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意思 是美丽的山中风光,使鸟的心情大为愉悦,小潭 中水的倒影,使人的心灵感到一片空灵。
7、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如“浮云游子意” 应为“————”? “浮云一别后”应为“——”? 8、省略连词: “(若)东风不与周郎便,(则)铜雀春深锁二 乔”
这种省略一般不会影响对诗文的正确理解。只 是在诗中省略了介词,又有次序颠倒时,容易发 生误解或不解。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上局是“野旷天低( 于 )树”的省略,意为 “田野空阔,显得天比树还低”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 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 精简为二十个字。 这就犹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 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 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 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 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古典诗歌句子成分的省略,一般情况下,不仅 不会使人产生误解,反而使人感到简洁明快,有 些诗句放到散文中可以说文理不通,但在诗歌中, 不仅可以使读者心领神会,有时简直令人拍案叫 绝,这就是古典诗歌省略的艺术效果。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以借助语法分析 来理解.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 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调 整语序为_____,_______?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 装,如“水村山郭酒旗风”,省略了定语“江南” 和谓语“卷”,补充完整应为 ————? 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
还有一类是省略主语: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表现诗人对身临境界的留恋与欣赏,应 是第一人称,但读者只是从“独坐”、“弹琴”、 长啸”词语中感到诗人的存在。这不仅使我们看 到诗人所处的环境,还能看到诗人的形体动作, 甚至感触到诗人沉醉、宁静的内心。 课本p76课堂训练1、2题也是如此,没有出现明确 的诗人形象,而是从动作、环境中感受到诗人的 存在与品行。 古典诗歌中省略主语是最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在 抒情和写景的短诗中。
长干行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来自百度文库
“君”为对男子的敬称,“妾” 则为女子自己的谦称。这两个人 称代词,点明了发问者与被问者 的性别。而“何处住”的问话及 “在横塘”的自我介绍,又交待了发问产生的缘由,江上一对青年 男女的萍水相逢。显然,诗人的表现手法十分简练。女方发问之后, 不等回答,就急忙作了“妾住在横塘”的介绍,将女主人公天真无 邪、朴实直率的性格作了充分 的展示。 第三、四句为作者的旁白。前一句 交待了女主人公的具体举动, “停舟”二字,点明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的特定环境——水上;后一 句则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一个 “恐”字,将长年流荡在 江上的船家女子深切的思乡情绪与孤寂的心境作了充分的表露。 该诗看似只写了女主人公的言语、举动,实际上也从侧面 表现 了男主人公相应的行为。从“君家何处住”这一问句,可以想见男 主人公也正荡舟江上。而“停舟”,也自然是当时双方的共同动作。 “或恐是同乡”一句,当然是女主人公的心理描写,但如果她不先 听到男主人公带有乡音的话语.又如何能生出这种猜测呢? 该诗只剪取了一个极其短暂的人生片断,但却内涵 丰富,令人回 味无穷。该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古典诗歌的语言,要求以最精炼的词语表达最 丰富的内容,该省略的必须省略。古典诗歌的省 略不仅仅是受诗歌的格式韵律的限制,他还是为 了产生一种形象感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就 像国画中的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因此, 古典诗歌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最突出最普遍的 现象。
因果倒装: 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感受放在前面写, 把实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 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 旷。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因为平野 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 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 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色彩放 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实 际语序应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语序应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