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不同沉积体系及相构成特点

不同沉积体系及相构成特点摘要:不同沉积体系及相构成特点论述关键词:沉积体系;沉积特征;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障壁海岸;缓坡碳酸盐岩一、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冲积扇沉积体系冲积扇是暂时性洪流或间歇性洪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形急剧变缓,水流向四方散开,流速骤减,碎屑物质大量堆积而成的,形状近扇状的沉积体。
从山地峡谷向开阔平原转变地带上的一种河流沉积体系,呈扇形或半圆锥状、以粗粒碎屑占优势的堆积物。
(1)冲积扇沉积体系的沉积亚相特征:冲积扇是陆地上最靠近物源区的沉积体系,粒度粗,分选差,沉积速率高。
扇根分布在临近冲积扇顶部地带的古沟口附近,主要发育有古沟道、主水道和主水道间三种沉积微相。
扇中位于冲积扇中部,为冲积扇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与扇根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以具有中到较低的沉积坡角和发育的辫状河道为特征。
与扇根沉积相比较,砂与砾比率增加,沉积物偏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增高,砾石碎屑多呈叠瓦状排列。
扇中沉积由于未经过充分分选,加上泥石流的存在,扇中沉积层内、层间和微观非均质性极强。
扇缘是整个冲积扇沉积物最细,流体能量最低的部分,呈环带状围绕在冲积扇周围。
沉积物为细砾、含砾砂、砂及泥,细砾较为少见。
其微相可分为水道径流及片流两种。
(2)冲积扇沉积体系的分类:Ι湿地沉积扇:沉积特征,湿地沉积扇主要发育与潮湿气候带,最明显的终年泄水,这些常年河对扇的沉积作用影响小,而由季节性气候条件产生的巨大洪水起着控制作用。
整个扇的面积大,有时为干旱扇的几百倍;扇面坡度一般较低,因此河流作用常常控制着湿地扇的整个扇面。
自扇顶向扇尾湿地扇的最大碎屑粒径逐渐变小。
沉积亚相分为:扇顶近源相、扇中中段相、扇尾远端相。
Ⅱ扇三角洲: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沉积特征:冲积扇直接进入水体在滨湖或滨海地带形成的粗碎屑扇状体。
它是一种进积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它属于在活动扇与稳定水体交界带上的沉积。
储层构型的分级方案

点坝/心滩坝
增生体 层系组 层系 纹层
4
3 2 1 0
层
纹层组
纹层
构型界面级别 9级 8级 7级 6级 5级 4级 3级 2级 1级
构型界面(河流) 盆地充填体 体系域 叠置河流沉积体 河流沉积体 曲流带/辫流带 点坝/心滩坝 增生体 层系组 层系
经典层序地层分级 层序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层组
基准面旋回分级 长期 中期 短期 超短期
盆地充填体
体系域 叠置河流沉积体 河流沉积体 曲流带/辫流带 偏心率周期 黄赤交角周期 岁差周期
8
7
层序
准层序组 准层序 层组
长期
中期 短期 超短期
含油层系
油组 砂组/小层 单层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6
5
8级
9级 10级 11级 12级
102-103
100-101 10-2-10-1 10-3-10-5 10-6
构型界面级别 1级 2级
时间规模 (a)
10 107-108
构型界面(河流) 叠合盆地充填复合体 盆地充填复合体
米兰科维奇 旋回
Miall界面分级
经典层序地层 分级
巨层序 超层序
基准面旋回 分级
油层对比单元 分级
旋回 分级
3级
4级 5级 6级 7级
106-107
105-106 104-105 103-104 103-104
油层对比单元分级 含油层系 油组 砂组/小层 单层
旋回分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层
Hale Waihona Puke 纹层组
《储层表征与建模》储层构型模式

3st BS within a sandstone-dominated lateral-accretion deposits
Allen(1977)在第一届国际河流沉积学会议(卡尔 加里)明确提出了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描述河流
层序中河道和溢岸沉积的几何形态(geometry)及内部组合 (internal arrangement )。
Reservoir architecture
不同级次储层构成 单元的几何形态、大小 、方向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章
储层构型
Reservoir architecture
储层构型基本概念 储层构型模式(河流相) 储层构型分析
储层沉积类型
回顾内容
•冲积扇砂砾岩体 •河流砂体
滩坝 浊积岩 冲积扇
1.5 4.5
6
•湖泊砂体 •风成砂体 •海岸 砂体 •海洋三角洲砂体
42
三角洲
46
河流
我国陆相储油砂体成因类型
•陆棚(浅海)砂体
碳酸盐岩台地-盆地
第一代模式
First generation model
第二代模式
Second generation model 内部构型
第一节 储层构型基本概念
Reservoir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日常用语: 建筑学、建筑结构、 体系结构、结构格式
地质学用语: 构型、构形、结构、 建筑结构、构成单元
构型界面 构型规模 构型要素 岩相分类
河流沉积体系

第三节 古代河流鉴别标志
1、地质学特征
• 岩性:砂岩、粉砂岩;泥砾 • 成分:长石砂岩、岩屑砂岩;砾岩复成分 • 结构:分选差至中等;粒度曲线两段式; • 构造:板状、槽状交错层理,上部波状交错 层理;
砂 砾 岩
砾石叠瓦状排列;侵蚀—
冲刷构造; 暴露构造
• 生物化石:破碎的植物枝、干、叶;硅化木
• 垂向层序:二元结构;底冲刷——F-U层序 • 砂体特征:平面上:条带状、树枝状; 横剖面:上平下凸透镜体或板状
按淤水程度,分为 ——
(1)河 漫 滩: 洪水期有水,平水期无水 (2)河漫湖泊:始终有水,来自地表及地下 (3)河漫沼泽:潮湿气候,低洼积水,植物、泥炭、煤 河道快速侧向迁移,天然堤发育不良,堤岸亚相和河漫亚相无法区别,统称为泛滥平 原沉积。
3、河漫亚相
(1)河漫滩
河床外广阔的滩地,平水期无水,洪水期被水淹没 沉积物:水动力弱,粉砂、粘土为主 构 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生物钻孔,暴露构造 垂向上:垂向加积产物,位于河流相旋回的上部
1、河床亚相
(2)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 曲流河中最重要的砂体类型
弯西参1井 (E31 ):岩屑长 石细粒中砂岩,压实作用,凹凸 接触, 5×10,正交光
1、河床亚相
(2)边滩(点砂坝、曲流砂坝)沉积
横向环流
边滩的侧向加积具有间歇性 相邻的边滩侧积体之间常具有泥质披覆层
边滩形成机理(河床侧向迁移和沉积物侧向加积)
• 1.河道沉积 沉积物:砂 结 构:跳跃组分 构 造:槽状交错层理 平面上:带状、网状 剖面上:砂体厚、窄,多层叠 置的透镜状 垂向上:垂向叠加为主,少有 侧向加积 2.湿地沉积 沉积物:富含泥炭的粉砂、粘土 横向上:“泥包砂” • 河道坡度小,水流能量低。 • 河道、湿地等环境长期稳定,各沉积相在垂向上增生、叠加。
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评价

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评价
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二段储层特征评价
三工河组二段砂体为莫西庄地区的主要含油储层,分布相对较稳定.三工河组二段舍油砂体分为三工河组二段一砂体和三工河组二段一砂体两套砂体,分布稳定.文章通过分析沉积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孔喉特征,对这两套合油储层进行了系统的评价,认为J1s12舍油储层属中-差型储层,J1s12舍油储层为中等储层.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反演,预测了莫西庄地区主力舍油砂体厚度的分布.
作者:李云李鹏颜虹 LI Yun LI Peng YAN Hong 作者单位:李云,LI Yun(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430074;中石化江苏油田,南京210046)
李鹏,颜虹,LI Peng,YAN Hong(中石化江苏油田,南京210046)
刊名:地球物理学进展 ISTIC PKU 英文刊名: PROGRESS IN GEOPHYSICS 年,卷(期): 2007 22(1) 分类号: P631 关键词:三工河组隔夹层粒度物性孔喉结构毛管压力地震反演。
不同沉积体系的构型分析2018

储层构型分析—曲流河(点坝)
如何理解泥质层的四种类型? 侧积层:产状(倾向、倾角); 侧积体:半连通; 废弃河道:突然废弃、逐渐废弃; 泛滥平原沉积标志一次沉积事件的结束,填 平补齐作用。
储层构型分析—辫状河(心滩坝)
看图内容:
平面上辫状河形态; 剖面上心滩与河道的关系; 剖面上砂体接触关系、几何形态;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1、胜利孤岛油田
曲流河构型分析流程(复合河道 ----单一河道---点坝---侧积层---侧积体分布---三维构型模型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一、曲流河沉积储层构型分析
孤岛油田河流相对比模式 1. 三维网格模型建立
标准层等高程对比模式
1、胜利孤岛油田
砂体下切对比模式
储层构型分析—层次性、结构性
储层构型地质思想:
纵向上:砂层组---小层---单层; 平面上:复合微相----单一微相---单一
微相内部(流动单元、渗流屏障);
学会看图?
• • • • • 平面上曲流河的形态; 剖面上砂层组—小层、5-6级界面; 点坝内部3-4级界面; 岩芯上观察1-2级界面; 剖面上砂体几何形态、接触关系?
c. 简单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d. 简单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e. 多河道低弯曲度小边滩发育型 f. 多河道高弯曲度大边滩发育型
基于卫星影像建立曲流河地质知识库及应用(石油大学 王志章2015)
重点理解以下六个专业术语:
单一曲流带宽度 河道宽度
野外露头要重点关注砂体几何形态(纵横规模:长、宽、长宽比)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二叠系曲流河砂体(石油大学 陈世悦2016.4)
(精品)浅层河流相储层圈闭有效性评价方法、工作过程及必备图表

河流类型及划分
河流名称 低弯度
(弯曲指数≤1.5)
单河道
(分叉参数≤1)
多河道
(分叉参数>1)
平直河
(Straight Rivers)
辫状河
(Braided Rivers)
高弯度
(弯曲指数>1.5)
曲流河
(Meandering Rivers)
网状河
(Anastomosing Rivers)
注:a)河道分叉参数:平均每个蛇曲波长中河道砂坝的数目,≤1为单河道;>1为多河道。 b)弯度指数:河道长度与河谷长度的比值, ≤1.5,为低弯度河, > 1 .5为高弯度河。
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或同一河流的不同演化阶段,河流类型可以发生变化。 自然界常见的与油气勘探开发关系密切的河流类型是: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
1、河流相沉积类型及识别标志
河流类型
• 平直河
• 曲流河
• 辫状河 • 网状河
1、河流相沉积类型及识别标志
(1)辫状河:水浅流急,发育心滩
多河道、多次分叉并汇聚成辫状。弯度小,弯度指数< 1.5,河道宽浅,宽深比值> 40。河道坡 降大,沉积物搬运量大、粒粗,河道侧向迁移快,发育心滩。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 以及冲积扇上。
1、河流相砂体构型及叠加样式
单河道的判识
废弃河道是单一河道边界的重要标志,但不 是决定性标志。因为废弃河道有很多种表现形 式,如单一曲流环形成的废弃河道,平面延伸 短,形成牛轭湖,而非整条单一河道的废弃; 平面延展性较好、可追踪对比的废弃河道才 能作为识别单一河道边界。
1、河流相砂体构型及叠加样式
砾、砂
曲流河
侧向加积
河流体系储层构型及研究方法

纹层砂席
越岸细粒沉积
符号
CH GB SB
DA
LA SG LS OF
主要岩相组合
任意组合 Gm、Gp、Gt
几何形态及相互关系
指状、透镜状;上凹侵蚀基底;规模和形态变 化很大;内部第二次侵蚀面普遍
透镜状,毯状;通常为板状体;夹SB
St、Sp、Sh、Si、Sr、 透镜状、席状、毯状、楔状,存在于河道充填
舌状横砂坝、砂波(低流态)
细-粗砾
波痕
波纹
细-粗砂含中砾
水平纹理或裂线理
面状层流(上流态)
细-粗砂含中砾
低角度(<10°)交错层理
冲刷砂丘、逆行砂丘(砂波)
含内碎屑的侵蚀冲刷
原生交错层理
冲刷-充填
细-粗砂含中砾
宽的-浅的冲刷
冲刷-充填
砂、粉砂、泥
细纹层
漫滩或凹坡洪水沉积
粉砂、泥
纹层状至块状
漫滩沼泽沉积
的泥砾小冲刷面; 四级界面——相当于大型沉积底
形的顶、底面; 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
的大型砂体界面; 六级界面——为一组大型河道(水
道)或古河谷的底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河流体系不同规模界面分级系列示意 (据A.D. Miall,1988)
2、曲流河储层构型要素 3个层次
正韵律;二元结构; 位于河道砂体顶部; 剖面上呈楔状; 垂洪向水上能呈量正较韵强律;; 呈窄条带状; 指与向天下然游堤的共洪生泛;平原; 垂直河道的剖面上呈楔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点坝的形成
➢河流泛侧滥向平原加泥积作用形成滩;脊
凹槽
坡积物
➢发生洪水事件→河曲外侧
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储层评价

26
储层评价技术
• 岩心分析
岩心分析是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重要的依据,通过岩心 分析,可以考察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 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性关系,掌握 生油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还可以通过岩心分析描述沉积 构造来判断沉积环境。在重力流储层的研究过程中,可 以通过对岩心岩性特征、岩石结构、构造,来确定重力 流沉积储层的发育情况及储层的性质。
深水重力流沉积及储层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答辩目录
• 研究意义及发展进程 • 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 • 储层评价技术 • 结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
研究意义及发展进程
由于近年来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常规的油气勘 探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而深水储层具有 巨大油气勘探潜力,尤其是碎屑岩深水重力流 沉积储层,规模大且储层物性优异,越来越受 到重视,所以,国际上对深水盆底扇的研究也 掀起了高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6
储层评价技术
• 重力流沉积模拟
沉积模拟是沉积学理论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和技术 方法。纵观其成长历程, 沉积模拟经历了19 世纪末的简单 现象观察描述,20 世纪60 年代的沉积机理研究至20 世纪 80 年代对砂体形成过程和演化规律的湖盆砂体模拟等三个 发展阶段,直至今日与计算机相结合, 沉积模拟已经逐渐 形成一项综合性的实用技术。沉积模拟可以解决理论和实 际问题,对沉积学上的理论和模式进行验证,针对存在的 问题进行模型设计,通过模拟再现其沉积过程,研究其影 响及控制因素、砂体展布等特征,并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 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更为实际的思路和方向。
• 相控建模
相控建模是依据沉积相在时、空域的展布特征对沉积储层随 机建模进行约束,即以垂向演化与平面分布-沉积模式为蓝 本,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综合应用确定性和随机建模技术 定量表征砂体的空间分布,并使得物性模型可更加精细地刻 画储层的非均质性,同时为不确定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其核心是从沉积环境的成因角度来指导建模过程,利用沉积 相带的平面展布和垂向演化趋势来约束建模结果,并将得到 的模型实现与实际的地质研究模型相验证来优选,使得最终 优选的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
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_李阳

第25卷 第1期2007年2月沉积学报ACTA SED I M ENTO LOG ICA SI N I CAV o.l 25 N o 1F eb .2007文章编号:1000 0550(2007)01 0048 05收稿日期:2006 07 28;收修改稿日期:2006 11 01河流相储层沉积学表征李 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事业部北京100029)摘 要 以层次分析思想为指导,应用结构要素分析法,结合露头研究,解剖层内薄夹层并对砂体内部建筑结构进行详细研究,认为这样就可以预测性地描绘出胜利油区河流相单砂体的几何形态、连通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准确判断出砂体的成因类型,揭示了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特征。
进而适应高含水后期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的需要。
关键词 河流相储层 建筑结构 成因单元 结构要素分析法作者简介 李阳男1958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1985年以来,Andre w D.M ia ll 和Doug lasW.Jor dan 等人分别提出了用沉积界面和结构要素分析法分层次研究露头和现代沉积中河流相砂体的成因类型、内部建筑结构和非均质等级的思想[1~3]。
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明确指出研究砂体几何学、内部建筑结构、不渗透薄夹层的空间变化是储层非均质的主要内容,并且认为研究沉积界面体系是搞清砂体内部建筑结构的关键。
我国已经投入开发的河流相储层是一个复杂的非均质体系,在纵向上具有多级次的旋回性,平面有复杂的微相组合,非均质特征也表现明显的层次性。
河流相非均质的研究必须采用分层次解剖的思想,应用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的方法来描述地下河流相储层[4~6]。
1 建立层段和单砂层对比模型在胜利油区河流相典型的孤岛油田馆陶组,建立层段和单砂层对比模型主要依据各小层亚相带划分及砂泥岩空间分布结构特征,在垂向上,以层次分析思想为主线,将地层划分出若干个沉积亚相和砂泥岩空间分布结构不同的岩相段,在岩相段里采用 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法 进行区块闭合对比,依据河流旋回特征及夹层发育情况,把相互叠置的厚层河道砂岩细分对比到井间单一河流沉积单元,建立单砂层对比模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

储层构型研究方法及实例摘要:储层构型研究是推进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目前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主要侧重于露头和现代沉积,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比较成熟。
本文着重介绍了储层构型研究的方法并将河流相作为实例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分析。
最后指出了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的适用性。
关键词:储层构型;河流相;构型单元分析;适用性前言储层构型亦称为储层建筑结构,是指不同级次储层构成单元的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1]。
储层构型分析研究实质上是描述储层内部的非均质性,最终用于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油气采收率[2]。
储层构型方法是著名河流沉积学家Miall于1985年首先运用于河流相构型研究。
过去沉积模式是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
但是沉积模式是依据一维(钻井剖面)和二维(地震剖面或露头剖面)研究建立的。
有时也是仅依据二维研究结果,拟想勾画出块状图表示沉积相和沉积环境三维的空间展布。
实践证明,许多沉积环境相当复杂。
用二维是不可能反映它的特征和复杂性,或者说不能全面地反映它们的特征,特别是空间的几何形态。
三维构型的提出可以解决一维、二维难以解决的问题。
储层的不均匀性是当今储层地质学中最大的难题。
构型研究方法的出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国外不少学者已采用构型研究方法对不同沉积体储层进行了构型研究,较详细地划分出不均一体。
这些构型研究的结果,对于各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都起着指导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构型研究方法是推进当今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法。
1 储层构型单元分析构型单元分析就是结合古水流数据对露头横剖面进行岩石相、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以揭示沉积体系的三维展布,恢复沉积体系的演化史。
其中,界面和构型单元的划分是关键所在。
构型单元分析的步骤如下[3]:①对露头照像,建立剖面的镶嵌照片,并记录剖面的尺度和方向:②划分岩石相;③进行古水流测量,并记录其在剖面上的位置;④划分界面;⑤结合岩相和古水流数据划分构型单元;⑤对露头剖面进行解释,恢复其沉积史;⑦综合岩石相、构型单元和古水流数据,推导该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⑧测量每个级别上的沉积单元的尺度和几何形态,并记录储层的非均质性。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1.砂质海岸(Sandy Coast)
(Gary Nichols,2009)
(1)沙滩(Beach) (2)后滨(Backshore) (3)沙丘(Dune) (4)海岸平原(Coastal Plain)
(Maurice E.Tucker,2011) (Gary Nichols,2009)
(尼日尔项目)
平行反射特征,反 映低能沉积环境,多 为滨浅湖泥岩沉积。
(尼日尔项目)
储层沉积构型研究进展与核心方法
不连续反射特征,
反映水体动荡的沉积环
境,多为滨浅湖滩坝沉
积。(左图)
Part1
Oil
Part2 Part3
勘探成果- A
KK62 B C KK63 D E KK45
F
Part4
②河道 连续性较差,零星强振幅,
ESQ5:湖泊相沉积环境。整体水体较深 。LST和HST发育少量砂岩,为滨浅湖滩 坝砂体。 TST发育暗色泥岩。
ESQ3及ESQ4:辫状河三角洲-湖泊 沉积环境。 LST发育辫状河三角洲 前缘砂体。
TST和HST主要为浅湖泥岩沉积。
ESQ2:湖泊沉积环境。
LST和发育薄层滩坝砂体。TST和 HST主要为发育浅湖泥岩。
滨
HST
泊 湖 滩坝
TST ESQ5
半深 半深-深湖深湖泥
LST
HST TST
ESQ4 LST
HST TST
辫
状 河
三
ESQ3
角 洲
LST
浅 滩坝 湖
浅湖泥
远砂坝
辫 滨湖泥 状
河 远砂坝 三 分流间湾
水下
角 洲
辫状河道 分流间湾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识别
图3 测井曲线形态分类图
(据Serra和Sulpice,1975)
河床滞留沉积——箱形或钟形曲线, 曲线顶、底部常为突变;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及评价方法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汇报提纲
1
河流构型的提出
2
构型要素的成因
3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4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的评价
5
结论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河流构型的提出
1 河流的分类
◆ 早期的分类方案
◇根据发育时期分类:幼年期、壮年期、老 年期
◇根据构造控制因素分类:顺向河、逆向河、 先成河、后成河、叠置河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侧积体规模的推断
应用经验公式推测点坝规模
经统计小层点砂坝侧积体的平均厚度为4m,研究中依据满岸河道深度与点砂坝的厚 度大体相等,及河流曲率p大于1.7时,满岸河道深度(h)和满岸河道宽度(ω)的关 系式为ω=6.8×h1.54,推算Dj5井区单一河流河道平均宽度为60m,又侧积体的宽度大 致相当于河道宽度的2/3,据此得出侧积体平均宽度约为40m。
应用层次分析思想,将地下储层构型分析分为三步: ①在复合砂体内部识别单一河道; ②在单一河道内识别点坝; ③解剖点坝内部结构。 其中单一河道和点坝主要依据河道形态和厚度分布及垂向沉积综合 判断。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点坝内部结构解剖
图3 Dj5井区点坝侧积体井间预测模型(箭头代表注入水流动方向)
◇根据沉积物的负载形式分类:底负载型、 悬浮负载型、混合负载型
◇根据地貌形态分类:曲流河、顺直河、 辫状河、网状河
局限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河流构型的提出
2 构型的概念与内涵 1)提出
1977 年 , Allen 首 次 将 Architecture 引 入 河 流 研 究 中 , 并 明 确 提 出 Fluvial architecture的概念
顺流加积底形
DA
St、Sp、Sh、Si、Sr、 Se、Ss
位于扁平状或河道基底之上的透镜 体,内部和顶部夹有向上凸的3级 界面
侧向加积沉积
LA
沉积物重力流
SG
St、Sp、Sh、Si、Sr、 Se、Ss 、G和F少见
Gm、Gms
楔状、席状、舌状,具有内部侧向 加积的特征
舌状、席状,通常夹有SB
纹层沙席
据相关取心井统计,NmⅢ油组的悬移质含量为20.45%,依据舒姆水动力参数公式计 算内部侧积体厚度为0.8-6.2m。经地质分析,预测古河流水动力参数的侧积体厚度取 为2.1-6.2m,侧积体宽度为11.3-33.3m。
应用经验公式估算侧积层倾角
前人通过露头和现代沉积研究,认为侧积层倾角一般为5°-30°,倾角在河曲弯顶部 分最大,多在20°以上,河湾上两端倾角较小,多在20°以下。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识别
曲流河
顺直河
辫状河
网状河
弯度
河道分岔指数>1
低弯度(弯度指数<1.5)
顺直河
高弯度(弯度指数>1.5)
曲流河
河道分岔指数<1 辫状河
网状河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识别
此外,还可以通过岩性、结构、构造、垂向层序等进 行识别:
晚成岩A1 早成岩B 晚成岩B
成岩作用
济阳坳陷中生 界储层三因素 综合评价图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渗透率变异系数
参考沉积规律
一般来说,随着河流的消亡,侧积体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侧积层倾角也将逐渐变小。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井间预测 在单井侧积体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井的侧积体进行组合,进而建立点坝砂体三
维地质模型。从图中可看出,由泥质侧积层所限定的侧积体在剖面上呈叠瓦状,后期 侧积体呈一定倾角叠置在前期侧积体之上,形成一系列倾向凹岸的斜列式排列砂体。
压实、压溶、溶解、 改变原始砂体孔隙度和
胶结、重结晶等
渗透率等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Ⅳ
Φ<5% K<0.5(10-3μm2)
4<Φ<10% 0.1<K<20(10-3μm2)
Ⅲ2
Ⅱ1
15<Φ<25% 10<K<200(10-3μm2)
Ⅱ3
Ⅰ
6<Φ<15%
20<Φ<30% 05<K<50(10-3μm2)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
——漫积
LV
CS
LV
当洪水溢出河岸时,就在
河道两侧发生加积作用。最终
沉积物沿着河道边缘堆积,形
成了稳定的天然堤(LV)。
当洪水通过局部的薄弱处 流出主河道时,河流就会决口, 形成决口扇(CS)。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
——废弃河道的形成
K>100(10-3μm2)
5<Φ<12% 0.5<K<20(10-3μm2)
Ⅱ2
0.05<K<10(10-3μm2 2<Φ<10%
Ⅳ
Ⅲ1Βιβλιοθήκη 9<Φ<24% 1<K<100(10-3μm2)
Ⅲ3
Ⅳ
Φ<5%
K<0.5(10-3μm2)
晚成岩B 晚成岩A2 晚成岩A 1 早成岩B
Φ<5%
K<0.5(10-3μm2)
废弃河道
废弃河道
河流的截弯取直或是河 流的改道均可形成废弃 河道(FF(CH))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构型要素的成因
——心滩
河道中, 沿主流线两侧 形成两个螺旋 式前进的环流。 水流由中部向 两岸流动,并 冲刷侵蚀两岸; 底流由两岸向 河流中心辐聚, 并携带沉积物 在河床中部堆 积下来,从而 形成心滩。
1985 年 , A.D.Miall 提 出 了 构 型 要 素 分 析 法 ( Architectural Element Analysis),引入了八种河流的基本构型要素 2)概念
构型要素分析法是将原始沉积相组合与其几何形态综合起来考虑 界面分级、岩相类型及构型要素构成了其基本格架与研究内容
构型要素=岩相组合+砂体几何形态
于兴河(1992)在研究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特征时对二叠系河流相划分出 13种岩相(表3),并结合之前的12种模式,对华北二叠系河流相的重要沉积序列进 行系统的研究,在8条野外露头剖面及数十口井近千米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出 华北二叠系河流相的8种岩相组合特征(表4)。
表3 华北地区二叠系河流相岩相划分表(据于兴河等,1992修改)
近源砾石质辫状河沉积模式
远源砾石质辫状河沉积模式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Miall将河流的八种基本构型要素组合成12种河流沉积模式。(引自于兴河)
有岸砾石质低弯度河流沉积模式
无岸砂质低弯度席状河沉积模式
垂向加积和侧向加积之“混合 效应”的典型砂质辫状河沉积 模式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差-可能
低渗透储集层
表
6
1~0.1
不渗透
7
<0.1
致密储集层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构造演化阶段性、沉积格局多样性、成岩作用复杂性
构造因素 沉积因素
成岩因素
主要因素
作用机理
断层、裂缝等 改变储层的渗透方向和 能力,连通或封闭储层
储层骨架及物性 沉积颗粒的大小、排列 方向、层理构造、砂体 形态等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河流构型的提出
(1)界面分级系列 一级界面:交错层的层系界面 二级界面:层系组界面 三级界面:相当于砂间发育的
泥砾岩界面 四级界面:相当于大型沉积底
形的顶、底面,通常有两种形式— —小型河道的底冲刷面;侧积或前 积的顶面
五级界面:河道充填复合体大 型砂体底面
六级界面:为一组大型水道( 河道)或古河谷的底面,可是地震 单元的反射面。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砂
级别
砂岩孔隙度/%
评价
岩 孔
1
20~25
很好
隙
2
15~20
好
度
3
10~15
中等
评 价
4
表
5
5~10 0~5
差 无价值
级别
渗透率/10-³µm
评价
储
油层
气层
集 层
1
>1000
极好
渗 透
2
100~500
好
3
500~100
中等
常规储集层
率 评 价
4
100~10
较差
5
10~1
表4 华北地区二叠系河流相的岩相组合类型一览表(据于兴河)
河流沉积体系储层构型与评价方法
基于构型的河流研究
徐振永、吴胜和等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一区一断块为例,对油田 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河流相地下储层构型进行了研究。
研究区目前已进入高含水综合开发阶段,以沉积微相为基础的油藏 描述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油田的需要,精细预测微相内部的几何形态和 空间配置关系,以储层构型分析流程和研究方法建立实用的精细三维 油藏模型,是确定研究区域内部剩余油和提高最终采收率的关键。